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長期以來,無論是代表自由資本主義利益的資產階級學者,還是代表普通大眾利益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對現代性問題的理論研究從沒有停止過。生活于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馬克思盡管在其著作中并沒有明確提出“現代性”一詞,但就資本主義與現代性所具有的同質性而言,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實際上就是對現代性的批判。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現代化過程中諸多問題的凸顯,馬克思對現代性的批判與中國現代化社會事業所具有的內在精神關聯性對中國現代化建設顯示出極為深刻的價值啟示。
摘 要:從資本主義與現代性所具有的同質性而言,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即為對現代性的批判。盡管馬克思主義誕生已有一個半多世紀,但與資本主義相伴而生的馬克思主義所表現出的時代性價值并沒有因此而減弱,尤其是在資本主義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劇的21世紀,馬克思對現代性的批判,不僅在過去,而且在當下,對世界、尤其是對中國現代化建設有著極其深刻的價值啟示。
關鍵詞:北大核心論文刊發,現代性,馬克思,批判,資本
一、何謂現代性及其現代性的表現特征
(一)何謂現代性?
現代性概念的出現可追溯到17世紀的英國,在法國一直到19世紀中葉才有偶然使用。在早期的一些用法中,現代性的內涵是模糊的和含混的,甚至是一個貶義的概念,指平淡、乏味等。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性的概念逐漸發生了變化并豐滿起來。總的來說,對現代性的定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現代性被當作歷史時期。在此,明顯把現代性當作一個時間概念,把現代性與現代的概念相混淆;其次,現代性被看作是一種經驗。例如伯曼用描述性的筆調寫到:“所謂現代性,就是發現我們自己身處一種環境之中,這種環境允許我們去歷險,去獲得權力、快樂和成長,去改變我們自己和世界,但與此同
時它又威脅要摧毀我們擁有的一切,摧毀我們所知的一切,摧毀我們表現出來的
一切。”可以看出,伯曼是從感性和現象的層面認識現代性的,但事實上只是對現代化過程中美文學的描述;最后,現代性被當做特性和一種價值觀念。正如俞吾金先生指出,現代性指涉的是現代社會生活的價值觀念層面,具體地講,體現為以下的主導性價值:“獨立、自由、民主、平等、正義、個人本位、主體意識、總體性、認同感、中心主義、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征服自然等”。
由于現代性本身的歧義性和復雜性,不同理論家對現代性的理解和界定是不同的,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現代性是一種不可言說的東西。總體而言,無論是諸如吉登斯的社會學角度,還是福柯的態度定位等對現代性的界定基本包括兩個方面:“從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層面講,指的是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科層管理結構等;從哲學、文化層面講,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時代精神和價值觀念,比如理性、主體性、進步、個人主義等”。
(二)現代性的表現特征
與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相伴隨而來的現代性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價值觀念,在其逐步確立于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過程中不僅表現出對理性、自由主體性的推崇,也表現為一種世俗化的、去魅的過程。而所有這些都構成了現代性所特有的表現特征。
1、現代性的核心價值:理性與自由
理性是啟蒙運動得以與上帝抗爭,得以作為價值之源對宗教統治下的一切進行批判的武器,是人們得以判定一切存在是否合理的天枰。因此,理性在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但作為現代性觀念的核心價值之一,理性并非從天而降,它其實由來已久。在西方哲學的歷史長河中,理性概念源遠流長,早在其文化源頭之一的古希臘哲學中,“邏各斯”、“理念”等概念和思想就已展現出對世界的理性認識和把握。而在近代,有“近代哲學之父”的笛卡爾,更是以理性的自我意識來作為其哲學體系演繹的出發點,“我思故我在”正是其理性主義哲學的一個標志性命題,而近代哲學也由此表現為“意識哲學”的形態,
從古代本體論哲學轉向近代認識論哲學。這種認識論思維范式的轉變,使得近代
西方哲學在對世界的認識中突出地強調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對主體性自由活動的重視。尤其是在笛卡爾之后的康德所實現的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使得理性及主體性成為近代哲學的核心,并滲透到對當時資本主義現代性的認識中。
伴隨著啟蒙運動下資本主義現代性理性價值的確立,正如盧梭在其《社會契
約論》所提及的“人是生而自由的”,這種對人的根本權利——“自由”的要求在啟蒙運動中表現為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的另一核心價值。自由由此不僅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一種現實需要,也成為現代性觀念的核心價值之一。哈貝馬斯曾經這樣刻畫現代性的“自由”特征:“現代性首先是一種挑戰。從實證的觀點看,這一時代深深地打上了個人自由的烙印,這表現為三個方面:作為科學的自由,作為自我決定的自由,還有作為自我實現的自由”。正是由于啟蒙運動所要求的人不屈服于權威和傳統,自由地運用自己的理性批判一切,使得“自由”價值被高揚于整個社會范圍內,并得到社會的認同,盡管這種自由是一種抽象的“個體”自由乃至個人主義。
2、現代性的過程性表現:世俗化與去魅
現代性與高揚理性、自由相聯系,展現為從多神到一神甚至到無神、從虔誠的宗教崇拜到世俗主義的轉變,這既是一個現代化的過程,也是一個世俗化與去魅的過程。伴隨著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對人的肯定,對宗教世界的批判成為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去魅的結果突出的反映為宗教與政治分離。而伴隨著人類理性的復歸以及理性、自由所帶來的資本主義的現代性發展,現代性不僅表現為宗教與政治的分離,也表現在經濟與政治的分離、經濟與道德的分離等社會各個層面。傳統社會的一切都被實利主義的現實經濟利益所覆蓋,經濟取代了道德,社會的一切都被服從于經濟的需要,這種實利主義的經濟價值注重財富、物質的繁榮,把人類社會的一切隔絕打破,衡量現實社會的標準被定位于經濟。在這種經濟實利主義的作用下,現代性逐漸表現為一種世俗化、去魅的過程,一切都變的世俗化了。正如馬克思所言:“資產階級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圣光環……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
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一句話,他按照自己的
面貌為自己創造了一個世界”
現代性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確立,其所表現出的自由、理性以及世俗化、去魅的過程,在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顯示了其巨大的歷史性作用,但現代性世俗化、去魅過程中所所凸顯出的諸多社會矛盾,使得現代性在很大程度上走向了啟蒙運動的反面。正如波德萊爾曾指出“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偶然,就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變。”現代性所表現出的這種在變化動蕩中尋求永恒的內在沖突機制在使現代性得以確立的同時,也讓現代性備受世人的爭議。
二、馬克思對現代性的批判
現代性,毋庸置疑,是在現代資本生產方式的基地上確立的,其與資本主義具有不可置否的同質性,因此盡管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沒有明確提出“現代性批判”一詞,但從資本主義與現代性所具有的同質性而言,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即為對現代性的批判,這種批判在馬克思那里,表現為一種整體性的批判。
(一)馬克思對現代性社會價值的合理界定
現代性建立在人類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相互獨立的社會,它通過理性、自由等啟蒙口號讓人類社會從古代跨入現代,尤其是在物質生產力方面,正如馬克思所言:“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在此,馬克思對現代性下人類社會所表現出的巨大生產力予以充分的肯定。與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要求相適應,現代性下資本生產方式所表現出的全球化趨勢使得“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這種世界文明式的發展態勢,使“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而且不僅“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在此,馬克思對現代性所表現出的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巨大歷史性變
革予以了充分肯定。在馬克思看來,現代性這種理性與自由的價值追求,不僅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無與倫比的社會財富,而且對于人的思想解放、個性自由等主
體性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仔細審視馬克思對現代性的這種肯定,其正是站在對現代性的整體性角度來認識的,即現代性在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與福音的同時,卻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頹廢與災難。
(二)馬克思對現代性社會弊端的歷史批判
現代性作為一種社會價值觀念,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確立,是受人們“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所制約的”,馬克思在此指出,現代性作為一種意識觀念,和其它一切意識形態一樣“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因此,馬克思認為,現代性作為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其得以確立的根源就在于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資本生產方式,這是現代性內在沖突機制得以形成的根本,也是對資本生產方式的一種外在價值反映。馬克思通過對現代社會結構的剖析,認為現代性作為一種價值觀念,是伴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發展而來的,現代性所表現出的理性與自由,與其說是啟蒙運動下對封建沒落腐朽制度的一種思想抗爭,不如說是資本生產方式得以開展的精神訴求,而現代性所表現出的世俗化、去魅過程正是資本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但是資本生產方式下現代性價值的確立在帶來了人類全球化文明大發展的同時,卻也帶來了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頹廢與災難,而這一切,在馬克思看來,其根源正在于資本生產方式所固有的內在沖突。馬克思正是站在資本的高度來展開對現代性社會弊端的歷史批判的。
1、對現代性下理性意識的哲學批判
在探討現代性的表現特征時,理性與自由被放在了其核心價值的重要地位。這種對理性與自由的推崇,表現在意識層面上,即蛻變為一種內在的意識哲學,這種哲學思維方式對人類社會的認識仍然呈現出一種形而上學的意識反映論。現代性下的這種形而上學意識哲學其突出的特征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對主體性的強調,它堅執于主體性的思維范式,對主體所表現出的理性與自由過分推崇。現
代性下,這種理性意識即表現為對數理邏輯等的運用以及把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訴諸于技術理性、工具理性等理性意識的解釋,而對人類社會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基地——實踐,卻忽略不計,或者說,至多不是放在首要的地位。而馬克思對現代
性下理性意識的認識正是在實踐的基石上展開的。
馬克思立足于資本生產方式這一人類社會活動最根本的基點,對現代性下的理性意識展開了全新的認識。馬克思指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這些抽象本身離開了現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針對理性意識對現代性的內在意識哲學認識,馬克思在此極為深刻的指出,現代性所表現出的理性與自由精神并不是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根源,人所表現出的理性與自由主體性是在資本生產方式下所伴生的,因此,對現代性下工具理性、技術理性以及抽象的個體自由所造成的人的異化現狀,不應訴諸于對理性的求解,而應該從現代性下的隱性資本生產方式進行剖析以尋求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謎底。
2、對現代性下資本邏輯的歷史批判
理性與自由作為資本生產方式的精神訴求,在推動資本主義現代化大發展的同時,卻也帶來了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頹廢與災難。面對現代性所表現出的這種矛盾,資產階級把現代性的這種矛盾訴諸于理性意識的解答,而馬克思卻透過理性意識所表現出的內在意識哲學找到了現代性矛盾的根源——資本生產方式。資本,從經濟學角度而言,其最大的原則就是增殖,而作為一種抽象的主體,資本究其實質而言,是一種生產關系。資本這種內在的邏輯,必然導致自身的否定,即現代性下社會矛盾的凸顯。正如馬克思所言,資本以其前所未有的變動性使現代社會變的動蕩不安,它那無孔不入的運動方式打破了人世間的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田園詩般的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然而,資本生產方式這一邏輯卻被現代性下的自由與理性所覆蓋,人類社會的“異化”在現代性下變的合法化,現代性下的資本剝削也變的赤裸裸而毫無遮掩。馬克思在此清醒的認識到,現代性下所表現出的這諸多
矛盾,其根源并不在于理性與自由主體性的內在意識,資本主義所謂的自由與民主只不過是現代性下資本生產方式得以存在的虛假面紗,揭開這層顯性的面紗,現代性所表現出的正是資本生產方式這一隱性邏輯。因此,與同時代的思想家相
比,馬克思對現代性的批評之深刻之處正在于,其對現代性的認識不僅看到了它所具有的普遍性,更在于其看到了現代性所固有的特殊性本質——資本生產方式。馬克思正是從造成現代性表現特征的的歷史深處,即從人類社會的生產勞動實踐出發,對現代性作出了更深層次的反思,這突出的反映在耗其半生的《資本論》研究中。
這種對資本生產方式的歷史性批判,相比諸多現代性批判理論,無論是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還是后現代主義的破碎與顛覆理論,其對現代性的資本邏輯批判,不僅彰顯了內在的理論張力,更顯示了巨大的歷史穿透力。而在資本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更為深刻的價值啟示。
三、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啟示
(一)現代性精神的繼承與批判
現代性就其本質精神而言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建設性的,為此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充分肯定現代性下理性、自由、科學、民主的現代價值,反對文化保守主義和反現代性思潮。
在現代性技術理性、工具理性等所帶來的現代性社會弊端下,有部分人開始對現代性極端化解構與排斥,他們主張重回中國傳統文化倫理,無限夸大現代性的弊端,反對以市場經濟為主的經濟體制和現代性發展道路。這些思潮實質上是一種文化保守主義和反現代性思潮的組合,它嚴重沖擊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合理性價值,是現代化建設的最大思想障礙。因此,如馬克思所言:“正如僧侶總是同封建主攜手同行一樣,僧侶的社會主義也總是同封建的社會主義攜手同行的”。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部分人所表現出的文化保守主義和反現代性思潮,實質上正是對封建主義的歷史倒退。因此,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反對現代性的弊端與反對封建糟粕相結合,否則現代性在中國的希望將會無限期的推遲下
去。因為“無論現代性在20世紀展示出自身的何種局限性、風險、消極后果,現代性依舊是現代主體和現代社會的根深蒂固的安身立命的內在支撐”。
同時,面對現代性所表現出的理性意識哲學,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對這種以理性為主的內在意識哲學進行警惕性認識與批判。理性作為現代性的表現特征,在現代化建設中對人的主體性作用發揮有著不可置否的作用,但這種內在意識哲學實質上是一種形而上的哲學思維范式,其對現代性的建設與發展如果不合理引導,最終會走向人類社會自身發展的反面。因此,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維方式——實踐的思維方式,進行全面正確的認識,把對理性的認識與發揮立足于實踐的基石之上,以實踐的思維方式來重新定位理性與自由,而不是把理性的作用神圣化、極端化。只有沖破這種內在意識哲學,才能在實踐中把握理性,在實踐中指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二)現代性資本同質性的繼承與批判
就現代性與資本主義所具有的同質性而言,現代性實質上就是對資本的運用和把握,因此,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對資本進行全面性的診斷,以在利用資本求發展中達到對資本的揚棄。與同時代的思想家相比,馬克思也看到了資本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性,但他對現代性的診斷,與其他思想家所不同之處在于,馬克思不僅看到了資本的普遍性,更極為深刻的看到了資本的特殊性,即資本主義社會相比其他社會階段,所表現出的特殊性,這正是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關鍵所在,也是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啟示的重中之重。
資本,在與馬克思同時代的思想家眼中,只不過是一種簡單的經濟范疇,在他們看來,現代人類社會所表現出的種種異化現象只不過是有待理性意識范疇解決的內在意識問題。與同時代的思想家不同,馬克思從“造成這些對象的人的行動——生產勞動出發,對現代性做出更深層次的反思”。在此,馬克思從現代社會人所表現出的諸多“異化”現實出發,運用其特有的唯物史方法,對現代性的批判進而深入到對資本生產方式的批判,而對資本生產方式的批判集中到一點,即為對資本邏輯的批判。馬克思在對資本的研究中,認識到,資本作為一種抽象
的主體,其似乎具有了外在于人的生命力,但就其實質而言,資本就是一種生產關系,其原則就是增殖,就是通過榨取剩余價值自行增長膨脹。因此,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對資本進行全面合理的運用與引導。
一方面,在市場經濟下要充分利用資本發展經濟。資本的全球化性質不僅帶來了西方現代化進程的高速發展,也給中國現代化建設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因此,面對資本的全球化趨勢,中國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不懈的實行對外開放,積極投身于全球化運動中,在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本力量發展自己,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性規律,以資本的內在邏輯促進中國農業、工業、衛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的發展。
另一方面,資本的利潤最大化及其增殖性原則,如果一味任由市場經濟的自行性發展,勢必導致諸多社會矛盾的產生與激化。因此,在運用資本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資本這一雙刃劍所帶來的弊端性效應。因此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在充分利用資本的同時,必須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以把資本所帶來的弊端降到最低,同時,在資本的運行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對私有制經濟進行強有力的控制與引導。
正如馬克思所言,資本的生成和資本的揚棄是同一個過程。資本所追求的生產力無限發展要求一方面帶來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但另一方面卻也帶來了人類社會的深層次異化,并成為資本進一步增殖的障礙。因此在馬克思看來,現代性本身就已孕育了超越現代性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相比資本主義社會內部不間斷的修復,在社會主義的公有制下,中國現代化建設表現出巨大的優越性。因此,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尤其是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前提下,必須充分認識到現代性與資本主義所具有的同質性,在警惕極端理性意識的同時,更應該走向歷史的深處,去剖析人類歷史的起源——人類社會的生產實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74.275-277.296
[2]趙劍英,龐元正.馬克思哲學與中國現代性建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7
[3]張有奎.現代性的哲學批判——從馬克思生存論角度的批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6-38
[4]陳嘉明 等.現代性與后現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5]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6]楊金洲.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及其對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意義[J]武漢: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