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作為事業單位重要的會計要素之一,凈資產是事業單位自身擁有的資產凈值,是衡量事業單位發展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與舊會計制度相比,新會計制度更加注重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尤其在凈資產內容中做了大幅度調整:進一步調整了凈資產構成項目,增加了財政補助結轉結余、非財政補助結轉結余等項目,規范了事業單位凈資產的管理范圍和會計核算等。
一、新會計制度關于凈資產會計核算的創新
(一)重視資產入賬核算,創新性地引進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
固定資產所占資金屬于事業單位凈資產中的非流動資產基金。為滿足預算管理需要,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核算一般采用雙分錄的核算形式,即固定資產增加時,應當相應地增加非流動資產基金,同時按照一般資產入賬方式,確認當期支出;反之,則做相反處理。因此,固定資產能否準確核算直接關系著凈資產的核算水平。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為適應實際需要,加強了對資產的入賬管理控制,對于沒有相關憑證的資產如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要求按照名義市場價格入賬。同時,規定虛提折舊和攤銷處理方法,適當地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和對無形資產進行攤銷。這有助于隨著時間的推移反映資產真實價值的變動、消費和使用情況,以進一步保證事業單位凈資產的規范核算。
(二)進一步規范財政資金與非財政資金會計核算
針對事業單位的凈資產構成要素,新會計制度明確提出了“財政補助結轉結余”和“非財政補助結轉結余”的概念,以替代舊制度中對應的“事業結余”和“經營結余”科目。
其中,財政補助結轉結余與事業單位的日常經營嚴格區分,不參與事業單位的經營結余分配,單獨設置“財政補助結轉”和“財政補助結余”科目,核算符合財政補助結余性質的資金項目。這種做法能夠更加清晰地顯示事業單位財政補助收支情況及結轉結余的形成過程,有助于加強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管理與部門預算管理,真正實現財政資金效益最大化。非財政補助結轉結余與財政補助結轉結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通過設置“非財政補助結轉”、“事業結余”、“經營結余”以及“非財政補助結余分配”科目,主要核算事業單位除財政補助收支之外所有專項資金的收支結存情況,通過設計并完善結轉和結余兩個部分的賬務處理以進一步規范事業單位的支出和分配行為。
二、事業單位凈資產管理在新舊會計制度銜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關于“事業基金”科目的管理
舊制度中規定,事業基金是事業單位擁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凈資產,主要包括滾存結余資金;而新會計制度中規定事業基金主要為非財政補助結余扣除結余分配后滾存的余額。
顯然,新會計制度下的事業基金核算范圍不再包括財政補助結轉和財政補助結余,其核算范圍發生變化;同時,盡管新會計制度仍設置了“事業基金”科目,但不再在該科目下設置“一般基金”、“投資基金”明細科目。因此,在新舊賬銜接過程中“事業基金”科目的會計核算還存在一些問題。
例如:按照新會計制度的要求,需要對原賬中“事業基金”科目下的“一般基金”明細科目的余額進行分析,若余額來源屬于新制度下財政補助結轉的余額,則應將其轉入新賬中的“財政補助結轉”科目,若余額來源屬于新制度下財政補助結余的余額,則應將其轉入新賬中的“財政補助結余”科目,扣除這些剩下的余額就是新制度中所規定的事業基金包括的范圍,直接將其轉入新賬中的“事業基金”科目。同時,需要對原賬中“事業基金”科目下的“投資基金”明細科目的余額進行處理,結合新會計制度,應對其余額進行綜合分析,并轉入新賬中“非流動資產基金——長期投資”科目。這樣分類分析處理有助于明確新會計制度中事業基金的真實余額,為后續的會計核算奠定基礎。
(二)關于“非流動資產基金”科目的管理
與舊制度中的“固定基金”相對應,新會計制度中設置了“非流動資產基金”科目,用以核算事業單位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非流動資產占用的金額。可見,新會計制度擴大了原有固定基金的核算范圍。因此,在新舊賬銜接時,要注意處理兩個問題:一要注意將原賬中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額對應轉入新賬中的“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科目;二要注意新增內容包括長期投資、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的會計核算,這樣有助于規范新會計制度下“非流動資產基金”的會計核算處理。
(三)關于“事業結余”、“非財政補助結余分配”科目的管理
由于新會計制度中規范了財政補助結轉結余與非財政補助結轉結余的會計核算,因此新會計制度下的結余分配相關科目的內涵較原賬中的對應科目內涵發生了變化。例如,新會計制度在“非財政補助結余”科目下設“事業結余”明細科目,但與原賬中對應的“事業結余”內涵明顯不同,其核算范圍不再包括財政補助資金項目。同時,與舊制度中的“結余分配”科目相對應,新會計制度中設置了“非財政補助結余分配”科目,用以核算事業單位本年度非財政補助結余分配的情況和結果。盡管原賬中“事業結余”、“結余分配”科目一般無余額,不需進行轉賬處理,可以直接啟用新賬,但在后續的日常管理過程中,如何準確劃分和管理財政與非財政兩條資金流,對事業單位來說是一個長期需要探索的問題。
三、不同類型的事業單位凈資產管理典型問題探討
(一)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財政與非財政資金管理不規范
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是我國公共事業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服務組織。與行政單位不同,公益類事業單位不具有行政管理職能,而且隨著國家財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這個趨勢將不斷進行下去,不斷強化事業單位的公益屬性。
目前,大多數公益類事業單位由國家財政支撐,一般享有全額撥款或者差額撥款的財政經費。其凈資產來源包括財政撥款、外部捐贈和自身經營所得,而在管理實踐中,其凈資產管理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財政與非財政資金管理不明確。
首先,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一般具有公益性,其具有國家政府部門的公共資源,享有國家的財政補貼。在財政資金中,財政的專項資金占有重要比例,而事業單位在實踐中并沒有完全落實“分類管理、專款專用、統一決算”的管理模式,經費支出經常出現揮霍浪費現象,支出管理不嚴格。
其次,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一般的事業單位都是很籠統地將結余劃分為“事業結余”和“經營結余”,這并不能完全劃分出財政資金與非財政資金,致使凈資產管理鏈條混亂不堪。
(二)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中凈資產界定和會計處理有待完善
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即具有企業性質的事業單位,是一些面向特定社會群體的專業性服務組織,一般都擁有比較穩定的財源,通常具備自主管理、自主經營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國家為進一步規范此類事業單位的組織管理,正逐步嘗試對其進行體制改革。通過對這類事業單位進行轉企改制,實行企業化管理。但到目前為止,轉企改制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對事業單位凈資產的界定和處置是十分重要的。
客觀來講,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可以作為經濟主體參與市場競爭,逐步實行企業化管理,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都能接受市場的長期考驗。原因之一在于在轉制過程中對事業單位凈資產的界定和會計處理不夠精確。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將事業單位改制注冊為有限責任公司是目前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一種通行做法,這就要求首先對事業單位凈資產進行審計調整和資產評估調賬;然后履行相關審批手續,才可進一步實施公司化改造。而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結合《企業會計制度》對凈資產的每一個項目進行審計調整和資產評估調賬,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程。
同時,在改制過程中,這類事業單位普遍缺乏凈資產保全思想,以致于其在后期的生產經營中,不注重財務管理和資產管理,如果此時面臨的市場不景氣,經營管理不到位,就非常容易造成期末凈資產的實際價值低于期初價值,從而使得凈資產貶值。
四、新會計制度改革后事業單位凈資產管理問題對策
(一)及時更新會計信息系統
為符合新會計制度對會計核算方法和會計科目改動的要求,事業單位必須要同步更新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以提供準確的會計信息。
首先,在新舊賬套轉換過程中,要注重二者的銜接性。要認真把握新會計制度中關于會計科目的增加或刪除,以此在舊賬套中依次對應找出該科目,從而按照要求對該科目余額進行結轉或轉換。
其次,在后期采用新會計核算方法時,一定要按照要求不斷完善會計信息系統,同時,加強賬目管理,保證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二)樹立財政資金與非財政資金雙線管理理念
對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來說,其凈資產管理面臨的普遍問題就是財政資金與非財政資金管理不規范。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非常注重區分財政資金與非財政資金,在現行會計制度基礎之上,增設了“財政補助結轉”、“財政補助結余”、“非財政補助結轉”、“非財政補助結余分配”等會計科目,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規范各個科目的會計核算。
因此,從管理理念方面考慮,事業單位必須要在實踐中逐步樹立財政資金與非財政資金雙線管理理念。從總體上,事業單位應該認識到將財政資金分離于非財政資金進行雙線管理是事業單位改革的方向。
具體來說,一方面,事業單位應該嚴格執行預算管理,保證財政資金有效管理和運用;另一方面,事業單位應該加強其業務管理,明確其管理目標,以保證其正常經營。在這種雙線管理的理念指導下,事業單位要在會計實踐中,真正使得財政資金不參與單位的結余分配,以實現凈資產的有效管理。
(三)強化凈資產保值增值理念
對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來說,其凈資產管理面臨的普遍問題就是在轉企改制過程中凈資產的界定和會計核算處理問題過于復雜,尚需完善。因此,在轉企改制的實際工作中,應嚴格按照《企業會計準則》要求,將各個凈資產構成項目分類進行轉入或轉出處理。
在此基礎上,對事業單位而言,從長遠發展來看,還需要建立和強化凈資產保值增值理念。
這種凈資產保值增值理念實際來源于西方會計。西方會計普遍認為,凈資產保全是非營利組織擴大規模,提高服務能力的重要保證。這里所謂的保全可以理解為保值增值。
西方的這種保全思想非常值得借鑒,近年來我國政府一再強調國有資產保值,但這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凈資產保全。目前我國事業單位正處于改革發展時期,尤其是隨著事業單位逐步走向市場,財政撥款逐漸減少甚至不存在,在市場中求生存、謀發展將成為事業單位面臨的極大挑戰,凈資產的資源屬性顯得更為突出。因此,要站在市場的角度,積極轉變觀念,樹立凈資產保值增值意識,加強凈資產過程控制與財務管理。
五、結束語
在我國,事業單位自身性質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會計核算和凈資產管理的難度,這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改革的艱難過程。本文通過對新會計制度關于事業單位凈資產規定的解讀,結合事業單位目前面臨的實際問題,提出雙線管理和保值增值的管理理念,以期更好地指導事業單位凈資產的管理實踐,提升我國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從最大程度上節約經濟資源,從而推動我國整個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勤海.解讀新《事業單位財務規則》[J].財會月刊,2012(22):50-52.
[2] 劉玉杰,宋子龍.新《事業單位財務規則》探析[J].會計之友,2012(20):33-34.
[3] 彭欣,胡志勇.論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變革的必要性[J].中國集體經濟,2012(12):175-176.
[4] 婁芳.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評價與審視[J].會計之友,2010(11):58-59.
[5] 白宗青.推進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完善事業單位資產管理[J].財政研究,2009(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