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農村移民生產安置和居民點規劃設計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農村移民遷建規劃設計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著廣大移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切實貫徹和落實開發性移民方針并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彰現民族區域特色,在毛爾蓋水電站知木林移民安置點規劃設計中,通過把生產安置與生活安置規劃有機結合,在為移民創造一個實用、舒適、優美的居住環境的同時,對促進移民安置區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安置點概況
知木林移民安置點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知木林鄉,小黑水河右岸,距黑水縣城約40km,為黑水河毛爾蓋水電站建設征地移民安置7個安置點之一。安置點場地沿小黑水河南北方向呈帶狀分布,南北長約570m,寬約150m,至省級風景名勝區—卡龍溝的漁卡公路從場地附近經過,交通較為便捷。根據規劃,該安置點安置規模為160戶519人,規劃總用地面積65252.25m2,其中建設用地40702.81 m2,生產用地24549.44 m2。
2 總體規劃思路
2.1 致力于改善人居環境。在規劃中遵循“以人為本”的思想,以移民遷建為契機,充分考慮新址場地及周圍山、水、交通等元素,按照“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彰顯特色”的總體規劃布局思路,使規劃安置區的區域性、特色性、時代性更為明顯。
2.2 力求于完善功能設施。隨著居民對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基礎設施作為城市社會經濟活動載體的作用正日益突顯。在規劃過程中,結合安置區的實際情況和相關規程規范,優化配置道路、給排水、供電、電信及有線電視、環衛等基礎工程設施,通過對活動空間、交通流線、管網布設等功能設施方面的統一規劃和合理布置,力求打造完善的基礎設施系統。
2.3 著眼于發展移民經濟。移民安置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檢驗規劃合理性的重要標準。規劃中利用安置區與庫區及著名的卡龍溝風景區的有利地理位置,以“居住—農田”作為一個整體出發點,通過生產與生活安置的有機融合,構筑出了“房前綠化、屋后為田”的空間系統,充分發揮旅游優勢,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形成了可覽、可耕、可居的環境景觀,使移民安置區經濟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目標。
3 規劃設計手法
3.1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充分考慮移民生產和生活習俗的基礎上,借鑒“田園城市”的規劃思想并運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建筑與環境和諧、設施配套和居民便利使用和諧的復合功能空間,同時創造具有歸屬感和安全感、充滿空間活力的居住區。
3.2 獨具匠心的空間組織。該安置點用地整體呈葉狀,結合平面布局,以“葉脈”為主要空間設計理念貫穿平面布局,即以南北向的車行道構成“主脈”,東西向垂直“主脈”布設入戶路,并在入戶路兩側布置居住建筑形成“枝葉”,每排建筑后面為農田生產帶;同時考慮到該安置點由知木林鄉熱里村3個組組合而成,為了保持各組結構的完整性及相對的獨立性,通過道路的分隔及聯系,在場地內由北向南依次布置三個居住組團,各組團以東西向的橢圓形或橫向的"8"字形為主,依托場地形態,南北向依次展開。
3.3 古老質樸的文化傳承。安置規劃區為藏民族聚居區,有著濃郁而質樸的藏文化傳統,千百年來,當地居民處在一種原始、純樸的自然狀態,藏寨與高山雪峰相映成趣,錯落有致的民居與青山綠水渾然一體,建筑工藝精美,宗教色彩厚重。在規劃設計中對藏民族文化元素進行了充分理解并加以利用,根據當地藏族群眾喜歡聚集活動的特點,在安置區規劃設置了3個活動場所;根據當地藏族群眾的宗教信仰,在安置區內預留了佛塔建設用地;同時在建筑形體方面采用傳統藏式民居的石木結構,充分體現當地民族風格。
3.4 別具一格的景觀構造。依托水體、山體,結合居民點布局及周圍田園風光,規劃形成以線串點、以點連面的布景方式,形成“青山環繞、綠樹掩映”、富有特色的居民點的生態景觀系統。即通過線狀的濱河綠地和道路綠化串聯點狀的各組團綠地,通過道路綠化和宅前綠地的聯系,將居民點內綠地與周邊面狀的生態林地和農田綠地有機結合,以發揮綠地系統的生態效益和景觀要素的作用,形成富有特色的居民點的綠地景觀系統。
4 規劃中應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系
通過對知木林移民安置點的規劃設計實踐,筆者認為田園景觀風貌規劃設計是一項復雜性、系統性的工程,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4.1 規劃設計與經濟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而發展必須建立在科學合理、有序適度開發的基礎上,我國水電移民開發建設當前正處于全面推進的關鍵階段,在建設規劃中應充分認識到規劃設計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安置區的區位優勢、生產模式等因素,并根據當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正確處理近期建設規劃與移民安置區經濟發展的關系,真正實現移民安置區又好又快發展。
4.2 空間組織與場地利用。田園景觀居住區的規劃是一項復合型的設計工作,它涉及生產與生活空間的協調配合。在科學、合理的進行建筑布局、交通流線、管網布設、景觀規劃等居住空間方面布局的同時,一定要結合場地的實際條件,充分考慮整個場地的整體功能布局,化弊為利地處理和協調空間環境,將生產區與生活安置區有機結合,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資最小化、環境最優化。
4.3 現代設計與傳統文化。由于水電建設工程項目特殊的地域性,目前大多處在欠發達地區,移民區現狀經濟及各方面的條件相對落后,在遷建中通過現代設計手段,注入了很多現代設計元素,但廣大移民區,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因此,在進行現代規劃設計的同時,應注重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留,并有機的加以體現和利用,形成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規劃設計作品。
4.4 景觀構造與自然環境。新開發打造安置區的景觀環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周邊的大環境是相融洽,并是大環境的組成部分,任何脫離大環境的景觀規劃都將是一個不成熟的設計規劃作品。因此,在規劃設計中應充分尊重和利用場地周邊的自然環境資源,強化整個環境的融合與滲透,使整個環境有機結合,使移民安置區形成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一體的新型產業發展示范區。
5 結語
移民安置規劃設計是水庫移民遷建工作的重要環節。面對水利水電工程多、移民數量大、涉及范圍廣等特點,在移民安置規劃實踐中,應不斷的應用各種新的規劃設計手法和思想,科學合理的制定移民安置規劃設計,為移民創造更加實用、舒適、優美的居住和生產環境,促進安置區社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敏. 生態綠地空間與人居環境規劃. 北京:生態學報, 1995,2:34- 38 .
[2] 張麗超,皮海峰. 生態移民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 湖北: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 (01) .
[3] 包智明. 關于生態移民的定義、分類及若干問題[J].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2006,(01) .
[4] 金兆森,張輝等. 村鎮規劃.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