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當前中小企業中會計建設管理的應用發展都是當前經濟所需要管理的一些模式,如何讓新會計準則能在中小企業中更好的發展及應用都是現在所需要解決的。我們也都知道一本的新會計準則體系基本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2005年。財政部先后發布了6批共22項會計準則的征求意見稿,此外,對現行的1997年至2001年期間頒布的16項具體會計準則,也進行了全面的梳理、調整和修訂,最終在2006年初構建起一套企業會計準則的完善體系。
摘要:由于健全的會計基礎工作是執行新會計準則的重要保障,所以中小企業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對企業的日常會計行為進行規范,為企業執行新會計準則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為了確保會計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企業應該嚴格原始憑證的審核程序以及報批制度,報批時應在憑證上注明使用依據及其用途,經辦人、證明人、審批簽字手續要齊全。在登記賬簿時,也要做到字跡清晰,登記及時。在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的同時,要在科目結轉、報表編制、業務流程改造等方面提前做好部署,統一規劃,確保按時地、高質量地執行新會計準則。
會計論文推薦:《當代會計》Contemporary Accounting(月刊)2014年創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會計基礎,財務管理
1.新會計準則的基本特征
1.1科學性
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會計準則體例、準則規定、準則分類和編號等諸多的方面都做到了科學規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會計理念的科學性。在現代企業制度下,要求企業的管理者關注企業未來的發展,更加關注于企業所面臨的機會和風險、關注于企業資產的質量和營運效率。這些理念在新會計準則體系中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體現。②體系結構和表述的科學性。新會計準則體系由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三部分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有機整體中既有一般的原則指導,又有實務性的操作指南,在符合中國國情的前提下充分的體現了國際協調與趨同。③會計政策和方法的科學性。比如在新準則中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資產減值的計提、與國際會計準則相區別的企業合并處理等。
1.2全面性
新會計準則基本涵蓋了各種類型的企業的所有主要經濟業務。這些業務不僅包含了一些常規的業務,而且包括了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而出現的新業務,比如,在新準則中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石油天然氣開采、原保險合同、再保險合同等特殊的業務都是以前準則中所沒有涉及的。
新會計準則在實施過程中是否具有良好的效果,將直接與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的好壞息息相關,同時還會影響企業在未來社會的長遠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企業新會計準則的基本特張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效實施新會計準則的對策,希望對實施新會計準則的企業有所幫助。
1.3國際趨同性
新準則雖然在有些方面保持了中國特色,但幾乎在所有的重大方面都體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趨同。按照國際通用規則,新準則嚴格的界定了會計要素的定義,明確的規定了有關會計要素的確認條件,突出強調了資產、負債項目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同時,既堅持了歷史成本,又引入了公允價值,在關鍵環節和重大方面都實現了與國際規則趨同。
2. 中小企業新會計準則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新會計準則的頒布與實施,主要是針對中小企業的會計業務特點所制定的,能夠降低中小企業的會計業務負擔,對中小企業的成本節約、效益提高以及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都是很有幫助的,但是從中小企業的會計實踐來看,有的中小企業仍舊沿用傳統的《中小企業會計制度》,沒有對《中小企業會計準則》進行很好的貫徹與執行。
2.1中小企業的會計軟件相對落后,財務人員的素質相對較低
那些已經使用會計電算化軟件的中小企業,對會計軟件進行及時的更新,顯然無法實現與《中小企業會計準則》的充分適應。會計人員由于綜合素質相對較低,多數情況下只負責記賬,加中上小企業在平時缺乏應有的專業培訓,會計人員的會計職稱相對較低,有的會計人員甚至沒有取得專業的從業資格,或者是其他企業的兼職人員,所以在面對新的會計準則時,缺乏主動學習和主動適應的意識,這都不利于《中小企業會計準則》在企業單位內部的有效貫徹與全面執行。
2.2管理者缺乏對新會計準則的充分認識
由于我國的很多中小企業是家族式企業或小微企業,經常出現企業管理者身兼數職的情況,但是這些管理者又普遍缺乏必要的財務管理知識,對于《中小企業會計準則》與《中小企業會計制度》之間的變化知之甚少,在會計業務的處理上,過分看重企業的眼前利益和經濟效益,所以對新頒布的《中小企業會計準則》缺乏全面的認識,也就很難在企業內部進行深入的貫徹與執行。
尚未建設信息化的中小企業,要盡快拿出專項資金,購買和安裝財務軟件等信息工具,培訓和提高財務人員操作水平。已在使用財務等相關軟件的企業,要利用財務軟件公司提供的新會計準則轉換工具,在原有軟件系統上建立新的會計科目體系,應用新的財務報表系統,根據新準則對信息披露的要求,對資產進行重新分組。借助財務軟件等信息化工具加強公司管理,實現財務制度的平穩轉換。先對緊急而關鍵應用進行調整,等人員等各方面的條件的都到位后再考慮系統的全面調整。開通互聯網,建立和使用資源共享平臺。通過平臺,獲取大量財務數據信息,建立相關數據庫,為企業產銷等提供及時、便捷的幫助。
2.3 相關配套制度建設相對緩慢
《中小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與實施,為中小企業的會計處理提供了更多的參考依據和制度約束,但是由于相關配套制度建設上的緩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小企業會計準則》在中小企業會計工作中的實施效果。例如,目前仍有不少中小企業的管理者沒有按照新會計準則的相關要求進行計稅納稅,但是由于相關懲罰機制還不夠完善,中小企業的納稅違約成本比較低,不能形成對中小企業會計工作的有效約束,進而降低了《中小企業會計準則》的執行力。
2.5宣傳培訓工作不到位
《中小企業會計準則》的正式實施時間還不是很長,在很多中小企業當中沒有得到有效的貫徹與落實,暴露出了宣傳培訓工作的不到位。中小企業新舊會計制度的銜接是相對復雜的,要想進行平穩的過渡,離不開各級部門的宣傳教育和培訓,但是由于對《中小企業會計準則》宣傳與培訓工作的責任機制不夠明確,也缺乏有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這就造成了宣傳與培訓的覆蓋面太窄,而我國的中小企業又具有數量大、分布比較散的特點,這對在中小企業財務部門的貫徹與落實是非常不利的。
中小企業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提高財務會計人員執行新會計準則的能力。要加強對企業已有的財會人員的培訓,使他們認識了解新會計準則的精髓以及對實務的操作,使財會人員徹底地拋棄以過去為重心的理論體系和觀念,建立面向未來的會計觀念和理論體系,以適應新會計準則的要求。要注重人才的引進培養,最大限度的確保新會計準則的執行,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實現社會、企業、財會人員的三方共贏的發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