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護理管理上的制度對醫學治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如何來促進現在預防醫學新管理發展模式呢?本文是一篇預防醫學論文。我們也知道現在ICU綜合征是ICU監護過程中出現的臨床綜合征,其表現包括譫妄、意識混亂、煩躁不安、言語錯亂、幻聽或幻視、思維紊亂、情感障礙、行為動作異常、定向力障礙、判斷力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會出現疲倦、嗜睡、意志消沉、焦慮、失眠、頭痛、腰背痛、皮膚異樣感等。護理人員應通過有效的針對措施來預防,全面促進病人的康復通過改善ICU的環境,給病人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減輕病人的不適,并消除影響病人及家屬的環境刺激,以減少他們的恐懼和焦慮,加強相互溝通的過程能夠減少病人的焦慮和憂郁。
摘要:目的 探討 ICU綜合征發生的相關因素和護理措施。方法 利用心理護理的原理結合臨床實踐深入細致地做好ICU病人的心理護理,從而得到病人及家屬的信賴理解和配合,促進病人的康復,以保證病人的安全感。結論 切實有效的護理措施能夠預防和減少ICU綜合征的發生。
關鍵詞:ICU綜合征,心理護理,健康教育,預防醫學論文
ICU 醫療環境、設備、管理要求與普通病房有著明顯的不同。ICU 的病人多起病急,病情變化快[1],病人在接受復雜的綜合性治療與護理的同時,又要面對陌生的環境,加之無家屬的陪護,紛繁復雜的儀器,工作人員緊張的工作場面,使用儀器時發出的聲光報警,搶救無效死亡的病人,對病人都是不良的心理刺激,從而導致ICU 綜合征的發生。因此,加強對ICU 病人的心理護理,以達到預防ICU綜合征的發生。
預防醫學論文:《應用預防醫學》,《應用預防醫學》1995年創刊,本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方針。立足廣西,面向全國,推廣預防醫學事業的發展服務。本刊注重學術性、先進性、實用性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1 ICU綜合征的定義及臨床表現
ICU 綜合征指監護綜合征:在ICU 監護過程中出現的以精神障礙為主,兼具其他表現的一組綜合征,可加重病人的現有疾患,造成不良預后[2]。譫妄是最常見的癥狀,表現為煩躁不安、言語錯亂、幻聽或幻視,思維紊亂,情感障礙、意識混亂、行為動作異常、如亂喊亂叫、打人罵人等、注意力不集中、疲倦、嗜睡、意志消沉等。
2發生ICU綜合征的原因
2.1 病人因素 心境欠佳、急躁,呼吸機使用的痛苦[3] ,病人對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吸痰,變換體位后的不適,肢體被約束或活動相對受限制以及失去語言溝通能力,自我形象的紊亂,身體結構、外觀、功能的改變、在感受、認知、信念及價值觀方面都出現的各種不適應。以及心靈的疾苦無法用語言表達,病人肢體語言表達的意思又得不到恰當的理解。醫護人員緊張忙碌的身影、嚴肅的表情和各種監護治療儀的使用,使病人感到生活的絕望,從而自制力下降,產生憤怒,從而對醫護人員發泄,表現出暴躁、易怒等。
2.2 環境因素 焦慮和恐懼,ICU特殊環境的不適應,各種監護儀器設備的報警聲音,各種不舒適的有創及干擾性的定時操作,持續性的燈光照射,使病人失去了對日、夜的定向感干擾了病人的休息和睡眠[4],鄰近床病人的治療帶來的影響,醫護人員對病人搶救,討論時的言語刺激及匆忙的身影,個別醫護人員的冷淡、漠不關心,以及處在一個無隱蔽性的環境中,操作時身體各部位的暴露,[5]也易讓病人產生不安、恐懼、緊張、焦慮和羞澀感。
2.3 家屬對病人的影響 孤獨,無助的心理,由于ICU有別于普通病房,限制家屬探視,加之病人有氣管插管、氣管切開,不能用語言來表達,ICU 護士通常忙于治療和護理,而缺乏跟病人溝通[5]。病人極易產生恐懼及缺乏安全感、被遺棄感。病人只能與親友在每天短暫的時間內交談和相處,不能十分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手術情況,使病人處在與外界相對隔絕的狀態下接受醫護人員的治療,加之家屬對ICU特殊環境的不了解,有些家屬在探視時間內表現出的焦慮和不安,會給病人造成不良心理影響。使其極易產生孤單、害怕、煩躁不安、恐懼等心理。
2.4 治療因素 緊張和羞澀,由于病人處在一個無隱蔽性的環境中,醫療及護理操作時病人身體各部位的暴露,給予氣管插管及留置鼻飼管、導尿管、各種引流管,持續靜脈注射等[6],都給病人帶來一定的痛苦,使病人產生不安、恐懼、緊張、焦慮和羞澀感。
2.5 手術后的反應 手術后出現的各種不適,會使患者產生各種新的焦慮[7]。如手術后出現的發熱反應、手術后帶來的各種不適及創傷、治療、各種引流管牽制所致的疼痛,擔心疾病的愈后及治療時所帶來的疼痛和治療疾病所花的費用。
3 預防和護理 可以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的基本需要層次論來劃分護理
3.1 生里需要 改善ICU的環境,降低設備及工作人員所產生的噪音,有利于緩解病人的緊張焦慮心理[8] 。采用隔簾遮掩病人,維持病人的隱私空間,將不必要的儀器移至病人的視野之外,更不要讓病人看到其他病人的搶救場面,減少對病人的不良刺激。在病人處于正常睡眠狀態時,盡量避免影響病人,保持體位的舒適,給予合適的臥位,適當的墊襯,必要的翻身按摩并肢體活動,減少病人的不適、煩躁。加強治療的計劃性,盡量減少侵襲性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動作要敏捷、輕柔,并做好解釋工作。妥善安排治療操作時間,盡量保持病人白天清醒,夜間睡眠,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9]。白天可采用自然光線,夜間宜采用柔和的燈光。病人進行醫療護理操作或搶救時,應把布簾拉開或用屏風遮擋,營造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既保護了病人的隱私,又避免對旁邊病人的影響。ICU的環境要力求溫馨,減緩病人的緊張情緒。醫務人員避免在病人的床旁談論病情,避免大聲喧嘩,走路時避免拖沓,工作人員的手機應調至震動,避免在病區內接、打電話。接、打工作電話時聲音應輕,醫護人員在病室內要保持安靜做到四輕。
3.2 安全需要 注重與病人的交流和溝通,護理人員要了解病人的手勢、表情,切忌只注意監護儀器而忽視對病人的體驗,可根據病人的病情、社會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選擇合適的語言交流方式,準確判斷病人所要表達的意圖,及時給予解答,減輕病人的精神負擔和疾病痛苦[10]。在進行各種操作前,應用病人能懂的語言,說明病情、治療的過程與方式使病人配合。護士應以熟練的技術,沉著、穩重的舉止,可消除病人心理的疑慮,給病人以安全、信任感。護士能夠在危、急、重癥病人面前表現出勇敢、堅毅、鎮定、當機立斷等非語言行為,無疑能使病人的情緒由恐懼、焦慮到平靜、穩定。從而達到護患之間的默契與配合[11]。對神志清楚但不能進行語言表述的病人,可給病人寫字板或用紙筆書寫的方式進行交流,對神志清楚無語言表述及書寫能力者,可給予護患溝通卡通過卡上的圖解來與其溝通,及時給予解釋,使病人在心理上有一種安全感,對手術后的病人,可應用鎮痛藥及一些鎮靜藥,使病人可以感覺不到或忘記手術治療后帶來的疼痛和不適,避免恐懼、害怕、焦慮,減輕病人的精神負擔[12]。
3.3 愛與歸屬的需要 建立參與型護患關系,醫護人員應與家屬及時溝通患者的情況,與其家人溝通了解病人日常生活習慣及喜好。結合現在病人的病情需要給與生活護理及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多陪伴在病人身邊與病人交流,對病人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13]。讓病人知道雖然現在家人不能陪在身邊照顧自己,但在ICU住院期間有護士像家人一樣的照顧護理使病人減輕心理焦慮。與患者溝通,并鼓勵和安慰患者,也可讓家屬寫充滿溫馨與鼓勵的小卡片帶給病人,使病人感受到來自親人的關心與支持和生活的美好 每天下午讓家屬探視20分鐘,讓病人與家屬進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從而減輕由于親人不能陪伴而產生的孤獨感,減輕焦慮和對分離的恐懼[14]。讓家屬了解病人的病情與醫護人員配合使病人早日康復。
3.4 自尊的需要 維護病人的自尊,采用隔簾遮掩病人,維持病人的隱私空間,盡可能減少病人裸露的次數和時間,給病人翻身、換藥、協助排尿排便及其他護理操作時,要注意遮擋,保護病人的隱私、注意保暖,對患者提出的要求均要合理解釋[15]。護士要密切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狀,對清醒的病人要了解其心理狀況,滿足病人合理的健康需求。
3.5 自我實現的需要 根據病人的病情制定相關的健康教育,護士應向病人講解有關的醫學知識,讓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避免恐懼、焦慮,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知能力,使其懂得進入ICU 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治療護理,身邊的儀器設備是為了幫助監測心率、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的,使病人在對ICU 的了解中自然地減輕壓力[16]。在病人身體情況許可的范圍內,鼓勵病人參加個人日常生活照護活動,使原來的被動接受治療變為主動參與治療,逐漸擺脫認為自己是重病病人身份的心理,病人活動后肌肉和心理的放松狀態抑制了焦慮情緒的發生,也減少了ICU 綜合征的發生[17],增加了自己對疾病康復的信心。
4 小結
提高ICU護理人員的素質,要求ICU 護士除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技術操作和高尚的醫德之外,還應具備敏銳的感知觀察力、準確快速的記憶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捷獨立的思維、穩定的情緒、廣泛的興趣愛好、良好的語言修養、溫柔的性格以及工作要有靈活性和健康的身體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服務于ICU 病人[18]。ICU病房是以病人生命需求為中心的特殊單元,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服務理念,,給予病人更多的人性化護理,可以提升病人和家屬的滿意度,為病人早日康復提供條件。[19]多與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根據病人不同的心理特點,給予不同的心理護理。了解發生ICU綜合征的高危因素和誘發因素,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消除或減輕這些不利因素。對已發生ICU綜合征的病人,應分析其原因,針對原因制定合理的護理計劃,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同時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仁愛之心,為病人營造一個和諧、舒適、充滿信任和關愛的就醫環境,預防和減少ICU綜合征的發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