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以生態優先為導向的濱水地區城市設計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城市規劃時間:瀏覽:

  以生態優先為導向的濱水地區城市設計——以河源市東江、新豐江“兩江四岸” 總體城市設計為例

  摘要:本文在深入實地調查和對大量相關資料分析的基礎上,以河源市東江、新豐江“兩江四岸” 地區總體城市設計為研究案例,探求以“生態優先”為導向的濱水地區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

  關鍵詞:生態優先,濱水地區城市設計,河源

  Abstract: based on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for a lot of relevant material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o heyuan dongjiang, xinfeng river "two rivers and four shore" the region as a whole city design cases, and to find the "ecological priority" oriented waterfront region urban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Keywords: ecological priority, waterfront region urban design, heyuan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序言

  近年來,隨著河源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入了加速推進的新時期,在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中,河源市明確了建設“適宜居住、適宜創業、適宜休閑的現代化生態園林城市”的戰略構想,同時還確立了把河源市打造成為“公園城市”、“萬綠水城”和全國低碳經濟示范區的發展目標。

  東江、新豐江“兩江四岸”地區是河源市建設“公園城市、萬綠水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地區的城市設計項目旨在提升“兩江四岸”的生態價值、城市特質意義,為河源市建設“公園城市”“萬綠水城”的城市大格局打下良好基礎,努力營造“山—水—城——園”和諧發展的濱水環境,是河源城市環境品牌化,示范化的重要舉措。

  2 發展瓶頸

  兩江四岸地區西接萬綠湖,東依連綿群山,南北串連數十個文化節點,是河源市“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的重要空間載體。

  本規劃確定的“兩江四岸”地區包括從東源縣城至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南北長約30公里,沿線縱深400-500米的東江兩岸;以及從新豐江大壩至東江長約7公里,沿線縱深400-500米的新豐江兩岸。總規劃面積約52平方公里。

  目前,從整體功能結構和空間形象看,“兩岸四岸”地區存在以下發展瓶頸。

  整體“山、水”自然空間本底優越,但河源市在從集聚發展到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人工的城市空間建設與自然的“山、水”本底缺乏有效的聯系,城市整體空間結構較松散。

  “兩江四岸”地區功能還比較單一,沿江大部分地區為居住區,濱水岸線的公共性和開放性還不足夠。

  市場化的開發建設行為,導致沿江地區分散式建設的現象突出,未能形成展示河源城市濱江空間形象,較為集中且品質較好的區域。

  沿江地區的建設缺乏整體性的規劃控制手段,難以從整體空間形態、天際輪廓線控制等層面來有效指導該地區的開發建設行為。

  3 明確“生態優先”的設計理念

  應確立“生態優先”的設計理念,將城市融入自然山水空間格局中,形成“山-水-城”交融的整體空間架構,協調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以體現河源市“兩江曲行萬綠城、四岸漫透客邑情”的獨特城市韻味。

  增強城市與東江、新豐江之間的聯系;通過增加視線通廊,實現“顯山露水”的設計理念。通過濱水帶狀結構的有機擴張,形成城市肌理中的生態葉脈;改善整個城市的生態結構,營造復合多元、富于變化的城市開放空間體系。

  以濱水地區景觀塑造為契機,為城市形象的建設提供統一的指導。并通過混合的城市功能、公共的開敞空間、人性化的步行系統等組織方式,使兩江四岸地區真正成為市民共享、生機盎然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

  4 確立四大發展目標

  城市特色——從隔山隱景走向顯山露水,即規劃建立生態景觀網絡,打造城市景觀廊道,顯山露水,以綠化廊道等串聯起生態文化景觀節點,充分展示“萬綠水城”的河源特色。

  城市功能——從粗放簡單走向精彩復合,即通過對地區整體城市功能和沿岸土地開發建設的控制,使其由較為無序、各自為政、單一開發建設的岸線利用模式,向復合多元,統一有序的城市功能區發展。

  整體形象——從凌亂混雜走向韻律優美,即通過整體改善現有的濱水空間,規范城市界面,梳理城市沿江的建成環境,整合現有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重點打造若干城市景觀核心區域和城市地標,形成富有節奏的城市空間形象。

  文化氛圍——從隱蓄平淡走向彰顯紛呈,樹立“客家文化”的旗幟,必須挖掘客家文化的內涵,把客家文化特質賦予到城市空間之中,以多彩紛呈的城市面貌向世人呈現“客家之都”的魅力。

  5 構筑分層式的土地利用模式

  兩江四岸地區采用橫向分層式、縱向混合型的土地開發模式,以生活、服務、休憩為主導功能。

  橫向分層:即從城市整體角度出發,在宏觀層面上解決臨江一層皮布局的困境。在尊重建設現狀的基礎上盡量后退河堤岸線50~300m,留作濱水生態綠地,城市公共設施主要布局在沿江一線,居住及其他城市功能則分布在沿江二線地區。

  縱向混合:即規劃采用兩岸功能整合的方式,將兩岸用地功能、形態布局納為一體,沿江土地實現混合開發,建立景觀、功能的統一協調關系。

  與此同時,兩江四岸地區用地性質以公共綠地、居住用地及公共設施用地為主,分別約占建設用地的36%、27.8%及12%,從土地利用角度很好地落實了“兩江四岸”是河源最具價值的“生活休閑線”。

  6 綠色開敞空間營造

  (1)構建網絡濱水化的開敞空間體系

  以間距為500m的主干道作為主要景觀走廊;間距為250m的次干道作為次要景觀走廊,打通桂山及梧桐山之間的視線通廊。

  以沿江連續綠化每250m規劃一處濱江綠地為原則,根據城市開敞空間的規劃要求,建立起多層次的綠地體系。針對沿江區段的實際要求,以多樣性、服務全覆蓋等為原則,形成綠帶、公園、廣場、沿江步道等多樣混合,尺度宜人的城市開敞空間。

  (2) 構建有序的開放空間結構

  將沿東江和新豐江沿岸地區,作為貫穿全區最具標志性的城市藍色走廊,該地區為人們提供聚集、休憩、交流與慶典的主要活動空間。規劃將策略性地把城市公共活動場所布局在沿江地區。

  利用河涌保護形成隔江對應的開放空間,以本土綠色植物為架構的生態通廊,成為河道兩岸互相呼應的開放空間聯系。

  以小區性鄰里地區作為帶狀連結空間,提供小區親水與人性尺度的小區開放空間,亦為連結各鄰里的城市通廊。

  (3)控制有節奏的濱水城市天際線

  規劃控制兩江點地區沿線建筑高度面與水平面夾角不大于30度,從而形成較舒緩的城市開敞空間。沿江地區劃分三類建筑高度控制區,分別是:

  ·中/低層建筑區:主要指濱水一線建筑,建議建筑高度控制在18m以下。

  ·中/高層建筑區:主要指濱水二線,建議建筑高度控制在18m-36m。

  ·高層建筑區:功能核心地段及標志景觀區,建議建筑高度控制在36m-60m,局部標識性建筑可考慮建筑高度≥60 m 。

  7營造豐富多姿的濱水景觀構架

  通過改造、整理新豐江、東江兩江,以及洪洞河、白田河、柏埔河、高埔河、埔前河等河涌的兩岸景觀,形成了城市連續整體的自然景觀構架。

  (1)打造垂直于東江的景觀通廊

  規劃結合“東江文化公園、東江教育園區、龜峰塔、迎客大道、攬壩濕地公園、客家風情島”等城市景觀節點構建垂直于東江的五條景觀通廊。形成“顯山露水”的“山-水”自然軸線與城市功能區的交匯點。在主要節點附近,原則保持山體可見。

  沿江地區新開發地區控制至少50m寬的濱江帶狀綠地,結合實際情況,局部地區的濱江綠帶可適當控制在20米左右;舊城區控制10~20m寬的濱江帶狀綠地。

  (2)建立完整的景觀序列

  通過緯十四路、迎客大道、科技大道三條重要的城市進出道路打造景觀軸線,聯系東西兩側的山體,形成“桂山-城市-東江-城市-梧桐山”的“山、水、城”景觀序列。

  (3)劃定多個景觀風貌控制區

  根據河段的用地功能以及建筑形態、生態環境、人文景觀等特征,劃定五個城市景觀風貌控制區,分別為高教園區段的科教文化景觀風貌區、兩江交匯的城市客廳景觀風貌區、新豐江上游的生態人文景觀風貌區、迎客大道的商務展貿景觀風貌區、高新區的科技產業景觀風貌區。

  8 小結

  東江,是孕育了南粵眾多城市的母親河、生命河。河源,是正向全世界展示客家風情的文化古邑之城。通過“生態優先”的城市設計手法,將兩江四岸地區打造成為書寫與刻畫著城市歷史與景觀新貌的魅力長廊。同時通過兩江四岸地區的規劃與建設,形成粵東北山水城市高品質的濱水空間,從而全面提升河源城市建設水平和形象特質,實現河源“公園城市,萬綠水城”的城市理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县| 浠水县| 灵璧县| 密云县| 河南省| 白银市| 延庆县| 诸暨市| 栾川县| 新干县| 永城市| 丹阳市| 邯郸市| 合水县| 武穴市| 河津市| 吉木乃县| 文昌市| 郧西县| 滨州市| 龙陵县| 滦平县| 青州市| 石河子市| 福州市| 新丰县| 铜山县| 子长县| 嵊泗县| 阜新市| 阜康市| 石台县| 阜康市| 尚义县| 大冶市| 萍乡市| 公安县| 吴堡县| 嘉黎县| 江永县| 固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