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南海資源改革管理上的新應用戰略措施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促進現在南海資源經濟建設新應用發展呢,我們也都知道由于海洋資源具有公共資源的特征,開發海洋資源必須體現公共利益,而實現公共利益必須依靠公共組織,那么,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組織,其權力得到公眾的認同。同時海洋資源又具有整體性、外部性特征,即海洋資源開發要通盤考慮,對于其產生影響也要綜合治理,這些同樣需要政府的公共權力。本文是一篇經濟論文。
摘要:中國在南海資源開發中出現上述困境,其原因很多很復雜,本文認為,組織模式不合理和僵化是不可回避的。目前,南海資源開發的組織模式,從宏觀上看,是一種分散化組織模式,即根據南海資源的自然屬性按行業按部門進行資源開發,缺主區域化組織模式,即單個企業(事業)投資單獨開發南海資源,或者漁業合作社,單個漁戶獨立從事漁業生產經營活動。
關鍵詞:南海資源,經濟開發,經濟論文投稿
一、文獻回顧
由于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環境面臨巨大的壓力,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引起學者們的重視,在海洋資源開發方面,楊林芳(1995)較早研究海洋資源開發問題。作者以山東省海洋漁業資源的優勢,開發利用現狀和主要問題為例,探討海洋資源開發的有效途徑與對策。徐質斌(1996)在對山東海洋資源開發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未來海洋資源開發的對策。朱衛根、陳國生(1998、2009)則從可持續發展理論出發,分析了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現狀與前景,從新世紀發展戰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對策與措施。金秉福(1998)從空間經濟學角度提出了海洋空間資源的合理開發方向。劉蘭(2000)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在分析我國海洋礦產資源開發面臨的問題,提出了礦產資源開發面臨的問題,提出了海洋礦產資源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張耀光(2010)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以遼寧為例說明海洋資源開發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基礎作用。張祥國(2012)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總結了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粗放經營等產生的原因,提出了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建議。孫松(2012)從技術經濟學的角度,強調必須加強遠離岸邊的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相關技術的研發,到深海大洋尋求更多的資源。
論文網推薦:《國際石油經濟》,《國際石油經濟》于1978年創刊,是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國石油石化行業權威的經濟類刊物,內容涵蓋石油及天然氣領域上下游、產供銷、內外貿類經濟題的研究及重大信息動態的報道。
在南海資源開發方面,張珉(1999)較早論述了南海海洋產業的戰略地位。朱堅真(2001)從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設與南海海洋產業開發相結合的戰略高度,探討了西部開發與南海海洋產業開發的關系,提出了新世紀中國區域布局的新思路。陳小華(2005)提出了推進南海資源開發的戰略轉變思想,認為以海南島為基地推進南海資源開發,以南海資源開發帶動海南經濟發展。顏云榕(2009)針對南海資源開發中漁業資源衰退、海洋水質污染、海洋生態破壞、海洋資源利用不平衡等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實現南海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陳澤浦(2009)探討了兩岸南海資源開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對兩岸南海資源開發合作機制進行了探究。鄒立剛(2011)根據歷史經驗勾勒出一個適合我國與南海周邊國家共同開發南海資源的法律機制。馮頌斌(2007)探討了如何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在維護南海穩定和搞好同南海周邊國家友好關系的前提下,變我國在南海資源開發的被動為主動地位,同周邊國家和平地共同開發南海資源。
綜上所述,學者所對海洋資源開發和南海資源開發的論述較多,而對南海資源開發組織模式探討不足。在這方面,安應民(2011)就南海油氣開發模式進行了探討。張爾升(2013)對南海設施漁業組織模式進行了探討,缺乏對南海資源開發模式的整體探討,本文力圖對現有文獻作一補充。
二、探索南海資源開發組織模式勢在必行
眾所周知,海洋資源是在海洋內力和外力作用下形成并分布在海洋地理區域內的資源,其可以讓人類開發利用并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的空間。能量和物質(殷克東2013),海洋資源的主要自然特征可歸納為:(1)立體性,從海洋海水表面到深層,分布著不同種類的海洋資源,海面可以航行,海水可以漁牧,海底可以采礦。(2)流動性,海洋水體的流動性決定了海洋生物資源的流動性。(3)整體性,海岸帶海區,大陸架連為一體,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相互連通。海洋資源還有如下主要經濟特征:(1)稀缺性,由于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需求大規模增加海洋資源無論供給上還是消耗上都是稀缺的。(2)公共性,由于海洋資源具有不可分割性,產權界定非常困難和復雜,海洋資源成為公共資源。(3)高技術性,與陸域資源相比,海洋資源的開發使用對高技術有較強的依賴性。(4)外部性,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既對人類社會帶來影響,也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影響。海洋資源的范圍大體包括:海洋空間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水及化學資源,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
南海資源非常豐富,不僅海域遼闊,而且資源品種繁多,開發品種廣闊,開發潛力巨大。據專家測算,南海島礁1 700多個,水資源(包括漁業資源等)價值達4萬億元人民幣,油氣資源價值達139.1萬億元人民幣,可燃冰資源價值達102.6萬億元人民幣,海底礦藏資源難以估計(武一,2013),目前中國對南海資源的開發可概括為開發過剩與開發不足并存。
南海資源開發過剩主要表現在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南海漁業資源種類繁多,據調查,南海魚類達2 060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優質魚類有30多種,據評估,南海漁業資源的潛有漁獲量達650~700萬噸(武一,2013)。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海漁業資源出現過度捕撈現象,造成漁業資源衰退,尤其近海海域最為嚴重。原已破壞的資源無法修復,魚類品種出種群退化現象,生物群落的生存空間移位,并出現汛期混亂現象,許多著名的傳統漁場消失。由于漁業資源的衰退,漁船單產漁獲量和漁獲質量下降,由此造成部分漁民違規捕撈,造成漁業生產的惡性循環。值得一提的是,南海漁業資源的衰退與市場對海鮮產品需求日益增長有關,但主要原因是南海爭端造成的,越南、菲律賓常常進行破壞方式捕撈是直接原因,如越南政府派大批漁民潛入西沙海域,進行非法作業,使用電、炸、毒魚類等掠奪式作業方式,破壞我國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
南海資源開發不足表現在油氣資源開發緩慢,南海是全球海洋油氣聚集中心之一,據估計,整個南海地區油田地質儲量大約為230~300億噸,天然氣7.5萬億立方米(武一,2013)。20世紀70年代以來,越南菲律賓等瘋狂盜采中國的油氣資源,它們把西方大公司拉進來,在南海合作鉆探13 80口油井,年產石油5 000萬噸,超過大慶油田年產4 000萬噸的產量。據估計,中國南海石油每天大約有4萬噸被盜采,相當于其他國家每天從中國搶走價值3 000萬美元的石油資源,每年直接經濟損失109億美元(武一,2013)。在對中國南海資源掠奪中,越南搶得最多,搶得最激進。越南通過國內立法將南海變為所謂的專屬經濟區,并將南海劃分為上百個油氣招標區,與美、英、法、德、俄等國簽訂石油與天然氣開采合同。越南由于盜采中國石油,由貧油國變成石油凈出口國,石油出口占其預算的30%(武一,2013),而中國在南海竟然沒有一口油井。
就前者而言,這種模式是陸域資源開發向海洋資源開發的延伸,各行業各部門從自身利益出發開發南海資源,海洋資源的優勢和潛力得不到充分發揮。就后者而言,這種模式的缺陷是組織規模小,組織化水平低,無法實現規模經濟,并且造成各自為政,缺乏產業規劃,無法吸收外部資源,市場風險難以化解,更無法保障漁民的人身安全。因此,現有組織模式無法適應南海資源開發的新趨勢,更無法適應南海資源開發過程中爭端復雜化、白熱化、國際化的新形勢,可以說,目前還沒有一套完善的南海資源開發組織模式。為此,探索南海資源開發組織模式勢在必行。
三、南海資源開發的組織模式設計
現代意義上的組織模式理論起源于西方,集中于組織設計領域,但對海洋資源開發組織模式的研究較少,筆者認為,南海資源開發既涉及到國家領土主權,也涉及到區域經濟利益,其組織模式的設計應該根據國家的戰略利益和資源的性質類別的要求進行。
(一)基于公共資源的政府組織模式
南海資源的開發必須由政府相關部門行使管理和協調的權力。鑒于長期以來南海資源開發由多個行業多個部門各自進行,形成群龍鬧海的局面,有必要加強南海資源開發的綜合治理與協調。筆者認為,目前可以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之下成立南海資源開發委員會,行使南海的空間、資源、環境、權益等全面的統籌管理協調權,提供公共產品,當前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1)制訂南海資源開發規劃,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劃分海洋功能區,并進行統籌安排,以提高效率為標桿,有步驟分階段確定開發重點,并力圖從水面到水體水底、從淺到深立體開發。(2)制訂南海資源開發的各項制度,包括海域登記許可制度,海域使用權制度,生態資源養護制度,生態環境恢復保護制度,后勤補給制度,執法巡邏制度,外籍船舶無害通過制度,外籍船舶警告驅趕制度。(3)制訂南海資源開發的行為準則,主要是保護我國海洋權益和漁民安全的準則,包括:企業行為準則,執法(公務)船行為準則,商船行為準則,漁船(輪)行為準則,漁民(工)行為準則。
(二)基于空間資源的兵團組織模式
南海的空間資源,包括島礁、水體、海域、船道等,關系國家領土主權,開發南海的空間資源,科層組織的效率最高,鑒于南海局勢復雜化、空間資源爭奪的白熱化,在南沙、東沙海域,可采用科層組織的兵團組織模式。其依據是(1)南海島礁大部分被越南、菲律賓非法侵占,中國的戰略空間被嚴重擠壓,且菲越胃口越來越大,欲壑難填。(2)中國在自己主權海域開發油氣(981鉆井),受到越南的非法干擾,無法進行正常作業,而美國不分青紅皂白,無端指責中國,在美國主導海洋話語的條件下,也無法講理,只有采取行動對行動。(3)中國漁船在南沙、東沙捕撈,環境越來越惡劣。越南、菲律賓對中國漁民的抓扣行為不斷升級:抓扣手段越來越狠,襲擊時間越來越長,處罰手段越來越嚴厲,甚至非法審判,菲律賓出動軍艦對付手無寸鐵的中國漁民;越南所謂的公務船將配重型武器。在此情況下,南??臻g戰云密布,以傳統的組織方式開發南海資源將面臨無法想象的后果。為此應該借鑒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經驗,組建南海資源開發兵團,駐守南海島礁,一邊開發島礁,修建基礎設施,整修航道等,一邊進行軍事訓練采取兵民結合平戰結合的方式,創立南海資源開發的新模式。
(三)基于戰略稀缺資源的國有公司模式和戰略聯盟模式
南海擁有豐富的不可再生資源,包括油氣、礦產、稀有金屬、可燃冰等,這些資源具有稀缺性并有較高的戰略價值,開發這些資源直接關系到國家發展戰略的生態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同時開發這些資源投資多,技術要求高、風險大,有時可能還不能計較盈虧,因此,在無爭議的海域,可采用國有公司的組織模式,如果在爭議海域,自身開發能力不足,可采用戰略聯盟的組織模式,包括可以引進西方的大公司組成戰略聯盟,以吸引資金、技術和人才,實現要素的共享,節約開發成本,分擔開發風險,從而提高南海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效率。此外,海洋養殖業中的設施漁業由于涉及漁業產業本身各環節,并且涉及到多領域,多部門的合作,也可選擇戰略聯盟的組織模式。
(四)基于競爭性的可再生資源的市場網絡組織模式
海洋資源具有流動性,即海水水體的流動性決定海洋生物資源的流動性,海洋魚類的洄游是不受地域國界限制的,因此南海漁業資源開發具有競爭性,各國為提高捕撈數量和質量開展競爭,對于南海漁業資源的開發,建立龍頭企業領導型的市場網絡組織模式化效率可能更高。目前,中國在南海海洋捕撈的主體是個體漁戶和實力弱小的漁業合作社,捕撈船體噸位小,捕撈工具落后,補給能力不足,捕撈能力有限,單船漁獲量低,漁獲質量差,無保鮮冷藏加工能力,比較效益低下。建立市場網絡組織模式,在龍頭企業領導下,一方面借助龍頭企業的資金支持造大船,下深海,捉大魚,提高生產能力;另一方面,借助龍頭企業的實力,對漁產品進行保鮮冷藏加工,提高漁產品的價值和比較經濟效益。
四、結語
南海資源開發由于美日的強勢介入,日益復雜化國際化。面對群鼠戲肥貓的局面,中國如果再不出手,南海資源被搶光盜盡,中國將失去廣闊的戰略空間。因此,探討南海資源開發的組織模式勢在必行,當然,南海資源開發涉及的因素錯綜復雜,不可能存在一個完善無缺的組織模式,因此,隨著南海資源開發的深入,應逐步探討更加適合南海資源開發的組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