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教師不應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單純地看成是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而應視為師生之間情感的和諧互動。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造者,教師良好的情緒、情感是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狀態的開端。
【關鍵詞】素質教育,數學教學,情感教育
在人生成功的諸多要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卻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學校教學亦如此,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愿望、熱情,在學習態度上則表現為積極主動,學習效果自然優良。
數學是學校課程中開設時間最長的學科之一,情感教育在數學教學中作用巨大且無可替代。如果說數學教學是長身體(知識)的骨骼和肌肉,那么數學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在塑造一個人的靈魂。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滲透情感教育呢?我謹結合教學實踐淺談方法如下:
一、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
親和力感染學生。學生喜歡某一學科多是從喜歡這門學科的任課教師開始的,這是由學生的認知特點趨于感性化決定的。這時教師的親和力尤顯重要,得體的外在形象能得到學生的認同,優雅的言談舉止能成為學生崇拜的楷模,廣博的知識和扎實的功底更能得到學生的傾慕,靈活生動的授課藝術亦能打動學生,幽默風趣的語言常常讓學生忘記了數學的枯燥。
如此,師生自然能夠一同遨游在數學王國里。反之,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強和各種其他因素的介入,如果教師不具備較強的親合力又不能適時、有效的加以調整和引導,學生對該學科自然容易失去興趣。
二、潤物細無聲
在輕松愉快的情緒氛圍下,學生情緒也會隨之高漲,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發揮靈活敏捷的思維和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諧的師生關系能產生情感期待效應,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期待、教師對學生深切的愛,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
三、 博愛,情感教育的基礎
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 “愛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美德,也是教師的天職”。教學實踐中要切實關注學生的情感活動,關注情感培養。能夠得到教師的關愛,是每一個學生最起碼的心理需求,師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鞭策和激勵,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因而教師要把愛心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這是情感教育的基礎。
四、 尊重和信任,喚起學生心中的火花
要尊重和信任學生。自尊心是人的心靈中敏感的角落,是學生對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作用的一種認識和評價。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尊重和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如果發現學生成績差,不是積極幫助分析原因,而是一味地訓斥、指責、向家長告狀等,既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又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乃至對抗情緒,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一旦產生了對抗情緒,則教育就很容易失敗。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播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相信那些“問題學生”是向往進步的,能夠進步的。只要對他們抱有熱切的希望,并經常給予鼓勵和幫助,哪怕是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手勢都會給他們帶來安慰和鼓舞。
如果他們在內心深處接受這種期望,并按老師希望的去做就會獲得成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們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灑向每個學生,把關愛的語言和行為傾注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課堂上,教師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更要多傾注一份愛心、多一點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我是集體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尊重和信任同樣屬于我”。
心理學家認為,鼓勵和表揚是引導學生行為習慣發展最有效的手段,當學生從自己學習中體驗成功得到肯定時,就會產生滿足感,增強自信心,從而深化情感,將此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因此,我們要尊重學生,只要學生有一點點進步就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促進他們更加深入地學習數學,最終形成行為習慣,達到數學教學的最佳目的。
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對數學教學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一件得體的外套,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個恰當的幽默,一種基本的尊重和信任,都可能使學生回味無窮,從而增強數學教學藝術的感染力。因此,要使我們當下的數學教學更加貼近新課程的標準,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就必須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徑,不斷挖掘情感教育的深層次效益,通過適時情感教育更有效地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