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建設模式,走一條多元共建,校企融合,特色鮮明、多方共贏的服務社會新路子。
《高校教育管理》雜志系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其前身為創刊于1979年的《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年更名為《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自2007年起正式更名為《高校教育管理》。1979年創刊,國內統一刊號為:CN32-075/G4,國際標準刊號為:ISSN1004-003X。
關鍵詞:高職院校,產學合作,模式,高校教育管理
1.高職院校產學重要性
高職院校產學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1有利于強化高職院校的教學職能
高職院校走校企產學之路,能充分地利用企業的資源,發揮學校教學的資源,互惠雙贏。同時能準確地把握市場的動脈,制定切合實際的人才培養模式,開設與市場接軌的學科專業課程,培養市場急需的可用的人才。走產學之路,高職院校的教學更加合理化。
1.2有利于強化高職院校的科研職能
高職院校集聚了一大批高技術人才,高職院校的技術專利與研究成果,應尋找一個推廣與利用的場所。走產學之路,可以達到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目的。企業可以借助于高職院校的科研能力實現產品的更新與創新,從而達到盈利的目的,同時高職院校可以在產學過程中不斷地促進自身的發展。
1.3有利于強化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
職業教育的發展,服務了區域經濟、地方經濟。反過來,區域經濟、地方經濟的發展與轉型拉動了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前行。走產學之路,學校與企業在過程中,為社會培養了專業對口的人才,高職院校科學技術得到了應用,起到了服務于地方經濟的作用,強化了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
2.高職院校產學合作存在的不足
高職院校產學合作存在的不足,就目前來看,最主要的是沒有形成一套長期有效的機制。雖然大大小小的高職院校都有一定的產學企業與機構,但在雙方關系中,關于雙方各自的責、權、利的認識不足,往往處于一種貌合神離的狀態,在過程中,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往往只是一時的熱情。學校的教學與科研職能沒有在產學合作中得到很好的發揮,而企業在過程中獲得高職院校資源也是很有限的。
3.多無共建生產實訓平臺,創新高職產學合作模式
3.1校中有廠,廠中有校,校企深度融合
在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的指導下,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學院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在校內分別組建了富山模具生產車間、光大光學生產車間,成功建成“校中有廠”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學院位于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內,園區六大國家級產業基地、五大主題產業、1000余家企業,具有得天獨后的“園區特色”,為了充分發揮“多元主體”的辦學優勢,凸顯政府的主導地位,深度挖掘工業園區資源,學院采用租賃和聯合的方式,先后建設了“廠中有校”的“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駿建生產實訓中心”、“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工業生產實訓校區”,簽約建設總規劃占地約200畝地,建筑面積約100000m。
3.1.1政府搭臺,校企唱戲,共建實訓校區,聯合招商選資
經政府協調,學院與中山火炬開發區工業開發總公司合作,建設“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工業生產實訓校區”。政校企三方設立實訓校區管理委員會對校區進行管理,合作方式為:工業開發總公司將現有約200畝的加工區物業(廠房、宿舍等建筑面積總計約100000m)根據規劃分期分批投入用于生產實訓校區的建設,以低于市場租金價格向校區管理委員會收取場地管理維護費并負責物業管理和資源整合。學院每年投入約600萬元用于實訓校區內生產實訓設備的建設,目前該實訓校區內已引入5家企業建立實訓基地,學院相關專業的實訓教學直接在基地的生產線上開展。
3.1.2政府牽線,校企聯姻,成立生產性實訓中心
經政府牽線,學院與中山駿建公司合作,駿建公司提供7100m的廠房和價值1600萬元的包裝印刷設備建成學院的生產實訓中心(并預留8200m后期建設用房),成立了“駿建實訓中心管理辦公室”,納入校內實訓基地管理。該中心由學院授權包裝印刷系負責建設,組織師生進行生產和實習實訓,生產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主要由系的教師擔任。
3.2多元共建,特色突顯,合作模式創新
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即學校在企業的生產線或生產車間設立實習基地,此類合作校方對企業的實際作用和貢獻難以體現,實踐教學也多流于形式。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實訓平臺的建設大大突破了傳統校企上述瓶頸,構建了以個體實訓基地為“點”,合作實訓中心為“線”,共建實訓校區為“面”的系統性產學合作平臺,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2.1共建生產中心,共同生產經營,“教學做”融為一體
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駿建實訓中心是學院以包裝印刷系師生為主要生產力量和技術力量負責投入;學院負責制訂具體實習計劃、生產實踐計劃組織師生進行生產。駿建公司僅負責提供設備、廠房及場地和中心的物業管理。
雙方共建的中心管理辦公室負責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
3.2.2校企共建實訓校區,聯合招商選資,建設與專業(課程)對接的生產實訓基地,幫助企業擴張產能和技術升級
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工業生產實訓校區是由學院與工業開發總公司共建,由該校區管理委員會負責實訓校區的建設、經營,所取得的收益在扣除相應成本后由學院與工業公司共享(各占50%的比例)。學院負責組織企業進駐園區成立與各系(專業)對接的實訓基地,負責組織學生和教學實訓團隊進駐基地,負責制訂具體實訓教學計劃配合生產。目前,五家企業進駐生產性實訓校區,上述企業分別與學院的包裝印刷系、光機電工程系、電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和經濟管理系有關專業對接,共同制定了包括實訓項目、實訓時間、實訓考評等內容的實訓教學詳細方案。學院對企業的技術升級與生產控制也提出了建議性的意見與建議。
3.2.3教室車間一體,校企設備互補,生產成本降低,經營收益共享
(1)教室建在車間內
駿建生產實訓中心和工業生產實訓校區內各實訓基地內,均設有由學院投入建設的多媒體教室(該教室設備所有權歸學院),專門用于雙方生產實訓的教學使用。這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訓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更快地適應企業環境和企業文化,同時為企業自身的員工培訓也提供了便利。
(2)生產設備雙方投
在工業生產實訓校區內的各實訓基地中,學院結合企業的生產和根據實訓教學需要,每年都為企業增配一定數量的設施、設備用于輔助生產和教學(該部分設施設備的所有權屬學院)。此舉提高了學院教學設備的利用率,減少了學院投入的盲目性,有效地抑制了資源浪費,更能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
(3)幫助企業降成本
在區黨委和管委會的大力支持下,學院的駿建生產實訓中心和工業生產實訓校區進行了物業功能的轉換,由工業企業場地轉為事業單位教學場地,能夠在基礎設施和運營成本上享受部分優惠。另外,各合作企業在生產過程管理、員工工資和技術升級方面由于得到學院的大力支持,成本也得到有效降低。
(4)合作收益同分享
學院根據合作企業的所屬行業和生產經營社會環境,在合作效益多方共享的原則下,針對不同企業對校企雙方合作收益進行了約定。例如駿建生產實訓中心由于雙方的責權幾乎對等,生產經營收益則由學院與駿建公司各按50%進行分配;工業生產實訓校區內的佳信達包裝實訓基地和俊鴻五金實訓基地則由佳信達公司和俊鴻五金公司除了向校區管委會支付場地使用費之外,將各基地的年生產總值按一定比例支付給校區管委會,作為合作收益。鑫海洋實訓基地則是按每年企業利潤的一定比例作為合作收益支付給工業生產實訓校區管委會。
3.3優化資源,服務社會,實現多方共贏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各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到人才培養是立校之本,科學研究是強校之路,社會服務才是興校之策。高職院校要增強向地方社會經濟建設的輻射力,準確定位,特色辦學,充分發揮自身的社會服務作用。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在開發區管委會的主導下,通過實訓基地為“點”——實訓中心為“線”——實訓校區為“面”的系統建設,在工學交替,產學合作方面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辦學道路,實現了學院、企業政府、的多方共贏。
3.3.1學院層面
本著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平臺的建設在短時間內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有力地改善了辦學條件:學院的實訓教學場地由不足兩萬平米增加到可利用的十萬平米;可利用的實訓設備總額增加約三千萬;更增加了一大批具備豐富企業生產一線經驗的兼職教師。
在內涵建設方面,學院利用產學合作,充分利用企業的信息、技術、設備等優勢,有效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體現高職教育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各實訓基地的企業技術骨干人員被聘為學院兼職實訓教師,車間教室的一體將“教、學、做”一體化成為現實,使得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教學環節落到實處,保證了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的結合更具操作性,從而強化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3.3.2企業層面
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也受到一定的沖擊,不少企業關、停、并或撤離,開發區部分廠房、物業閑置。例如中山火炬開發區工業開發總公司就是一家主要以物業出租為主業的企業;中山駿建公司擁有一家包裝印刷企業價值1600萬元的設備也處于閑置。學院的駿建實訓中心和工業實訓校區建設無疑是雪中送炭,使駿建公司的千萬元設備得以生產利用,工業公司數萬平米的廠房和宿舍得以盤活,減少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增加企業效益。
3.3.3政府層面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資源配置、條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統籌管理,為職業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公共服務和良好的發展環境。”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順應高職教育改革趨勢與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要求,校企合作建設實訓平臺的探索是地方政府的組織協調、引導保障、創新平臺、評估監督等等行政功能的重要體現,通過牽線搭橋,政府在減少了上億元直接辦學經費投入的情況下,利用社會資源大幅度地改善了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條件,同時也提高了學院的內涵建設水平。
4.結束語
高職院校不僅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渠道,同時也應成為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通過對社會需求的現狀進行分析,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以建設實訓平臺為切入點,形成了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
參考文獻
1 薛建. 我國新時期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D]. 福建師范大學學位論文, 2006.
2 吳峰. 論區域高校社會服務能的培育[J]. 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3,4.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投稿輔導、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