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在我國開辦已有17年的歷史,但在過去的教育模式中,其與MBA以及工商管理專科生的培養目標區分并不明顯,都是定位于培養“高級工商管理專門人才”。而現階段工商管理本科生就業時主要流向服務業,其次為制造業以及自主創業,就業時大部分人需要從一線員工做起。同時現行工商管理本科生教育在核心課程的設置和教學上都重管理技能的培養,而國外商學院對工商管理本科生的教育更重視創新與創業能力和商業倫理的培養,對其企業管理技能要求則一般。創業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成功的創業教育,美國通過強化學生的創業意識,對美國的經濟騰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更需要一支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隊伍,工商管理本科生作為工商管理人才的主體,在創業能力的獲得上由于其專業課程原因比其它專業更有優勢,在強調工商管理本科生實踐能力的背景下,創業能力的培養是必然選擇。
本文從分析工商管理本科創業能力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并結合教育部在2012年8月發布的《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文件精神,試圖建立工商管理本科生創業能力培養改革的理論框架,以期對工商管理本科創業教育進行質變性的探索。
一、創業能力內涵
有學者認為創業能力是個體擁有的一種智力資本,其中包含個性、技能和知識,被視為創業者能成功履行職責的整體能力。斯騰伯格則認為創業能力屬于認知活動和情感意志活動相統一的范疇,是情感智力、意志智力和認知智力的有機融合,是非智力因素同智力因素的整合結晶,其本質上是一種成功智力。楊倫超則特別研究了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內涵,認為大學生的創業能力除了文化和科學意義上的“知識”、“技術”外,更多地體現在對“創業”本身的認識及對企業營運知識和管理技能的了解,其次是態度和心理因素,這是大學生從事創業之前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
實際上,學者們對創業能力內涵的研究并沒有統一的觀點。但我們可以認為大學生創業能力是指一種綜合性的創造能力,其目的在于自我生存或者尋找機會將市場或技術創意轉化為生產力。由于國家教育部還沒有單設創業專業,現在各高校的創業教育基本上是依托專業進行的,從而使創業類課程變成學科知識的有機內容。
二、工商管理本科生創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內容與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創業課程內容有相當比例的重合,雖然實施上更具有便捷性,但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在教育過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創業能力培養結果與實際需求存在差距
創業教育在各高校還未普及,大多數學校只是在工商管理專業下開設創業類課程模塊或者一兩門創業課程,對創業能力培養的認識與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沒有形成系統培養模式。受傳統的雇傭教育理念影響,工商管理本科創業能力培養與現實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創業學生還缺乏充足的企業家精神。
(二)創業教育中的課程問題
1 課程設置問題。創業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課程體系尚不成熟。創業能力培養強調的是創業過程,是一個企業從初創到經營的一系列活動,而傳統的工商管理課程內容,基本圍繞管理的四大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而展開的,更適合已經成熟的公司而非創業型公司;傳統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模塊化明顯,在專業課程中重復內容較多,但各任課教師基本上都是“各掃門前雪”,不會主動與同事合作開發內容整合性高的課題,導致學生知識碎片化,不利于創業所需的綜合分析能力培養。
2 教材問題。大部分創業教育類的課程內容照搬國外課程內容,特別是案例與操作模式脫離中國實際,學生限于文化跨度和實際經驗不同難以理解教材內容。
3 課程師資問題。大部分高校教師都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成為教師,缺少創業理論和企業實踐經驗,在開展創業教育時,會出現“因人設課”的現象或者授課偏向理論化;而具有創業經驗的人才因為體制要求的各種資格限制,無法進入高校平臺從事教學。
(三)現有創業教學方式的局限
就現階段而言,大部分工商管理教師仍在采用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只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學生創業中所需的主動學習和分析能力培養;授課以理論為主,缺少實踐安排;在授課中,仍以教師為主,學生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且考核方式仍以考試為主,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知識應用的靈活性,這些都與創業能力培養理念相沖突。
三、工商管理本科生創業能力培養改革內容設想
(一)工商管理本科生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改革目標
工商管理本科生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改革目標是要從傳統的就業能力培養目標向創業能力培養目標轉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機會識別能力、資源利用整合能力以及團隊領導與合作和其他相關能力。對提高高校的就業率、樹立高校特別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特色有極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可以以創業能力培養為契機,加強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充分發揮企業的實踐優勢,形成教育新局面;同時創業能力培養也能幫助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設計并促進就業。
(二)改革內容
1 教學目的改革。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創業教育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創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熟悉創業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創業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促進學生創業就業和全面發展。筆者認為,創業教育的本質在于從傳統雇傭教育向創業教育轉變,改變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被動適應的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選擇主動就業。
2 工商管理創業能力培養的知識體系。知識體系構建是整個創業教育中的難點和核心,決定了教育質量。教育部《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認為普通高等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內容應以教授創業知識為基礎,以鍛煉創業能力為關鍵,以培養創業精神為核心,除明確規定需開設“創業基礎”課外,其他創業類課程由各高校自行安排。為了健全創業知識體系,國內高校有必要放眼世界,吸取國外成熟經驗。美國學者Vesper和Gartner對美國941所大學創業教育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高校本科階段開設最多的創業課程有:創建新企業、小企業管理、創業咨詢、創建和運營新企業、如何寫創業計劃書、創業財務、家族企業、創業機會的識別、創業營銷等。我國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可考慮選擇上述的一些課程進入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但創業教育與工商管理本科專業自身的課程有重合也有各自獨立的內容,在現有總課時的基礎上,如何協調好二者的具體科目,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的工作。
以教育部文件精神為依據,整理各教育內容模塊的具體教育內容,并結合國外經驗和中國實際情況,設定一些建議開設的創業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的課時和學分總體比國外高,在原有課程結構中思政類和外語必修課程已占據較多學分和學時。根據教育部新要求,各高校需開設必修課“創業基礎”,至少32學時。將創業類必修課和選修課加入工商管理的課程體系,在總學時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創業課勢必會占用專業本身課程課時。因而建議高度整合工商管理本科課程,將各科目的相近內容進行整合,例如將“生產管理”和“運營管理”兩門課整合成“生產與運營管理”,將“物流基礎”與“供應鏈管理”整合成“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將“國際貿易”與“國際法”整合成“國際貿易與國際法”等,既避免了課程內容重復,又可以將課程的邏輯關系變得易于理解。還有一種可行方式,如溫州大學創業教育模式,將創業教育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盡量減少創業類課程占用專業學時,在思政課等公共課堂中直接傳授創業知識,培養基本的創業品格和素質,僅在專業課中引入核心創業能力課程。
3 工商管理創業能力培養流程構建。工商管理創業能力培養流程的關鍵,是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的過程,同時也是專業類與創業類課程相互協調的過程。按照高校教育理念,大學一年級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面,強調基礎學習,不宜開設過多的創業課程,第二年和第三年是專業課的學習高峰期,第四年是綜合實踐期。這種將實踐與理論學習截然分開的流程,不利于理論知識的鞏固,且學生即便在第四年獲取了實踐的感性認識,但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因理論課程結束而無法獲得系統解決。因而建議在創業教育中,應當將實踐與理論知識學習相互交叉安排,在第二學年開始安排實踐科目,并在假期安排實踐項目,并根據成績給予學分,激勵學生充分利用假期時間進行創業嘗試實踐活動。
由于工商管理本科生創業能力的培養要考慮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綜合培養,在課程安排上較復雜。表2根據在創業教育方面取得顯著成功的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泰柏商學院本科生培養方案以及教育部要求工商管理本科必須開設的9門核心課程(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統計學、市場營銷學、會計學、財務管理、經濟法、管理信息系統)的要求以及課程復雜程度和先后邏輯關系,設計四年制工商管理學生專業能力與創業能力培養的流程,以供參考。
4 教學方式改革。課堂填鴨式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創業能力培養的需求,創業教育要求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因而對教師引導方法多樣化提出了要求。根據德國學者Beer.H的觀點,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教學知識轉化的功能不同。在他的觀點中,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擬以及實習和商業計劃研討會四種方式最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而講授、作業以及論文和文獻閱讀的功能只是知識傳遞,學生能否將理論轉化為能力,結果未知。
創業教育更強調知識的能力轉化結果,因而教學方法多樣化是創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但由于大多數高校教師本身也是在填鴨式教學方式環境中接受教育,因而對于其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感到陌生,因而高校有必要集中組織教師進行教學方法培訓;另一方面,中國教師在上課時,自由權限較小,限制了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方法的靈活性,高校行政管理者應當適度放開課堂權利給教師。
四、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成功的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在調整創業能力培養理念、構建創業能力培養知識體系時以及改革創業教育教學方法時,還應注重其他一些關鍵問題。
(一)師資
要在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中順利實施創業教育,首要的問題是配備有經驗的師資隊伍。美國的創業教育由于發展歷史較長,師資隊伍較成熟且利用率高,但在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具備創業經驗和理論的師資缺乏現象,從而影響了創業教育的有效性。
要改變這種現象,首先,完善教師招聘和選拔制度。為工商管理專業配備學術研究型和企業研究型教師,聘請有“豐富企業實踐與管理經驗”的高學歷、高職稱者作為兼職教師補充工商管理教師隊伍,通過開設創業論壇、指導學生做創業方案或論文、接納指導學生實習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其次,還要充分發動校友力量,讓他們充當學生創業咨詢或創業實踐中的導師。另外,應加大對現有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創業教育師資的理論水平,鼓勵教師到企業實踐或者兼職,以提高對創業的感性知識。
(二)教材建設
受限于師資力量和創業教育在我國發展的短暫歷史,教材開發是我國實施創業教育的第二個難題。與工商管理專業教材一樣,創業教育的大部分教材都是從國外引進的,課程內容組織的體系與案例與中國實際有一定的差別,由于中外在思維習慣和文化歷史中的巨大差別,導致學生難以消化國外教材上的內容。而我國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較弱,短期內將難以開發出合適的創業類教材。各高校需有效組織教師隊伍和企業界聯手開發具有創業理論和創業案例或者創業能力訓練類的創業類教材。
(三)配套服務
影響創業教育能否成功地執行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創業配套服務是否完善。否則缺少第二課堂的支撐作業,創業教育永遠只能停在理論層面上。各工商管理院校應建立完備、有效利用的保障機制。(1)校外充分利用校友等社會、企業資源,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利用已有的校友資源,開發創業實踐途徑,獲取創業資源和經驗。國外大學都非常重視校友會的建設,為校友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務,讓校友覺得母校從不曾忘卻他們;反過來,校友也會想辦法回報母校的培養,既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途徑,又可以獲得資金支持。(2)校內創造創業氛圍。工商管理院校應開展各種創新大賽和經濟管理活動,創辦創業園,鼓勵學生參與創業;有效利用第二課堂的創業協會組織,并安排專職教師擔任創業輔導和咨詢服務;有計劃地實施“創業項目指導計劃”,并給予相應的創新學分,建立相應的項目資助與淘汰管理機制,結合社會力量為學生提供資金和服務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