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景觀園林建設逐漸成為城市環境水平、發展建設程度的重要體現。過去,人們的城市審美意識尚未培養和建立,人們對于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并沒有與城市整體規劃統籌考慮全盤設計,從而出現了很多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與城市規劃不和諧的問題。本文中,筆者就當前我國的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與城市規劃之間的關系展開深入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景觀;生態規劃
1 城市景觀的含義
城市景觀,即城市園林設計人員運用科學技術和造型藝術相結合的方式,塑造出集自然植物與人文涵養與一體的景觀造型。一個城市的景觀設計,往往能夠體現這個城市或地區的人文歷史風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等,是一個城市的文化體現的符號和窗口。
城市景觀藝術是在人類物質生產生活不斷發展發達的基礎上逐漸出現的一個行業,其發展離不開景觀生態學的發展和延續。城市景觀設計規劃,就是設計人員充分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在一定的空間結構中合理有序地設計和規劃,使廊道、嵌塊體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使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而適于人居聚。而城市景觀生態設計則是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深入和細致,更多地從具體的工程或具體的生態技術配置景觀生態系統,著眼的范圍較小,往往是一個居住小區、休閑地的設計。
2 城市規劃和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基本原則
2.1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不僅體現在經濟上,對城市及城市景觀生態進行規劃,同樣需要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提供資源,共享和諧。
2.2以人為本的原則:城市環境的進步和發展,最終體驗者為整個社會群體,所以,必須重視人的需求,創造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2.3環境敏感區保護原則
環境敏感區是對人類具有特殊價值或潛在天然災害的地區。依據資源特性和功能差異,環境敏感區可分為生態敏感區、文化敏感區、資源生產敏感區和天然災害敏感區。這些地區往往極易因人類不當的開發活動導致環境負效應,屬脆弱地區。因此,在景觀生態規劃中要搞好環境敏感區的保護規劃。
2.4多樣性、協調共生原則
多樣性導致穩定性。多樣性是在一個給定系統中,環境資源變異性和復雜性的量度。包括物種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兩方面。因此,在規劃中,一是要針對城市景觀中自然生態系統少的特點,適當補充自然成分,協調城市景觀結構;二是在補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種的多樣性;三是景觀元素的多樣性,即廊道、斑塊形式多樣,大小斑塊相結合、寬窄廊道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堅持多樣性原則就是維護城市景觀的異質性,這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它既是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也是城市景觀管理的結果。
2.5生態美學原則
這在實際規劃中較為常見,強調人為的規則、對稱、形式、線條等傳統美學,形成鮮明對照是景觀生態規劃的最高美學準則。
2.6以“人”為本的原則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最終目的是應用社會、經濟、藝術、科技、政治等綜合手段,來滿足人在城市環境中的存在與發展需求。人是城市空間的主體,任何空間環境設計都應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體現出對人的關懷。時代在進步,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在變化,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要適應變化的需求,為居民營造一個舒適美好的城市空間,已成為我們規劃建設城市的一項重要任務。
3 城市規劃和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具體實施
3.1保持生物多樣性
在規劃時必須重視城市物種的多樣性,實際操作中在重點保護名、古樹木的同時,也應該對城市綠地、生態景觀加以保護。在嚴謹探討的前提下適度引進外來物種,從而為城市居民審美需求的滿足提供支持。需注意在實施中,對于具地方特色的植物應在合適場所進行大量種植,如天津市的城市綠化就是廣種月季,收到良好環境效益的同時,也利于城市品牌的構建。另外,在不同的公園游園或居住區綠地設計時,要把握不同植物的生態特征和物候特征,合理搭配,植物的搭配布置,往往可以反映出一個城市的文化素養。通過各種植物的搭配和組合,可以短時間營造出需要的氛圍,為城市的生態改善提供支持。
3.2弘揚綠色低碳理念
低碳城市,就是要按照一個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態化的經濟增長方案,實現一種循環、節約、可持續的低碳城市發展之路。對低碳城市進行總體規劃,需要依照低碳的目標對相關領域進行細致分解,從城市布局結構、低碳產業結構、土地利用規劃、低碳交通模式、基礎設施建設到污染物處理、碳足跡、綠色建筑標準等多個方面都應制定相應的規劃戰略。具體實施起來,首先要建立低碳城市運作。通過經濟的低碳轉型,優化耗能結構,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其次,要優化用地布局,以此途徑吸引高端的產業及知識型人才入駐。對土地進行集約利用,完善相關指標,如規定單位面積土地的GDP產出與能源消耗比,規定單位面積土地的碳排放標準等。城市交通方面也要建全綠色交通體系,大力改造軌道交通與快速公共交通兩方面的建設,將低碳化作為城市交通發展的目標。
3.3劃分特色景觀區
依據城市各地段景觀特色及用地功能進行重點處理,折射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地方特色。如:庫爾勒市的葵花橋-建國橋段保留現狀清真寺,并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雕塑廣場展現庫爾勒歷史文化特色:西面根據絲綢古道的歷史事跡與傳說,設計仿真型歷史雕塑,形成絲綢古道雕塑群,雕塑下以沙襯底,加強感染力、建國橋——西環線大橋段西北側設樓蘭風情園,開設特色小商品店、特色飲食、樓蘭歌舞等展示和傳播樓蘭文化。逐步形成并強化其地方特色,以繼承和發揚城市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1]任燕萍.淺議城市環境問題及對策[J].科技咨詢導報,2017,(12):71.
[2]中國市長協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M].中國城市出版社,2017,(5):8.
[3]董光器.城市總體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12):12.
推薦閱讀:《城鄉規劃》(原:好運)(月刊),雜志作為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會刊,是由復旦大學和上海文化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