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贛江新區是第18個國家級新區,近年來緊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堅持高端化、市場化、產業化,通過與中科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等機構、人才合作,先后引進15家創新平臺,呈現了組建主體多樣化、運行模式市場化等特征。目前尚存在創新鏈培育、提升產業鏈不足等問題,后期應結合新區實際,從合作對象、建設模式、項目支持等方面著手,打造新區創新發展新高地。
關鍵詞:創新平臺 中醫藥 市場化
創新是新區的靈魂和生命,創新平臺是新區創新的支撐和抓手。贛江新區在黨工委、管委會的高位推動、強力領導下,克服了硬件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新生事物落地經驗缺乏等重重困難,先后引進15家創新平臺,中藥大科學裝置預研中心、道地藥材質量評價研究中心等8家已建成運營,獲得省級及以上政府扶持資金達4.91億元。其中中央、省級扶持資金分別為1.25億元、3.66億元,獲風險投資、戰略投資等市場化資金3200余萬元,中藥大科學裝置預研中心獲批直管區唯一省重點實驗室。為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提出建議,我們全面梳理了創新平臺的相關情況,現形成報告如下:
一、創新平臺呈現的特點
(一)組建主體多樣化
項目牽頭組建主體主要分為國內大院大所、龍頭企業、高端人才團隊和本地高校事業單位四類。一是由國內大院大所牽頭主辦。如中科院牽頭組建的中藥大科學裝置預研中心、設立的孵化平臺江西國科醫藥工程科技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牽頭組建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健康研究院等,該類項目平臺高、投資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支持。二是由龍頭企業投資建設。如由上市公司江西三鑫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組建的中藥結腸透析研發中心,該類項目市場化程度高,所需支持僅限于場地、已出臺的普惠政策,運行機制靈活。三是由人才團隊牽頭組建。如國家海外引進高層次人才陶虎博士團隊組建的智能生物傳感器研究院、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團隊組建的智慧物聯研究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終身教授楊春虹組建的光生物技術研究院等。該類項目科技含量高、專業性強、支持費用不高。四是與本地高校事業單位項目。如省醫療器械檢測中心為省藥監局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中藥制造工藝與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熱敏灸總部為新區與江西中醫藥大學合作共建。該類項目人才、設備落地的本土優勢明顯,所需支持相對較大。
(二)運行模式市場化。
根據創新平臺實際需要和新型研發機構的標準,打破傳統研究院事業單位運作模式,成立了形式多樣的運行主體,基本采取理事會、董事會決策制和院長、總經理負責制。其中,智能生物傳感器研究院、智慧物聯研究院等9家平臺注冊成立市場化運作獨立公司法人。中藥制造工藝與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熱敏灸總部由科創城管委會的平臺公司—建投公司與江西中醫藥大學的平臺公司江西匯中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采取“股份投資”模式。中藥大科學裝置預研中心注冊成立無行政級別、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作為運營實體,新區參照中科院管理體系,在人事管理、政府采購等方面充分授權,目前其招聘工作人員均為聘用制。道地藥材質量評價研究中心注冊為機制更加靈活的“無級別、無編制、無經費”的“三無”事業單位,授權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管理。
(三)人才集聚高端化
創新平臺是人才、技術等各類創新要素集聚的最大抓手,高層次人才在創新平臺落地運營后迅速形成1—10、10—100的集聚效應。一方面,創新平臺牽頭組建者多是高端人才,如中藥大科學裝置預研中心項目牽頭人梁鑫淼研究員,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目前也入選了我省的“雙千計劃”;工業過程智能研究院法人余艾冰教授,系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智能生物傳感器研究院創始人陶虎博士,系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的國家海外引進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面,創新平臺投入運營后迅速集聚人才,其中中藥大科學裝置預研中心截至目前已簽約員工186人,其中研究人員174人(副高以上及博士49人),占比93.5%。中國中醫科學院健康研究院已招聘40余名工作人員。目前,已投入運營的8家創新平臺共集聚科研人員240多名,博士或副研究員以上高層次人才85人。直管區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從體制調整前的7人增加至84人,增長12倍。
(四)引進聚焦產業化
堅持圍繞中醫藥種植、檢測、研發、制造、裝備全產業鏈條,緊盯“中醫藥+”“+中醫藥”兩大方向,15家創新平臺有11家均為中醫藥領域創新平臺。光生物技術研究院,致力通過光生物技術提高藥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從源頭上提高藥材的有效性。中藥大科學裝置預研中心項目將在精準飲片、精準配方顆粒、精準方劑、創新藥物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技術引領和成果轉化。道地藥材質量評價研究中心,通過匯聚中藥材大數據資源,開展道地藥材質量評價和質量標準研究,打造權威中藥材檢測平臺和中藥材認證體系,培育中藥材大品種,促進中藥資源產業化。中藥制造工藝與裝備技術創新中心項目,致力突破中藥制藥行業的技術瓶頸,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藥制藥裝備共性、前沿關鍵技術的集成創新中心。中藥結腸透析研發中心重點圍繞中藥結腸透析醫療器械、慢性腎病中藥制劑、腸內營養相關產品等方面進行研發和應用。國科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集科技研發、科技孵化、科技服務、科技投資等功能為一體,目前研究院與中科院理化所的合作項目已落地,正在深入推進與中科院自動化所、中科院大學的合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依托創新鏈培育產業鏈還有待時日
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要遵循科技成果轉化的科學規律,都有一個轉化周期和成功概率的問題。尤其是生物醫藥領域,新藥研發、醫療器械報批長則十余年、快也要三五年,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道路可以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從目前運營的平臺情況看,只有5項科研成果正在實施產業化,其中智能生物傳感器研究院孵化的“高性能植入式柔性腦電極”項目已生產樣品,正在申報三類醫療器械認證。工業過程智能研究院孵化的3D打印可降解骨骼項目正在進行小批量代工生產,氧化釩智能玻璃涂料項目已和上市公司合作完成中試,計劃建立實驗線進行批量產品。除此之外,墨爾本海外創新招商中心已引進創新個性化眼保健服務平臺項目,在新區注冊成立項目公司,后續擬將養老日常監測系統等澳大利亞科技型企業項目在新區設立公司實施產業化。其他大部分平臺還處在剛運行或還未運行的狀態,在招兵買馬、添置設備的階段,離科技成果產業化也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
推薦閱讀:上海市醫藥專業高級職稱評審論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