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通過案例分析、中國綠色建筑標準與美國LEED的關聯分析,引出現存的規劃與可持續發展矛盾的地方,抱磚引玉,作為以后作深入研究的一個引子。
關鍵詞:住宅小區;規劃;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China green building standards and the LEE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leads to the existing planning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aradox and embrace a brick to attract jade, after further research for as a starting point.
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上帝已經把地球借給我們了。那是有很大的繼承性的。他不但屬于今天的我們,還屬于明天我們的后人。他們和我們一樣,早就被記錄在上帝的生靈冊子里了。我們完全沒有任何權利,也不能有任何疏忽使得他們在日后蒙受任何處罰,我們更不能剝奪他們應能享受的和我們一樣的好處” --約翰 拉斯金
這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可持續發展就是說:“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綠色建筑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同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產、建筑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及拆除過程)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料(能源、土地、水資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
生態建筑是盡可能利用建筑物當地的環境特色與相關的自然因素,比如地勢、氣候、陽光、空氣、水流,使之符合人類居住,并且降低各種不利于人類身心健康的環境因素作用,同時盡可能不破壞當地環境因素的循環,確保生態體系健全運行的建筑。
本文打算由實際工程去探討分析綠色建筑在中國實行的難度。
一、 案例簡介
項目用地位于廣東省湛江吳川市。該項目分為兩期建設。其中一期規劃用地面積為25553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97767平方米,容積率為3.8,建筑基地面積為7900平方米,建筑密度為31%;二期規劃用地面積為12024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51128平方米,容積率為4.2,建筑基地面積為4828平方米,建筑密度為40%。擁有裙樓商場、臨街商鋪、餐飲及地上停車場等,豪華精品人文居住區。它是吳川市真正意義的現代居住中心,代表整個吳川市和湛江地區居住設計標準,將來也一定是吳川市城市標志性社區之一。 用地條件:項目用地南側與西側鄰接城市規劃路,交通十分便利;北側與東側面臨一條江河,為高層住宅提供優雅的景觀。項目地形位置優越,利于建設。
由于本文重點在小區整體,建筑設計與造型、戶型就不展開描述了。
二、 中國綠色建筑標準與美國LEED的關聯分析
根據目前的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廣東省實施細則)DBJ15-51-2007》、《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50176-93》、《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建筑門窗玻璃幕墻熱工計算規程JGJ/T0151-2008》,建筑節能計算主要是外圍護的墻體、門窗、樓板的選擇正確即刻,可以大致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建筑節能就是建筑外圍護的減少能耗。然而,這恰恰相當于“治標不治本”,只滿足了當前(如前所述僅僅是一個舊的環境數據)的狀況,而忽視了未來的發展,忽視了可持續發展。
要解決問題,要從根本出發,了解為什么要建節能建筑?
提倡節能建筑,是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的要義是: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所以,我們提出節能建筑,實際上要提倡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建筑,即綠色建筑。
比較出名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是美國的LEED,而相應的,我國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2006年也發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下面將簡單介紹與分析一下這兩個標準。
首先,LEED在評價項目上分為六個大項,分別是可持續性場址、節水、能源與大氣、材料和資源、室內環境質量、創新和設計過程。而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以下簡稱《綠色評價標準》)則著眼于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運營管理,六個方面。由字面上可以看出兩個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是大同小異。
LEED的可持續性場址,提到“要解決的是建筑物以外的問題,其中包括建筑物外表面,已開發用地和周圍社區”【1】。而《綠色評價標準》的節地與室外環境,則表述為“綠色建筑不僅要考慮建筑本身或內部,還要考慮到建筑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得關系以及建筑的外部環境”【2】。
LEED的節水章節,“減少場地飲用水的使用和廢水的排放”。而《綠色評價標準》的節水與水資源利用則提出“建筑節水和水資源利用需要統籌考慮建筑全壽命各個階段和各種用途的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地使用水資源,減少用水浪費,將使用過的廢水經過再生凈化得以回用,通過減少用量、梯級用水、循環用水、雨水利用等措施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2】
LEED的能源與大氣,“減少現場能源的使用、減少現場和能源地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現場活動和場外能源對全球氣候、大氣和環境的影響。”【1】。而《綠色評價標準》的節能與能源利用則著眼在建筑的運行能耗上。在節能這一點上,LEED比較偏向于施工過程的減少污染、可持續發展上,而《綠色評價標準》則傾向于建筑運營當中的使用問題。
LEED的材料和資源,“減少對新材料和資源的應用,鼓勵使用對環境有較小影響的材料和能源,促進材料的循環使用和重新利用,其目的是為了在LEED認證項目中使用更少的原始材料和能源。”【1】。而《綠色評價標準》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主要評價申報項目是否做到了盡量減少建筑材料的總用量,提高本地化材料的使用比例,降低高耗能、高排放建筑材料的比重,盡量多地使用可循環材料、可在利用材料以及符合國家政策、技術要求并已成熟應用的以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的建筑材料,盡可能地減小建筑材料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2】。由此可見,LEED在材料方面同樣傾向于減少污染、可持續發展上,而《綠色評價標準》則傾向于在建造過程中材料的選擇要“綠色”,不光是材料的“綠色”,還要求運輸、生產、再用的“綠色”。
LEED的室內環境質量關注的是“影響居住者和建筑工人健康和舒適度的材料和建筑內部系統” 【1】。而《綠色評價標準》主要考查“室內聲、光、熱、空氣品質等環境控制質量,以健康和適用為主要目標。”【2】
兩個標準之間唯一不同的是,LEED的創新和設計過程著重于在設計過程中出現標準所未提及的創新可持續發展之處,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要點,只要所做的事是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就可以。而《綠色評價標準》運營管理則表明《綠色評價標準》著重的是實際運作的過程。
三、 本案例所遇到的問題分析
本工程情況有些特殊,該地塊分兩期建設,而且開發商目前沒有正式獲第二期用地,所以該規劃方案存在眾多不確定因素。如建筑密度、建筑間距、容積率均沒有準確指標作為指導性數據。
于是在設計過程中,就出現了方針不定、方案隨意改的現象。為什么和綠色建筑的內容一起說呢?就是因為,剛開始初步方案時,是有考慮周邊環境的。為了迎合廣東省夏熱冬暖及對流通風較好的特點,初步方案時,第一,考慮該地區私人機動車較少,于是不開挖地下室,盡量保持原地貌,并且于首層架空作為汽車庫并且通過架空的首層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風環境;第二,由于該地區比較落后,居民較少,附近均為6層樓房,本小區也盡量避免屏風樓,設計為17層住宅并低密度建設。
然而,到了設計的后期,政府的指導性容積率指標初步定下來,容積率為3.5至4.5,結果問題就來了,由于這塊地的長、寬并不好布置,要達到該容積率必然要提高樓層與密度,那么最初為了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思維就白廢了。
具體后來怎么調整在這里就不作展開了,主要帶出一個問題,目前世界的其中一個主題是能源與污染的問題,而這直接反映在建筑就是可持續性建筑的設計與管理,而這又往往忽略了城市規劃的問題,一個有考慮綠色(并非綠化)的整體規劃能極大降低城市污染、減少熱島效應、降低環境溫度、提高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美)哈澤爾巴赫,L.著,單英華、蔣東芹、胡春艷譯.《LEED-NC工程指南》[M].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組織編寫.《綠色建筑評價技術指南》[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