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肇慶學院校園總體規劃設計淺析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城市規劃時間:瀏覽:

  肇慶學院校園總體規劃是在原有校區的基礎上,周邊征地擴展,統一整合規劃。

  校園更新規劃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梳理、整治出一套完整的交流場所和開放空間。大學校園的規劃建設是否合適,主要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教學和師生交流、交往。具體體現在功能、尺度、文脈、景觀等方面。我們針對肇慶學院現狀的分析,校園規劃采取整體非勻質布局。

  本次規劃用地情況較為復雜,是在原有學院周邊新征四塊用地,要求和原學院再統一規劃形成一個整體的校園。同時要協調與大塘村的規劃。概況如下:

  肇慶學院擬建到“十一五”期末學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數為15000人,到“十二五”期末達到20000人(其中研究生1000人)的辦學規模。

  總面積約1700畝,包括現有校園面積973.75畝;作為校區用地的藍線選址A、B、C區335.26畝;作為校園遠景規劃設計的D區242畝。

  一、 現狀分析

  地方特色與歷史文化――肇慶市是優秀風景旅游城市和優秀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秀麗的星湖風景區、北嶺山風景區以及深厚的端州歷史文化底蘊。

  水系分析――基地現狀水系大體分為三個部分――現狀排洪渠、基地現狀水塘、校園原有人工湖。

  坡度分析――原校區與A、B兩區地勢都較平坦。C區和D區的東面部分地勢呈北高南低,坡度小于10度。D區西側較為陡峭,大部分坡度大于20度,不適宜直接建設。

  高程分析――原校區與A、B兩區地勢都較平坦。C區地勢呈北高南低,高差達20米。D區地勢起伏,只有東面少量地勢稍微平坦??课鞑坑械纳襟w最高處標高達94米,十分陡峭,與排洪溝處的低點處高差46米。不能直接作為建設用地,需要對地形進行適當整理。

  功能布局現狀――學院現大體分為教學中心區、學生生活區、教工生活區。其中教學中心區建筑設置較為分散,環境組織欠佳,中心凝聚效應不夠強。

  交通路網現狀――原校區道路人車混行,沒有明顯的分流。主要車行道路穿行教學中心區,不利于中心區的教學和學生活動。

  園林景觀現狀――原校區中心區綠化覆蓋率高,視野開闊,但景觀沒有統一的規劃設計,缺乏層次,各功能區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較散亂,學生多樣性的課外活動場地較少。

  二、 規劃設計

  傳承與發展是規劃構思的主要出發點。既要使校園在整合規劃后具有系統性,同時在空間上也要有層次性,充滿活力的人性化校園空間不應讓位于追求尺度夸張的紀念碑式的建筑空間。在完善原校區的前提下,新建校區在功能、景觀上與原校區通過有機融合、軸線延伸、相對獨立等多種形式,使校區的規劃達到整體又非勻質的布局,功能之間聯系緊密又各自有獨立的空間。

  系統性的體現——一環兩帶的規劃結構

  通過“一環兩帶”的規劃結構,組織校園整體空間,達到系統性。

  一環――指校園核心教學區外環路,形成完整意義的核心教學區。

  兩帶――是指兩個教學區的中央景觀帶。在核心教學區內部以及院系教學區南側通過對原校區已有景觀的整合設計,形成開闊的中心景觀帶,加強了校區的中心凝聚力。同時多樣的課外活動場地的設置,也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

  整體又非勻質的功能布局

  本次規劃合理安排各個功能區域,整合各功能之間的關系,加強學院教學中心區的凝聚力,完善校園形象。整個校園分為核心教學區、軟件園區、院系教學區、學生生活區、體育運動區、教師生活區、辦公服務區和預留發展區。

  核心教學區集中了各主要教學試驗大樓,通過中心景觀帶,即與其他功能區有機聯系,又獨立成區。同時,中央景觀帶的設置強化了教學中心的凝聚效應,行程開闊的教學與課外活動空間。

  軟件園區設置在規劃用地的A、B區。與主教學區之間用一調斜向的軸線聯系,即獨立成區,又與主教學區在視線和交通上都聯系方便。

  院系教學區成組團布局,根據功能和分區不同,分為五個組團。沿道路扇型布置,留出視線通廊,將用地北面的自然山體景觀引入校內。

  學生生活區分為南北兩個區域,與三個教學區和體育運動區都聯系便捷。

  體育運動區結合原有運動區布置,穿插于兩個學生生活區之間,聯系便捷。在學生和教師生活區還分散布置了一些運動場地,方便使用。

  辦公服務區位于校區原用地西側。這個區域保留了原有的大部分水塘,通過整合,形成良好的景觀。有直接的對外出入口,有利于專家樓和繼續教學學院的對外聯系。

  適應發展又秉持傳統理念的交通規劃

  車行系統――我們對道路系統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對教學中心區,我們將主要的車流量引導至教學區環路,釋放原教學區內道路作為步行和次要車行道路,營造核心教學區。在原有道路網的基礎上根據規劃設計對道路進行了延伸,形成完整的車行道路體系。

  人行系統――加寬人行道――加寬核心教學區外環人行道,實現人車分流。

  橫向聯系軸的設計――在原有中心景觀的基礎上,有機整合,形成橫向的校園中心景觀帶,成為東西聯系的主要步行系統,增加了步行空間的趣味性。

  停車系統

  校園出入口附近都設有集中室外停車場,有效分流車流,減少校內車流量。

  南面主入口設置有校園巴士等候站和自行車保管,方便學生使用。

  校園內部分建筑周邊也設置有室外集中停車場,以滿足辦公和服務的需求。

  體驗性的景觀與綠化設計

  校園景觀通過對新老校區的整合設計,以中央景觀帶為核心,排洪渠景觀帶為連接,輔以契型綠化景觀軸,形成完整的校園景觀系統。

  中央景觀帶通過對原有人工湖和水塘的整合,形成連續的水體景觀,營造優美的校園中心區環境。同時,沿湖面設置多樣化的活動場所,為學生豐富的課外活動提供可能。

  排洪渠景觀帶即是新舊校區的聯系,也是中央景觀帶的有機延伸。排洪渠兩側,利用防護綠化,設置各類小型活動場地和座椅,營造安靜的休閑景觀帶。

  契型綠化景觀軸起到視線通廊的作用。將北面的山體景觀引入校內,使校區景觀與遠處的山體融為一體。

  便于實施和可持續發展的分期建設

  根據學校“十一五”及“十二五”發展規劃,新增建筑物和運動設施分三期建設:

  近期:2008年,新增外語樓、一期學生公寓、一期教授公寓以及一期體育場地。

  中期:2009年-2011年,新增中巴軟件園、大塘面村二期學生公寓、綜合辦公樓、學術交流中心、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二期教授公寓、理工實驗大樓以及二期體育場地。

  遠期:2012-2020年,新增藝術中心、生命科學學院、體育學院、三期學生公寓以及第四學生食堂。

  三、 已建校區的更新調整建議

  已建校區部分的改造原則:不宜在短時間內大拆大建,而應在符合校園總體發展格局和規劃的前提下,根據需要,逐步更新發展。

  已建校區部分的改造目的:老校區充分利用土地;使已建校區的功能分區更清晰,和新建校區進一步協調。

  建議對以下重點地區進行逐步改造:

  區域1:新行政樓建成后,原1號行政樓應改造為教學樓,鑒于其位于主入口正對的核心位置,可考慮進行外墻改造,與新建的美術樓、音樂樓協調,以較低的經濟代價,可使學校的形象大大提高。

  區域2:原4號生物樓、7號生化實驗樓與生活區混雜,建議將其改變功能為宿舍生活配套,通過原3號輕化樓進行擴建或重建,融合原4號生物樓、7號生化實驗樓的功能。

  區域3:在學術交流中心建成后,將原學術交流中心拆除或改建為教師宿舍,并充分其西側地塊,可建設教師宿舍。

  區域4:教育學系樓及教15、教15宿舍建筑破舊,可拆除,重新建設教師宿舍。

  區域5:理工實驗樓建成后,物理金工樓應改造為教工活動中心或其他功能。

  結語

  通過系統的校園結構梳理,整體又非勻質的功能布局,人性化的交通處理,以及可實施性強的分期和更新調整建議,使肇慶學院建立了良好的發展骨架,空間層次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利于今后的建設中形成尺度宜人、便于教學和師生交流知識殿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板桥市| 广汉市| 罗平县| 万荣县| 潞城市| 安阳县| 永定县| 大丰市| 略阳县| 灵川县| 鄂伦春自治旗| 霞浦县| 拉萨市| 固始县| 贞丰县| 泌阳县| 桑日县| 兴化市| 彝良县| 宿州市| 涡阳县| 吉水县| 南汇区| 绥芬河市| 渝北区| 来宾市| 兴文县| 廉江市| 禹城市| 吉安县| 台东县| 佛山市| 武义县| 高雄县| 德州市| 湖州市| 五莲县| 邵东县| 贺兰县| 资兴市|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