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在速度經濟下企業過去贏得競爭優勢的方式難以適應環境變化的速度,過去傳統管理會計模式難以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需求,管理會計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文章從對管理會計發展史的研究出發,深入挖掘速度經濟的管理新內涵,尋求管理會計的變革路徑和應對時代考驗的管理措施。
[關鍵詞]速度經濟;管理會計發展;管理內涵;應對措施
1 管理會計的不同發展階段
1.1第一階段(1950年以前)
這一階段的管理會計,重點關注企業的戰略、方向等重大問題已經確定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協助企業解決在經營過程中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成果的問題。在管理會計的實踐中,需要跟蹤業務的技術活動是當時管理會計的唯一組成部分。管理會計僅僅是確定產品成本的活動。這在當時非常容易實現,因為當時的生產技術相對簡單。在這一階段,競爭較少,企業監管等方面的挑戰較少。產品更容易銷售,幾乎不需要研發創新。人們關注成本效益和生產率。預算和基本費用會計的使用普遍,但是管理決策資料的分發仍處于較低水平的階段。
1.2 第二階段(1950—1965年)
在管理會計發展的第二階段,概念發展到不僅涉及技術成本計算活動。到目前為止,它已經包括了計劃和控制活動。這一階段的管理會計已經從技術工作轉變為管理工作,但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實踐仍然停留在員工層面。換句話說,管理控制被限制在生產和管理方面,而不是考慮戰略方向。因此,管理會計仍然是被動的。只有通過偏差分析發現問題時,經營管理者才會采取行動進行調整。
1.3 第三階段(1965—1985年)
第三個階段被認為是管理會計實踐發生重大變化的階段。到1965年,公司已經開始為管理規劃和控制的目的產生信息。這是非常重要的轉變,因為只有有價值的信息才能促使管理者做出正確的決策。企業領導者和管理者為了共同的利益而聯合起來,通過做出最有效和高效的決策來減少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浪費。這大大加強了對管理會計理論和技術的需要。在這一階段引入了諸如邊際成本和責任會計等管理會計技術,以幫助管理者選擇正確的行動路線或分別建立戰略業務單位。
1.4 第四階段(1985—1995年)
20世紀80年代初,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全球競爭加劇,加速了管理會計的發展。在這一階段,管理的重點不僅降低成本,而且減少浪費或資源效率管理,同時通過有效利用現有資源來產生價值。這種轉變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加工產品時的浪費,因為這樣可以減少產生的費用,從而增加預期的利潤。管理會計人員通過為已經有更清晰戰略重點的管理團隊提供更好的信息,來增加價值創造。當時使用較為普遍的分析技術是JIT法和ABC法。
1.5 第五階段(1995年至今)
20世紀90年代,世界范圍內的工業繼續面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和制造業技術的空前進步,這進一步增加和強調了全球競爭的挑戰。在這一階段,企業專注通過有效利用資源來提升價值創造。基本上,經理們試圖找出可能增加股東價值的驅動因素。在這一階段引入的流行技術包括全面質量管理TQM、基于活動的管理ABM、基準和再造。
2 速度經濟的管理新內涵
“速度經濟” 一詞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小艾爾弗雷德·錢德勒在《與時間賽跑:速度經濟開啟新商業時代》中提出, 他明確給出了速度經濟的定義——因迅速滿足客戶需求而產生巨額利潤的一種經濟形式[1]。 他提出企業只有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低的成本創造最大的價值,才能提高顧客的忠誠度并且使企業維持在一個可持續的高競爭力水平。這種“與時間賽跑”的企業競爭理念與中國古代《孫子兵法》中“兵貴勝不貴久”的軍事策略不謀而合。在速度經濟下,企業可以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發掘細分市場,形成企業獨特的競爭優勢,避免了規模經濟下的資本劣勢[2]。這預示著企業管理者在行業大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抓住機遇形成競爭優勢,以應對企業內部和外部的考驗,盡快適應新市場環境。而管理會計是誕生于工業時代并隨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不斷演變的會計方式,在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企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速度經濟時代”下,管理會計應該尋求突破,以適應新的經濟發展環境。
2.1 管理者創造鼓勵學習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決定了員工遵循的價值,優秀的企業文化會塑造優秀的企業[3]。速度經濟下,應創造鼓勵學習和創新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一個多層次的體系,學習型文化一旦確立,就會在組織內部營造一種學習氛圍。通過倡導學習,企業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會因為故步自封而落伍。[4]同時,由于企業文化的與時俱進也推動著組織的與時俱進。在速度經濟下,學習型企業文化能夠增加企業的包容性,能夠鼓勵員工的創新行為。企業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能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通過學習找到生存之路。
2.2 管理者改善傳統組織結構
速度經濟下的組織結構應該更加靈活,使組織機構利于員工的學習,適應競爭。傳統的金字塔型的組織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上級與下級的溝通,不利于信息快速傳遞。速度經濟下的組織結構是與動態競爭條件相適應的一種具有適應性、創新性、學習性及敏銳性的新型組織形態,這種組織結構具有扁平化和開放化的特點。它可以將組織內各要素形成一張互聯互通的網,企業管理者能夠快速獲得信息,使得企業能夠根據環境的不同做出快速調整。
2.3 企業戰略中突出了解競爭對手和內部化顧客的重要性
在“速度經濟”下的企業戰略,能全面考慮企業與環境的關系主動適應變化、利用變化、制造變化,與環境形成良性互動。這種戰略強調企業在可行的選擇中采取行動的規則,是保證企業有效運行的基礎。通過直接利用變化和主動制造變化來提高競爭力,而不僅僅是適應環境變化。在這種戰略下,企業應重視向競爭對手和顧客學習。通過了解競爭對手的現行戰略,未來目標,能力和關于自身企業和行業的假設,可以使企業在競爭中有的放失,提高應變能力。通過“客戶內部化”的方式,把客戶內部化到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使客戶成為企業的組織要素,把客戶戰略性導入組織內部,與企業資源結構要素相匹配。
推薦閱讀:會計好投稿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