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十九世紀末葉,物理學上一系列重大發現,使經典物理學理論體系本身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危機,從而引起了現代物理學革命。由于生產技術的發展,精密、大型儀器的創制以及物理學思想的變革。文章發表在《中國職工教育》上,是教師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衛生職業中專,物理課程,探究式教學,問題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克服了經典物理學的危機,完成了從經典物理學到現代物理學的轉變,使物理學的理論基礎發生了質的飛躍,改變了人們的物理世界圖景。1927年以后,量子場論、原子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天體物理學和現代宇宙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衛生職業中專開設的物理課程,與醫學專業課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能夠運用物理實驗原理和圖像了解醫學的檢驗結果,從而確定病情。因此,開設物理課對醫學院校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要想真正達到此目的,教師必須從學生本身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態度,在實踐實驗中提出問題和疑問,通過理論和實驗加以解決。
這就是所謂的問題教學。它是指教學過程是教師啟發誘導,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發現問題、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
我國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在2001年3月正式出版的我國理科各科國家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的意義,以及如何通過國家標準促進問題教學法學習實施的問題,得到了普遍的重視:
(1)必須將學生置于有意義的情境中,并引導他們提出問題,或者向他們提出恰當的待發現的問題;
(2)必須為學生開展問題行為提供必要的時間和空間,并在資料、材料、儀器和指導方面提供恰當的支持;
(3)必須組織有效的表達和交流,幫助學生在自己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加深認識,達到教學目標。
一、方法及效果:把教學內容轉化成問題,課堂教學圍繞問題進行提問。
1.創設情境。教師引入課題或創設的問題情景。創設的問題情景就是要提供信息資源。從學生已有知識、熟悉的現象、事實(包括實驗)出發,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2.引出問題。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具體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問題的呈現形式。問題的引出可以是自主發現、直接給出或引導發現。
3.設計方案(形成解釋)。學生在已有的物理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搜集證據(必要時也可以自己動手實驗),作出大膽假設,以解釋碰到的問題,也可以設計合適實驗方案去解決問題。
4.交流研究成果。這個階段與上一個階段沒有明顯的時間界限。交流包括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將要學習的經驗或者正在試圖理解的信息之間發生積極的相互作用,從而實現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態度情感的意義建構。交流結果能夠使學生提出新問題,也能在實證資料與已有的科學知識,以及學生提出的解釋之間建立相關的聯系。
5.共同評價。在這個階段,學生把他們的結果與同學、教師或教材提出的結果相比較,反思自己發現問題的過程,并完善知識結構。學生能牢記提問的方法,養成自主提問的習慣,并體驗到發現問題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悅。教師的評價就是把傳統講授的精華濃縮起來。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總結,包括知識、過程、方法、情感等,重點是對知識方面的總結歸納,以盡量減少問題式課堂教學的不系統性帶來的不足。
二、探究式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轉變觀念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一些教師設置的問題梯度太小,大多是依據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或翻閱課本的基礎上,通過簡單推理就能獲得答案,這樣在課堂上教師接二連三
地問,學生附和著回答。最終結果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失去了原有的讓學生自主動手和發現問題的意義。至于評課,還是以教師的教學行為作為評價中心進行,特別是從知識系統性和條理性等方面進行評價。
2.課堂的時間難把握,課堂難駕馭,教師確定介入的時間比較困難。介入過早,問題發現不理想,甚至是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所要學習的內容相差太遠,風馬牛不相及,學習稍好的學生提問不夠充分,反應過緩,占用時間過多,課堂效率不高。而課堂教學花費的時間太多,教師往往就不能提供充足的活動時間,很難完成教學任務。
問題教學是把傳統的習題課和分組實驗課挪用到提問的活動上,學生由此獲得的發現能力能否應付傳統的考試還難以確定,因為現有的考試制度下,都離不開考查知識和技能,目前很難考查“方法、思想和價值觀”。
三、改進措施及效果。
1.要求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從而在課堂發現問題的過程中有備無患,以減少準備時間,增加課堂教學的效率。
2.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增加知識面,對同一問題進行多角度的分析,運用多方面的知識解決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克服基礎知識差的困難,重視實驗現象,養成一絲不茍的態度,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以小見大,體現小問題大智慧。
3.促進學生養成動手的習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養成記筆記的習慣,以備在今后的實驗中察看。
教育職稱論文發表推薦:《中國職工教育》雜志創辦于1993年,半月刊,是全國總工會主管的主要媒體,是全國職工素質建設工程的國家級期刊,是配合國家"創新工程",由國家科技部、國資委、全國總工會共同推進"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的主要宣傳媒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