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蘇勵教授認為,痛風的產生大抵由于脾失健運、濕濁瘀邪痹阻關節所致。治當求本,以健脾化痰、泄濁祛濕為要法;注重培元通陽,以避除陰寒之邪等誘因。臨床強調分期論治痛風,以明辨緩急,把握主要病機矛盾;勿忘衷中參西,控制血尿酸水平持續達標;同時重視膏敷熏洗等外治療法,并詳囑患者改善生活方式,限制飲酒及高嘌呤食物的攝入,以治“未病”。
【關鍵詞】 痛風;中醫藥;治療經驗;蘇勵
蘇勵教授是上海市名中醫,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先后擔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風濕病重點學科及上海市中醫風濕病優勢專科負責人。蘇勵教授從事風濕病中醫臨床診治及科研、教學工作30余年,擅長運用中醫理論,病證結合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痛風、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干燥綜合征等各類風濕病。
痛風(gout)是一種以下肢單、寡關節尤其是第一跖趾關節突發紅腫熱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代謝性疾病[1]。蘇勵教授認為,痛風的產生,大抵由于脾失健運,濕濁瘀邪,流滯經絡,痹阻關節,氣血不暢,不通則痛。加之發病急驟,疼痛劇烈但可自行緩解,來去如風,然“證似風而本非風”,非一般風邪所為。痛風急性期關節痛如虎噬,慢性期則關節腫痛遷延難愈,局部痛風結石形成、關節畸形破壞,甚則損及腎而成痛風腎之危候,邪深正危,預后較差。故論治當審諦覃思、詳察形候以治之。筆者有幸跟師學習數載,頗有收獲體悟,現將蘇勵教授治療痛風的經驗總結如下,以饗同道。
1 痰濁內傷,健脾為要
濕濁之邪,非受于外,而主生于內。脾居中焦,主運化水谷水濕。脾虛則水谷水濕不運,而生痰濁;痰濁內阻中焦,水谷水濕運化無權,氣機升降失常,而致脾胃功能進一步受損,痰濁濕邪更盛。如此惡性循環,痰濁致瘀,濁瘀之邪流竄經絡,積滯、痹阻筋骨關節,而致肢體關節疼痛。甚則痰瘀濁毒附骨,深入骨骱,甚難祛除,逐漸出現關節畸形、痛風結石沉積,關節破壞。窮則及腎,脾腎陽虛,濁毒內蘊,而致痛風腎之危候。
蘇勵教授認為,痰濁內傷脾胃,脾胃失于健運,痰濁濕邪內生,乃痛風發病的重要病理基礎。治病必求于本,當以健脾化痰、泄濁祛濕、活血化瘀之法為要。蘇勵教授臨證喜重用生黃芪、生白術益氣健脾,以茯苓、薏苡仁化濕泄濁,雞內金、六神曲健脾和胃,并擅用活血化瘀通絡之品如莪術、路路通、王不留行、雞血藤等,共奏健脾化濕通絡之效。如此組方遣藥,君臣分明、佐使在列,收效甚佳。
2 陰寒凝澀,溫腎通陽
痛風之名,始于金元。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首次明確提出了“痛風”的病名,在《格致余論·痛風論》中有“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摶,熱血得寒,污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陰也”的論述[2],可見痛風發病與“陰寒”之邪關系密切。痛風臨床多表現為夜間下肢單關節突發劇烈的紅腫熱痛,其雖為熱象,實病在陰也。“重陰必陽”“重寒則熱”,痛風反復發作致素體元陽虛衰,陰寒之邪凝澀關節,深入骨骱而呈慢性痛風[3]。腎主骨而寓元陽,故蘇勵教授提出,治療痛風當把握病機關鍵,以“溫腎通陽”為切入點,審證施藥。“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臨證多選用培元化濁、補腎固精、利水化濕的藥物,如生黃芪、山萸肉、黃精、薏苡仁、蒼術、澤瀉、豬苓等[4]。生黃芪性微溫、味甘,既能益中補虛,健脾升陽,又能行滯通痹、利水消腫、托陰寒之毒外出;山萸肉補益肝腎,澀精固脫,共為君藥[5]。黃精益氣養陰,脾腎同補;薏苡仁甘淡健脾,入陽明而能利濕舒筋除痹;蒼術、澤瀉、豬苓燥濕健脾、通利小便,既能使濁邪從小便而走,又能使腎陽振奮,達到通陽之功效,可謂精妙。臨床隨證化裁,每獲良效。
3 分期論治,緩急有序
痛風急性發作期,局部關節紅腫熱痛,疼痛劇烈難忍,晝輕夜重,甚則全身惡寒發熱、頭痛身重,伴便干溲黃、口苦口臭,舌紅苔黃膩、脈洪大或弦數等。此期主要病機為濕熱之邪蘊結,尤以下焦為盛,經脈為濁毒痹阻,氣血運行不暢而致劇痛。急則治其標,蘇勵教授認為,此期治療當以清熱利濕、泄化濁毒為主,同時不忘扶正健脾固本,常以四妙丸加味,喜用蒼術、黃柏、土茯苓、萆薢、白花蛇舌草等清熱解毒化濕,川牛膝、忍冬藤、青風藤、延胡索、穿山龍、威靈仙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薏苡仁、生白術、茯苓等健脾化濕。熱甚者,可酌加牡丹皮、赤芍、生石膏、知母等涼血清熱;便秘者,可加生大黃滌腸通腑。
痛風間歇緩解期,疼痛未作,然痰濕濁瘀之體尚存,一旦將息不慎、調攝失宜,則劇痛如風而至,防不勝防。故蘇勵教授認為,此期主要病機乃脾虛濕困、日久及腎,脾腎兩虛。當以預防為主,注意飲食調節、合理運動,以防治兼顧。常服湯藥以健脾化濕、補腎化濁,從而改善患者體質,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臨證常重用生黃芪、生白術益氣健脾,生薏苡仁、芡實、防己、豬苓等化濕除痹。并以熟地黃、山茱萸、狗脊、淫羊藿等藥補腎強筋,而達脾腎同治,先后天之本同調之效。
痛風慢性反復發作期,病程綿長,遷延難愈,關節疼痛似有似無,或痛如針刺,局部可觸及多處“塊瘰”(痛風石),狀若怪石,皮膚色紫黯,或及瘀斑,或結石潰破成豆渣樣。其人往往面色黧黑、唇色暗紅,神疲乏力、腰膝酸軟,或見下肢浮腫,或胸悶氣急。蘇勵教授認為,痛風慢性反復發作期當為中醫治療痛風的重點所在,此期因痛風慢性遷延反復所致,主要病機乃是在脾腎兩虛基礎上痰瘀互結,痰瘀之邪停留于經絡、筋骨、關節,深入骨骱,治療除補益脾腎外,當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絡為首要法則,臨證常以血府逐瘀湯、當歸拈痛湯等加減化裁,治擬當歸、川芎、雞血藤、川牛膝、紅花、丹參等活血化瘀,及制南星、土茯苓等化痰散結;并不忘扶助正氣、顧護脾胃。若瘀血重者,可酌加三棱、莪術、水蛭等破血逐瘀之類;疼痛重者,可加全蝎、蜈蚣、穿山甲等血肉有情之品,常有桴鼓之效。
推薦閱讀:醫療信息管理論文發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