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有關腦卒中的認識及處理管理的新技巧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發展及建設現在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措施呢,同時有關康復及訓練的新方案有什么影響及作用呢?文章從康復護理的不同形式上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心腦血管病防治》,《心腦血管病防治》(雙月刊)創刊于2001年,由浙江省心腦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辦,全國心血管病防治研究辦公室、浙江大學醫學院、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和北京市高血壓聯盟研究所協辦。主要報道心、腦、血管病學術領域領先的科研成果和臨床內、外科診治經驗,以及密切結合心腦血管病防治及臨床有指導作用的基礎理論、新技術、新知識、新經驗,是廣大臨床醫務人員的良師益友。自創刊以來,以質量高、實用性強、發表周期短贏得了醫學界和廣大醫務人員的好評,論文多次被兄弟刊物引用,有些成果已被應用于臨床。
摘要:腦卒中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飲酒、肥胖等。頸內動脈或椎動脈狹窄和閉塞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另外,膠原性疾病或動脈炎引起的動脈內膜增生和肥厚,頸動脈外傷,腫瘤壓迫頸動脈,小兒頸部淋巴結炎和扁桃體炎伴發的頸動脈血栓,以及先天頸動脈扭曲等,均可引起頸內動脈狹窄和閉塞。頸椎病骨質增生或顱底陷入壓迫椎動脈,也可造成椎動脈缺血。
關鍵詞:腦卒中,醫學管理,預防醫學范例
1臨床資料
選擇2006年7月—2010年12月有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中4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藥物治療加康復訓練組與單純藥物治療對照組。康復組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齡62歲;腦梗死患者18例(其中包括腦干梗死6例),腦出血2例。對照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60歲;腦梗死16例(其中包括腦干梗死4例),腦出血4例。兩者差異均無顯著性。
2訓練方法[1]
2.1間接訓練
2.1.1口唇、面頰部肌訓練
讓病人做張口、微笑、反復發“八、八、拍、拍”聲、吹肥皂泡、鼓腮、閉唇、持唇的位置,持續5~10s,然后再恢復到原靜止狀態,每次訓練5~10次,每日3次。
2.1.2舌部運動訓練
舌做前伸、后縮、左右運動、上抬、抵后硬鄂、在口唇環繞,反復進行5~10次,每日3次。
2.1.3咽部訓練
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
2.1.4咳嗽訓練
有意識地進行咳嗽訓練。
2.1.5 呼吸訓練
(1)腹式呼吸;(2)縮口呼吸;(3)聲門閉鎖訓練。
2.1.6門德爾松法訓練
當病人吞咽時咽喉上提,讓病人在上提拉時停止吞咽動作,保留3~5s。
2.1.7構音障礙訓練
(1)下頜、舌、唇的訓練;(2)發音訓練;(3)減慢言語速度;(4)言辯訓練。
2.2直接訓練方法
通過調節食物形態、數量、進食體位、進食方法,來進行訓練。
2.3飲食的注意事項[2]
2.3.1進食的姿勢
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也稱球麻痹,其發病率為30%~65%,主要由于雙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或與吞咽有關的神經核或核下性周圍神經病變引起。主要臨床表現為吞咽困難、飲水嗆咳,重者滴水難進,常常被人們所忽視,不能進食者一律用鼻飼管來供給營養,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而且也影響呼吸,長期鼻飼可造成患者鼻咽部黏膜糜爛等其他不適。吞咽困難、飲水嗆咳,常因并發吸入性肺炎、營養失調而導致病情加重,處理不當,可危及生命。2006年7月至今本科開展吞咽功能障礙康復訓練以來,其中對40例分成兩組,經過15天~1個月的康復訓練觀察,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通常采取半臥位(床頭抬高30°~50°角),頸部前屈,頭偏向健側,病情許可的病人也可以坐位飲食,陪護人員在健側給患者進食。
2.3.2 食物的性狀
給有吞咽功能障礙的病人進食應首選:糊狀、蛋羹狀(如:芝麻糊、米粉、稠粥)、饅頭泡菜湯、蛋糕泡牛奶、豆腐腦等。病情好轉后,再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禁忌給予干硬、難咀嚼或容易粘在黏膜上的食物和太滑溜的食物,有窒息的危險。
2.3.3食物的溫度
對有吞咽障礙的病人冷食比熱食好。
2.3.4進食量及速度
每次以3~5ml較為適宜,然后酌情增加。速度應由慢開始,不宜快,避免2次食物在口中重疊現象。
2.3.5進食后殘留食物的處理
吞咽后咳嗽、飲極小量的水(1~2ml),這樣有利于刺激誘發吞咽反射,清潔口腔。
3 結果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4討論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礙,不論是真性球麻痹,還是假性球麻痹,均會引起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窒息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通過康復訓練,并且嚴格遵守飲食的注意事項,將大大降低患者的誤吸、窒息的危險,明顯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使絕大多數患者能自主進食,保證了患者的營養狀態,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使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