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文章以香港上市公司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了香港上市公司并購的整體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研究發現,最近10年,香港上市公司并購主要發生在2015—2016年,然后逐年減遞減。并購主要發生在房地產經營公司、建筑工程類企業、投資銀行業和資產管理與信托行業等行業,并購規模大,交易集中分布在少數行業;并購交易的目的非常明確,如獲取企業資源、開拓市場、獲得先進科技、進入新的產業領域;并購的交割方式主要有股票、現金和現金與股票混合使用;并購流程嚴格規范。未來,科技企業并購成為熱點,企業并購國際化趨勢更加明顯,多元化發展模式成行業間企業并購的主要驅動因素,并購企業“強強聯合”行業壟斷趨勢逐步形成。
關鍵詞:企業并購;并購歷程;并購特征;并購趨勢
一、香港企業并購的背景
(一)香港的經濟地位
鴉片戰爭后,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下作為當時國際貿易的自由港得到了一定發展,并形成了相對自由的經濟管理理念,香港市場逐漸成為國際貿易市場中自由度最高的市場之一[1]。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上海的資本開始不斷涌入香港,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香港已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20世紀60—70年代,面對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中國內地大量的工業產品首先運往香港“中轉站”,再由香港銷往世界各地,香港經濟由此得到了蓬勃發展。盡管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是香港“中轉站”的地位并未受到強烈沖擊。直到2018年,香港占內地貿易額仍然高達14%,僅次于美國,遠高于內地對日、韓、德三國貿易的總和。
在金融領域,香港對于內地更是發揮著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末,香港服務業占其GDP的80%左右,服務業社會分工水平提高,一些企業的資本運營能力增強,由其衍生的銀行業得到良好發展,這給香港金融服務業未來的支柱地位奠定了基礎。長期以來,香港的自由經濟治理理念深入人心,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經營環境相對自由,因此大批金融機構選擇進駐香港,香港逐漸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對于國際資本來說,香港擁有的低稅率、資訊發達、司法獨立等特點對其有天然的吸引力。國際資本通過香港這一“橋梁”為內地企業的發展提供資金的支持。可以說在人民幣尚未完成國際化的大背景下,香港對于我國經濟多元化、國際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香港的繁榮與穩定對于現階段中國金融市場具有重大意義。
(二)香港產業結構變化及特征
二戰后,西方發達國家產業中心轉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逐漸將高人力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亞非發展中國家轉移。同時,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后,有大量沿海地區居民移居香港,香港勞動市場供給大增,這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在香港英國政府的推動下,轉口貿易興起,香港積極發展制造業、紡織、電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并從單純的生產與加工逐漸向創新設計與研發轉型,到20世紀60年代,其成為香港的支柱性產業,奠定了香港“亞洲四小龍”的地位。20世紀80年代,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大批香港企業在內地設廠,香港制造業大規模轉向內地,而其服務業蓬勃發展,產業結構逐漸輕型化。第三產業的迅速崛起以及自身依舊強勁的制造業實力使得香港人均GDP不斷增長,進入全球前列,20世紀90年代初期,香港GDP已占到內地的五分之一。
香港在迅速發展的同時,產業結構上存在著不少的隱患,自身的制造業水平、層級不高,沒有高新技術產業支撐,科技含量偏低。在這些產業轉移至內地后,香港的制造業開始萎靡。香港回歸祖國后,為了尋找新的產業發展道路,中央與香港簽訂《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將內地的廣闊市場向香港開放,香港旅游業得到很大發展。但是2014年“占中”違法行動發生后,香港的旅游業受到嚴重沖擊。
總之,當前香港的產業結構十分不合理,經濟增長缺乏高端制造業支撐,這對香港企業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的影響。在近年香港企業并購的大潮中,地產企業、建筑業、金融業成為并購的主力軍。當這些企業占據了絕對領先地位時,無形中給其他企業帶來了高額的經營成本,對其他行業的發展造成阻礙,使得香港除地產、建筑、金融以外行業的上市公司并購數量不斷下降。
二、香港上市公司并購的發展及現狀
(一)香港上市公司并購的發展歷程
1970年以來,隨著政治、經濟環境的轉變,盤踞在香港的資本、財團勢力通過收購兼并進行重組。20世紀70年代初,香港經濟由英國資本主導,在香港現代商戰中影響深遠的“置地飲牛奶”收購事件(英資企業怡和集團旗下的置地公司以換股方式并購牛奶公司),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到20世紀70 年代末期,新興華資崛起,英資財團則因擔心香港回歸后前景而有所退縮,以李嘉誠、包玉剛等為代表的華商抓住機會收購經營保守、信心不足的老牌英資公司。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新興華商將視線聚焦在了老牌華資公司身上,利用歐美收購戰術對一些經營保守的傳統家族企業,如華人置業、香港大酒店等,展開收購。20世紀90年代,以中信集團為首的紅籌股掀起了“借殼上市”的熱潮。
1997 年香港回歸后,以怡和集團為代表的部分英資企業對香港前途缺乏信心,開始陸續撤出香港。大部分華資企業加緊并購,擴大企業規模,迅速取代了英資企業,同時內地的中資企業也開始進入香港市場。隨著內地經濟的迅猛發展,H股、紅籌股等充滿內地色彩的企業不斷發展,成為香港股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年,亞洲金融風暴席卷泰國,波及周邊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地。這場金融風波對香港經濟造成空前沖擊,再次掀起企業收購兼并的大潮,同時也促進了香港從舊經濟向新經濟的轉型。
邁入21世紀后,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并購逐漸成為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迅速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香港證券市場抓住機遇,迎來了新的并購浪潮。
(二)香港上市公司并購的現狀
1. 香港上市公司并購的總體情況
根據圖1所示,香港上市公司的并購在2015—2016年度發生較頻繁,在2016年第四季度達到183起。從2017年起,香港上市公司并購披露數量逐年減少,到2019年第四季度,并購披露數量僅為93起,相比2016年下降了49%。究其原因,2014年滬港通和2016年深港通的啟動,優化了信息環境,提高了內地資本市場開放水平,改善了企業并購效率,因此催生了2015—2016年的并購浪潮。中美貿易摩擦是2018—2019年并購交易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之下,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國家安全等名義阻礙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中美貿易摩擦中設定的關稅,促使中國企業以直接對外投資的方式規避關稅、降低貿易成本。此時境外并購被看作是一種戰略需要,但這種行為的出發點容易導致決策失誤,因此多數企業選擇謹慎對待。同時,中國對外匯管制也越來越嚴,限制了對外投資。以上多方因素共同促成香港上市公司并購交易數量逐年減少。2020年前三季度受新冠疫情影響,總體經濟環境不景氣,多數行業企業生存環境惡劣,但并購交易數量較2019年同期沒有明顯變化。
2. 香港上市企業并購分行業情況概述
筆者選取2015年第一季度至2020年第三季度的2321起被披露的并購情況考察發現,在135個細分行業中,房地產經營公司報告的并購數目最多,達281起;建筑工程類企業報告的并購數目達117起,位居第二;緊隨其后的是投資銀行業和經濟業務、資產管理和信托銀行,分別報告104起與86起。而另有17個行業在這個時間段報告的披露次數僅為1起,多為采礦、能源、家居裝修、釀酒等行業。
從數據的分布情況來看,在2015年第一季度至2020年第三季度135個行業平均每個行業報告了17起并購,并購報告的中位數為8起,由此可以看出數據分布的“兩極化”較為嚴重。并購報告數量小于10起(含10起)的共有78個行業,占比高達58%,但這部分行業發生的并購交易總數僅占據了全部并購數量的14%;并購報告數量大于50起(含50起)的行業僅有13個,占比約為10%,卻占據了全部并購數量的50%。在并購數量最多的幾個行業里,金融服務與地產等行業表現尤為突出,并且與金融服務業相比,地產業在并購市場的報告數量中更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3. 主要行業企業并購情況
不同行業的上市公司選擇并購的時機是不同的,同行業內不同企業并購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推薦閱讀:企業應進一步加強反壟斷合規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