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城市道路和立交區域一直是水澇發生的主要場所,在市政排水設計中加強道路及立交區的排水設計,不僅可以保證人們的出行安全,而且也有利于保護道路及立交工程的持續使用。
一 、城市道路排水設計研究
1.1 目前市政道路排水設計面臨的主要問題。目前我國道路排水設計理念主要還是通過明渠,暗溝,管道等設施簡單而迅速地排除道路雨水,沒有充分考慮對道路徑流的控污,截流,減排,利用及其于生態環境的關系。隨著傳統道路排水弊端的日益明顯。道路排水作為城市排水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城市發展緊密聯系,地面雨水或雪水如果不能迅速排除的話,會造成路面的過早損壞,這是對國家經濟和城市發展的一種損失:另外,雨水和雪水不及時排除的話,就不能保證車輛和行人的正常交通,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如何在我國城市道路排水設計中融入新的雨洪管理理念,處理好道路排水環境保護,與雨水資源有效利用釣關系問題,成為設計者要面臨的重要課題。
1.2 加強市政道路排水設計的基本思路。一是要考慮如何減少地下水、農田排灌水對路基穩定性及強度的影響,一般稱之為第一類排水;二是要考慮如何將路表水迅速排出路基之外,最大限度地減少雨水對路基、路面質量的影響,減少因路表水排水不暢或路表水下滲對路基、路面結構和使用性能產生的損害。根據這兩個主要內容,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設計,一是加強源頭控制。滲透設施可以有效地截獲徑流,實現徑流峰值和徑流總量的消減,同時還可以增加地下水的回補,減少下游的洪澇風險。通過增加就地入滲,將道路雨水徑流量從源頭上控制在最低限度,主要通過透水鋪裝,滲透管渠等。透水鋪裝通常適用于停車場、人行道、運動場、廣場及住區車行道的可以讓雨水下滲、處理與存儲的表面。通過透水路面表面的雨水被臨時存儲在透水路基的空隙間,而后逐漸下滲到下層的疏松土壤層。滲透管渠是在傳統雨水排放的基礎上,將雨水管或明渠改為滲透管或滲透渠,周圍回填礫石,雨水通過埋設于地下的多孔管材向四周土壤層滲透。二是加強徑流傳輸過程的控制。通過滯留削減徑流,延緩匯流時間;三是加強對徑流的終端控制。通過一系列措施在匯流末端對徑流實施調蓄,減少排放量。雨水資源利用是一種新型的多目標的綜合性技術,可實現節水,水資源涵養于保護,控制水土流失和水澇,減輕城市排水系統負荷,減少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等目標,雨水資源利用不限于狹義的收集,處理和回用部分雨水,而更多地指廣義上的雨水資源化,即通過各種人工生態措施改善雨水徑流的形成,組合,輸送途徑和儲存方式等,盡量減少人類活動地水循環系統的破壞或干擾。
只有通過三個方面的有機結合,才能有效的實旋道路徑流的削減和洪澇的控制。同時還可以實現道路雨水徑流的生態化利用,即增加下滲回補地下水。
1.3 道路排水設計方法。首先,車行道排水設計。城市道路排水分成雙坡排水和單坡排水。當面對較寬的車行道時,為了要減少路面水在路面的流經時間,同時將水分及時的排除,一般使用雙坡排水的方法,在道路兩側每隔一定距離設置雨水口,以便收集路面水,并通過與其連接的雨水支管將收集到的地表水排入埋設在路面下的雨水主干管內,最后,這些路面水就會排放到河流和海洋中。其次,人行道排水設計。人行道的路面排水也是十分重要的,人行道橫坡設置時,坡度朝向車行道,所以,在人行道上的路面水就會通過橫向坡度排入車行道邊的雨水口中。當道路還在開挖階段時,一般要在道路兩邊設置兩道防土墻,道路兩側應在擋土墻上方安排一道截水溝,攔截將要流入到人行道里的路面水。此外,還有一些路面水或地下水會從擋土墻上的空隙中從擋土墻流到人行道上,最后隨著人行道旁的車行道的雨水口中。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在道路兩側設置路塹擋土墻的路段,人行道上都有沿擋土墻流下的雨水痕跡。然后,路面結構內排水設計。路面上一定會有一些縫隙,除了有大部分的雨水通過縱橫坡由雨水口排走之外,還有少量地表水通過路面孔隙、裂縫等滲入到路面結構中,影響了路基的穩定,因此,必須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完全排除路面水,保證路基結構的穩定。
二 、城市立交區排水設計
城市道路立交作為交通樞紐,對城市交通的正常運營起著重要的作用,立交排水設計能否妥善解決排水問題,是確保道路交通正常運行的關鍵。
2.1 城市立交區域排水設計的依據。立交道路排水的主要任務是確保立交范圍內的大氣降水產生的地面徑流能夠及時通暢地排走,大氣降水主要以雨、雪形式出現,一般不考慮降雪的影響,但對個別雪量大的地區,應進行融雪流量的校核,以流量大者作為設計依據。其次是當地下水位高于或接近設計路基時也需解決地下水的排除問題。
2.2 城市立交區域排水設計的方法。本著“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則,將高于系統雨水管道部分路段的路面排水匯人排水系統中,而對進入低洼路段的雨水則匯人排水泵站中路面排水宜采用坡道截流。低洼路段集中排水的原則,確保下穿道路低洼路段不存在積水現象。
2.2.1 確定地下水影響程度。地下水流量,因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計算結果往往出入很大。主要原因是地下水的變化幅度除受大氣降水影響外。與附近地形地貌有關。在地勢低洼或靠近河道、排灌渠道的地區,計算結果偏大。而在地表排水暢通的地區則偏小。一般應通過抽水試驗,取得滲透系數、影響半徑、給水度等有關參數,再進行計算。在無抽水試驗資料時。可根據鉆探孔的水文地質剖面圖.選擇地下水的最高水位。合理采用土壤滲透系數值,進行估算和確定設計流量。
2.2.2 設置盲溝。根據地下水排水特點,地下水的排除方法一般是埋設盲溝吸收、匯集地下水,使之自流或通過泵站提升排入地面排水系統或專用泵站。盲溝又稱滲水管、無砂管、透水管.在立交工程中作為匯集地下水的措施,達到干燥路面,保護路基結構穩定和足夠強度。而盲溝管一般設于車行道下,因此不僅要考慮其滲水作用。還要有一定的強度才能運輸、安裝使用。同時要注意檢查盲溝管的使用情況。
2.2.3 設置立交泵站。立交泵站水量有二個來源:一是立交雨水,二是地下水。必須由各自的進水管分別進入集水池.以防止雨水串流到地下水集水管堵塞盲溝濾料。破壞地下水的排除。為便于管理,集水池可以用閘板分開,同時按不同流量進行選泵。當地下水流量較大時.亦可統一選泵。立交泵站的特點是流量小,揚程高,要求選用的水泵體積小。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易于控制,選用潛水排污泵較為適合。立交泵站的位置選在接近立交最低點的地方,使排水管線最短,排水安全度最高,泵站挖深最小。
三 、結束語
道路積水是目前城市道路的一個主要的災害,它不僅影響了道路的正常使用,還對道路的使用壽命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加強道路排水設計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建華,郭忠印.基于非飽和土理論的公路排水設計方法[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4(2)
[3]席永紅.城市道路排水設計研究[J].建筑,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