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小城鎮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算途徑,也是江蘇省推動沿海開發戰略的工作之一,是欠發達地區推進農村城市化和一種重要的形式,加快江蘇省沿海地區小城鎮建設的進程是加快蘇中地區開發開放的步伐,實施海上蘇東戰略的需要,針對如東沿海地區小城鎮建設的現狀提出如東沿海地區小城鎮建設的具體思路。
關鍵詞:沿海地區;江蘇省;城鎮化
1研究背景
如東縣隸屬于江蘇省南通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北冀,東瀕黃海,南依長江,與蘇、錫、常、滬隔江為鄰,總面積1872平方公里。2008年蘇通大橋的開通拉近了如東與長三角各大都市的距離,使如東進一步融入長三角經濟圈。2009年如東洋口港口已初步通航,海洋鐵路和多條高速公路正在修建。如東擁有寬闊的潮灘和豐富的土地資源,洋口港區作為南通唯一具備建設20萬噸級以上的大型深水泊位的港區,是南通江海聯動國際港口城市最強勁的功能支撐。
2如東沿海地區城鎮發展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2.1小城鎮建設穩步發展
近年來江蘇省小城鎮的發展十分迅速,到2008年底全省有建制鎮838個,建制鎮建成區面積2313.28平方公里,平均每個建制鎮2.76平方公里,其中蘇中地區236個建制鎮平均戶籍人口1.22萬人。小城鎮基礎設施配套日趨完備,南通市市政公共投資總額78042萬元,如東縣市政公共投資總額為7555萬元。相對于全市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農村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如東縣小城鎮發展明顯滯后。許多城鎮建設缺乏發展特色,地方性優勢不突出,經濟效益普遍低下。如東縣轄各鎮發展不平衡。從經濟發展水平上看,截止2008后底財政收入過億元的鎮有6個,最少者僅10余萬元;從常住人口看,多者上7萬,少者不足5000人;從空間分布上看,據統計,南通地區總面積8001平方公里分布有97個鎮,而如東縣域1872km2,卻有14個鎮。如東地區城鎮分布密度是南通地區的0.6倍(表1)。
南通市建制鎮及人口分布密度表
地區 |
南通市 |
崇川區 |
海安縣 |
如東縣 |
啟東市 |
如皋市 |
通州區 |
海門市 |
開發區 |
密度人/平方公里 |
5449 |
5218 |
5844 |
4062 |
5386 |
6608 |
5157 |
5209 |
6670 |
建制鎮個數(個) |
97 |
2 |
12 |
14 |
10 |
19 |
18 |
19 |
3 |
2.2城鎮產業發展與建設用地指標相互制約
如東縣經過多次區劃調整后,目前有長沙鎮、大豫鎮、掘港鎮、曹埠鎮等14個建制鎮。由于地處我省沿海經濟欠發達區,受經濟的制約城鎮建設規模、生態化程度也都較低。其中已規劃的各鎮缺乏通盤考慮,多將著眼點放在自身區域內各因素的安排規劃上,未能做到與區域的統籌發展相協調。目前各鎮大力推進各類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建設發展,企業布局過于分散、小城鎮基礎設施水平低下等種種弊端。外加廣場體育設施缺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并且沒有完善的排水等各項配套基礎設施,同時也由于沿海各鎮建設不配套,使灘涂開發失去了有力的支撐點。另外由于建設用地指標不足,而與此同時國家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短期內難以調整到位,二者的矛盾嚴重制約了發展,同時帶來未批先建等問題,從而在管理上難以進行規范。
3加快沿海城鎮規劃對策及發展目標
由于小城鎮建設資源有限,現有的14個建制鎮應實行非均衡擇優發展戰略,當前應重點扶持縣城及一定數量的綜合條件較好的中心鎮。若平均地分散到每個小城鎮,都難以進行規模發展,即無法取得規模效益,又不利于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另外,縣城或綜合條件較好的中心鎮由于其地理位置適中交通便利,是城市信息、先進生產要素向農村輻射與傳輸的中轉站,發展潛力大。
3.1縣城方面
要緊緊抓住國家即將啟動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的機遇,在認真做好統籌產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積極申報二三產發展用地規劃,調整計劃,提高項目承接能力;加大招商引資和對外宣傳力度。要通過體制創新、建立新型、高效的經濟管理體制,努力打造服務型政府,把沿海經濟帶各工業區真正建成對外開放的先導區,構筑沿海與腹地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開放與發展新格局。充分發揮沿海優勢,加快沿海交通網絡建設,整合沿海城鎮空間布局和發展資源,推進生產力布局向沿海轉移。強化港口新城與縣城的交通和產業聯系,將縣城打造成如東最有實力的沿海產業帶和城鎮發展帶的港口新城。
32.重點鎮建設方面
如東縣發展重點鎮包括長沙鎮、洋口鎮、岔河鎮、大豫鎮,重點鎮建設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積極改造老鎮區基礎設施,大力推進新城區建設,加快完善交通、電力、水利、供水、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體系,增強城鎮保障能力。隨著灘涂資源開發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灘涂資源開發的同時,必須適時地加強沿海邊緣區小城鎮建設,如果小城鎮建設不配套,就會使灘涂開發失去了有力的支撐。針對長沙鎮、洋口鎮、岔河鎮、大豫鎮的鎮情,著眼港口開發,鞏固農業基礎,突出三產服務業,大力實施“以港興城,依港建城,立港富民”站略。注重沿海土地資源、環境資源、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嚴格環境準入制度,保護濕地,建設沿海防護林,積極發展環保型、節水型、節能型產業,推進循環經濟建設,使中心鎮逐步成為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有產業依托、有一定人口規模的農村經濟文化中心,充分發揮中心鎮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
3.3一般鎮建設方面
城鎮建設應充分利用現有基礎,盡量改造舊集鎮,使改造與建設相結合,即可保持原來特色,又可節約投資,分步推進保證小城鎮建設取得階段性的成果。把建設規模速度控制在財力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在一定時間內的目標任務,要分清主次和輕重緩急,統籌安排。鑒于各鎮空間資源共享亟需整合,鎮區環境需要改善的情況,正確處理發展小城鎮同加強農業和發展農業的關系成為擺在面前的重要課題,農村工業化、城市化,尤其是開發區的建設使耕地銳減,因此在發展小城鎮,推進農村城市化的時候 ,就應考慮如何通過增加對農村的投入。糧食與棉花是灘涂開發的傳統項目,各鎮應通過政策促動、服務助動和示范帶動等措施,推進適度經營等多種辦法,大力發展水產經濟,著力培育壯大工廠化養殖等產業。保證在大量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的同時,糧食能增產,副、漁、經濟作物齊發展,使小城鎮建設同加強農業、發展農業緊密結合互相推動、協調發展。
4結論
小城鎮建設是實現鄉村城市化的基本途徑,又是一項錯綜復雜的系統工程,要依托海洋資源和港口優勢,積極有序地培育特色產業。樹立城鄉協調、小城鎮建設與環境建設及生態建設同步發展的觀點,以農村工業化、現代化、鄉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為目標,堅持統一規劃,科學布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方針,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各具特色,與大中城市協調配套的小城鎮群體,按照特定的要求來改善或再造環境,解決工業發展中污染問題,使城鎮的環境朝著綠化、凈化、美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仲伯,沈道義.小城鎮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站略研究[J].經濟地理,1999,(3):24-30
[2] 陶武先.落實大站略,搞好小城鎮建設[J].求是,2000,(4):45-46
[3] 孫世新.加快小城鎮建設,推進城市化進程[J].生產力研究,2000,(3):57-58
[4] 劉茂松.我國農村城市化的站略思考[J].經濟學動態,2000,(8):18-21
[5] 周國華.湖南小城鎮發展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0,(3):29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