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龐大的外出務工群體,通過多年的辛苦打拼,增長了見識,豐富了人生閱歷,賺取了“第一桶金”。他們為了家鄉的繁榮發展,帶著資金、技術和智慧返鄉創業。可以說,農民工返鄉創業,為實施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是鄉村振興的直接推動力量,是農村新型生產力的代表。
鼓勵和支持外出務工人員中有成就和有創業能力人員返鄉創業,打造創業平臺,拓寬創業渠道,既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雙創”活動的具體行動,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推進產城融合、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的必然要求。
——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平臺著力夯實。發展縣域經濟能有效承接大中城市產業轉移。相對于大中城市產業層次、科技含量高,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中西部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層次就相對要低端一些,對技術含量要求相對低。返鄉創業者可在縣域經濟版圖承接的產業中,選擇適合自己創業發展的產品組織生產,為其他龍頭企業做好產品的配套服務。
發展縣域經濟能有效拓展創業領域。縣域經濟是城鄉結合的經濟,一頭連著農村,一頭連著城市,有與縣城密切相連的廣大鄉鎮,既是大中城市農產品的生產和供應基地,也是大中城市工業品的巨大市場。發展縣域經濟既是實施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也是城鄉融合的關鍵節點。因此,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能為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開辟廣闊天地,是從事種養殖業,發展特色經濟的理想之地。
同時,發展縣域經濟,有利于就近就地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從事特色種養殖業,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更多的不便遠離故土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
——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返鄉創業就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能為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創造更多的機會。四川省土地面積較大,地形地勢復雜,立體氣候多樣,民族風情各異,具有發展特色經濟的基礎條件。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點,培育發展特色經濟,鼓勵和引導返鄉創業人員著重發展以種養殖業為主導的生態立體農業、民族文化和生態特色景區,以及農旅融合驅動的全域旅游業或康養產業。推動茶葉制品、果蔬食品、軟飲料、乳制品等“川字號”特色加工業發展。
——強化創業培訓,提升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能力。緊密結合返鄉農民工創業特點和需求,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開展創業意識教育、創業項目推薦展示、創業跟蹤指導和企業經營管理等培訓。引導和鼓勵更多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參加高技能、高層次培訓,不斷提高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的創業能力。
——優化金融服務,為創業者提供資金保障。各地為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制定出臺了創業補貼和貸款貼息政策。但由于種養殖業投入大,資金回收周期長,創業者反映資金緊張。建議放寬貸款條件,優化金融服務。一是適當放寬銀行信貸資金額度。將創業擔保貸款當前每戶10萬額度,展期1年,政府貼息的政策規定,放大到每戶20萬元,政府貼息3年,展期1年。二是簡化貸款程序。當前程序為:貸款人申請貸款——人社部門核查——銀行復核,這個過程要持續3個月時間才能拿到貸款。建議減少人社部門核查環節,強化政府部門事后監督。三是放寬貸款擔保人問題。建議把個體經濟組織可以作為創業貸款擔保人,為創業者進行貸款擔保。
——優化創業環境。一是優化公共服務,加強覆蓋城鄉的公共創業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在市、縣、鄉建立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服務窗口,提供創業服務。二是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指引,建立返鄉農民工創業項目庫和創業項目信息發布平臺,引導返鄉農民工在特色農業產業和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等領域,選擇創業成功率高、帶動就業明顯、發展前景好、易于見成效的創業項目。
三是營造返鄉創業的法治環境,強化政策法規教育,幫助創業者建立誠信,為創業者的成功創業并為長遠發展奠定好的基礎;加強農村法治環境建設,努力提高基層公務人員的治理能力與水平,嚴格阻斷敲詐勒索、吃拿卡要,實現鄉村的有效治理;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打黑除惡的戰略部署,堅決做到除惡務盡,鏟除鄉匪村霸,還農村社會治理清明;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提升群眾的法治素養、遵紀守法的法治行為,嚴格履行土地流轉合同、勞動關系、侵權責任、行政執法等法治行為的有效性,維護法律的嚴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