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有關乳腺癌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對于現在應該怎么來預防及治療呢,同時有關這方面的治療本文做了不同的介紹,文章發表:《中國癌癥雜志》,《中國癌癥雜志》本著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以“服務讀者,成就作者”為宗旨,與時俱進,致力以最快的速度報道我國腫瘤學具有創新性的科研成果,促進學術交流。本刊將繼續努力,爭取早日走向世界,為我國腫瘤防治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摘要:乳腺癌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之一,有數據統計,乳腺癌的發病率占所有惡性腫瘤的7%~10%。該病嚴重影響了婦女的身心健康,嚴重時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仍然為根治切除術,但術后乳腺癌的復發是該病影響治療質量最為嚴重的問題,有很多臨床資料報道,采用中醫藥防止乳腺癌術后復發轉移,表明中醫藥在這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現代醫療技術和西藥相結合,可以達到較為理想的預后效果。
關鍵詞:乳腺癌,預防措施,醫學論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4年1月~2005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共收治中晚期乳腺癌患者80例,選取其中經手術切除治療且術后采用化療和中西醫結合進行治療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各40例進行研究,化療組設為對照組,化療結合中藥治療患者為觀察組,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病情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80例患者均經術后病理切片確診為中晚期乳腺癌,術前對所有患者進行生存質量卡氏評分測定,評分均大于60分,手術前心、肝、腎基本正常,無明顯合并癥。對照組患者情況為:年齡35~68歲,平均年齡55.6歲;11例為浸潤性導管癌,8例為腺癌,11例為單純乳腺癌;Ⅱ期19例,Ⅲ期11例。觀察組患者情況為:年齡33~69歲不等,平均年齡為45.72歲;18例為浸潤性導管癌,7例為腺癌4例,5例為單純乳腺癌;Ⅱ期17例,Ⅲ期13例。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61例患者行改良乳腺癌根除術,19例患者行乳腺癌根治術。
1.2.2 術后治療方法 術后根據患者情況,于3周后進行放化療。化療療程為6個月時間。
1.2.2.1 對照組治療方法 化療結束后采用三苯氧胺和阿那曲唑進行內分泌治療[1],連續五年。
1.2.2.2 觀察組治療方法 在使用對照組患者內分泌治療的同時,選用中藥進行治療。在整個復發危險期內,根據患者腫瘤分期、體質強弱、手術狀況、病程長短、放化療方案等情況調整扶正、祛邪的輕重[2]。通常術后1~6個月時間為放化療時間,此時正甚虛而邪滯輕,扶正和祛邪的比例可為8∶2;待放化療結束后采用內分泌治療期間,可調整扶正和祛邪的比例至6∶4或7∶3;手術結束2年后,正氣日恢復而虛邪有所長,此時調整扶正祛邪比例為5∶5或4∶6。扶正藥主要選用:黃芪、白術、黨參、薏苡仁、茯苓、陳皮等健脾益氣運脾,調整氣血,使氣血生化正常,五臟六腑功能逐漸恢復正常;當歸、何首烏、白芍、黃精、麥冬、生地黃、枸杞子、鱉甲、龜板等滋陰養血;淫羊藿、肉蓯蓉、巴戟天、補骨脂、鹿角、山茱萸等補益腎氣,使正氣得固,邪氣被驅逐,防止癌腫復發、轉移。祛邪藥主要選用清熱化濕、祛瘀逐痰、解毒消腫、軟堅散結諸類中藥,如玄參、丹參、三七、麥冬、桔梗、甘草、馬勃、射干、板藍根、生地黃、小薊、茯苓、澤瀉等,中藥均水煎服用,1次/d。按照上述方案服用5年。
1.3 觀察指標 術后每月隨訪按照卡氏計分標準觀察患者的生存質量,改善:治療后較治療前增加≥10分;穩定:增加<10分;降低:下降≥10分。統計三年和五年癌腫復發率和患者生存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1年生存質量比較 40例觀察組患者中,19例生產質量改善,20例穩定,1例降低,改善率47.5%;40例對照組患者,10例改善,18例穩定,12例降低,改善率25%。觀察組患者生存質量改善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1年后生存質量改善情況比較(n,%)
2.2 兩組3年復發率和5年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3年復發率及死亡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年復發率和5年復發率比較
3 討論
乳腺癌屬激素依賴型腫瘤,在其發生、發展、預后過程中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密切相關[3]。中晚期乳腺癌患者術后進行內分泌治療,調整體內性激素平衡,截斷腫瘤復發的條件,是治療乳腺癌術后復發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組研究資料將中醫藥和內分泌治療相結合用于治療乳腺癌術后患者,達到標本兼治的功效,有效的防止了乳腺癌的復發,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