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半夏方劑配伍作用有哪些中西論文發表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預防醫學時間:瀏覽:

  摘要:半夏,天南星科藥用植物,藥用部位為塊莖。于夏、秋兩季莖葉茂盛時采挖,除去外皮及須根,曬干或烘干,即為生半夏。文章發表在《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上,是省級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半夏,配伍,方劑

  半夏首載于《神農本草經》,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enllia ternate(thunb)breit]的塊莖,后人將其性味、功用、歸經總結為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1]的作用。然而在臨床實踐運用中,半夏通過巧妙配伍,可以發揮多種作用,茲就其在代表方劑中的配伍作用總結并闡述如下。

  1 降逆止嘔

  半夏其性主降,《神農本草經》謂之“下氣”;《別錄》說其能止“嘔逆”,可知半夏具有降胃氣而止嘔吐之功,為臨床止嘔要藥。各種原因的嘔吐,皆可隨證配伍應用,尤常與生姜配伍善療寒飲(痰)之嘔吐。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藿香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之惡心嘔吐;《金匱要略》小半夏湯,主治痰飲犯胃之惡心嘔吐;如《金匱要略》半夏干姜散,主治胃寒干嘔,吐涎沫。

  2 化痰止咳

  半夏味辛性溫而燥,善化痰消飲,適用于寒痰、濕痰犯肺所致的咳喘諸證。正如《醫學啟源》所載:“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治療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方中以半夏與陳皮相伍,佐以茯苓、甘草,共奏燥濕化痰,理氣止咳之功?!秱摗分兄委煴砗镲嬛悼人缘男∏帻垳?,半夏與干姜、細辛、五味子合用,以溫肺蠲飲,化痰止咳平喘。然而配伍恰當,半夏可用于治療多種痰證咳嗽,配膽南星、黃芩、瓜蔞仁可治熱痰咳嗽,如《醫方考》中的清氣化痰丸;配茯苓、枳實、天南星等治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痛,喘急咳嗽,如《嚴氏濟生方》導痰湯。

  3 消痞除滿

  痞證是患者自覺心下痞滿窒塞不舒的病癥,常因邪氣內陷、或濕熱蘊伏、或痰熱互結、或虛實互見,寒熱夾雜于中而導致氣機痞塞、升降失常所致。本品辛開散結,化痰消痞,適當配伍可治療各種原因所致之痞。若因誤下而致邪氣乘虛而入,出現寒熱互結,虛實夾雜,氣機痞塞,陰陽失和之痞,可與黃連、黃芩、干姜、人參等合用,如半夏瀉心湯,方中半夏辛溫,散結除痞,與干姜一起與芩連配伍,辛開苦降,寒熱平調,使升降調,寒溫平,陰陽和而痞滿消。同樣,在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這一類的方劑當中,張仲景同樣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溫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結之效。

  4 通痹止痛

  痰濕阻滯,不通則痛。半夏辛開溫散,能化痰散結,通達氣機,使氣血調暢而疼痛自止。正如《別錄》說其能“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心下急痛”[2]?!督饏T要略》瓜蔞薤白半夏湯,用半夏助瓜蔞實、薤白、白酒通陽散結,祛痰寬胸之力,治胸中滿痛徹背,背痛徹胸之胸痹證?!秱摗沸∠菪販胂募瓤芍鲜V實滌痰散結,又可與黃連辛開苦降,通暢氣機,可治結胸證之心下按痛。《傷寒論》黃連湯、大柴胡湯分別治“腹痛嘔吐”、“按之心下滿痛”;以及《金匱要略》附子粳米湯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等,均取半夏通絡止痛之功。

  5 滌痰利咽

  半夏味辛而燥,能滑痰利咽,可療“喉咽腫痛”(《神農本草經》),與桂枝、甘草配伍,治寒痰結于咽喉而致的“少陰病,咽中痛”,如《傷寒論》半夏散及湯;與肉桂、草烏頭配伍,治寒痰凝結,咽喉不利,語音不出,如《衛生寶鑒》玉粉丸;《傷寒論》中的苦酒湯以半夏為主藥,配伍雞子清,苦酒(即醋),治療“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絳雪園對本方半夏的配伍做出精妙的評述:“方中半夏之辛滑,佐以雞子清之甘潤,全方有利竅通聲之功,而無燥津涸液之慮”[3]。

  6 健脾益氣

  半夏入脾胃二經,善治脾胃虛弱,運化無力,食少便溏者,故半夏有益氣健脾之功,如張山雷在《臟腑藥式補正》中曰:“半夏和胃健脾,亦脾胃家燥濕健運之專藥”[4]。《主治秘要》謂半夏:“燥胃濕,化痰,益脾胃氣……”。張仲景在黃芪建中湯方后加減運用中亦指出:“補氣者加半夏三兩”。半夏若作為益氣健脾來用,常與人參、甘草、大棗等相配伍,如《傷寒論》中主治胃氣虛弱,“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之甘草瀉心湯”,方中重用甘草,配伍半夏、人參、大棗,既可增強全方益氣健脾之功,又使全方補而不滯。

  7 和胃安神

  胃不和則臥不安,本品能燥濕和胃,故可治失眠。如《靈柩》中的半夏秫米湯,用其與秫米相伍,治痰濁內阻,胃氣不和,夜不安臥之失眠;膽為清凈之府,性喜寧謐而惡煩憂,若情志不遂,膽失疏泄,氣郁生痰,痰濁內擾,膽胃不和,則膽怯易驚,虛煩不眠夜多異夢,驚悸不安。對此膽熱犯胃,虛煩不寐者,可用半夏與竹茹、枳實、陳皮等配伍,以求胃和膽舒,痰除寐安。方如《備急千金要方》之溫膽湯;若痰濁壅塞胸中,氣機阻滯,見胸痛及背,喘息不能安臥者,又可與瓜蔞、薤白相配,以宣痹通,豁痰利氣,使痹除氣暢痰行,陰陽相通而臥安。

  8 辛溫布津

  半夏辛溫,可振奮脾陽,恢復脾運而布達津液,常與清熱養陰之品配合,運用于熱病后期,津液虧損之證。如《傷寒論》治傷寒、溫病、暑病后期、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之竹葉石膏湯,方用石膏、竹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人參、麥冬益氣養陰;配伍半夏除可治“氣逆欲嘔”外,還可借其辛溫之性條達脾氣,使津液得輸,口干可解,虛煩而安。《金匱要略》麥門冬湯,選用半夏配伍麥門冬、人參、甘草、大棗、粳米,用治津液干涸“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之虛勞肺痿。

  9 解毒散結

  本品內服能消痰散結,外用能消腫止痛。用于痰濕凝結,癭瘤瘰疬,常與海藻、連翹、貝母等同用,如《外科正宗》海藻玉壺湯;用于癰疽腫毒,堅硬不潰,可與生川烏、生草烏、芙蓉葉等配伍,如《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鐵箍散;若寒痰凝結,咽喉不利,語音不出,又與肉桂、草烏頭配伍,如《衛生寶鑒》玉粉丸?,F代實驗研究證明,從半夏新鮮鱗莖中分離的外源性凝集素(PTA,低分子蛋白)可以凝集人肝瘤細胞、艾氏腹水癌和腹水型肝癌細胞[5];半夏多糖組份PMN也有活化抗腫瘤作用[6]。

  10 潤腸通便

  半夏味辛,本體涎滑,滑而能潤,辛而能散,可通大便、泄小便。用于中寒內盛,陽氣不運,冷積便秘,四肢不溫者,可與硫黃合用,以溫通寒凝,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老人虛秘之半硫丸。

  11 化痰止眩

  痰飲內生,上蒙清陽,或痰飲夾肝風上擾,致人眩暈。半夏辛溫而燥,功善化痰,常與白術、天麻、蔓荊子等健脾、祛風之品配伍,可治痰飲或風痰上蒙清竅之冒眩。如《醫學心悟》半夏白術天麻湯,用半夏與天麻、茯苓、橘紅、白術等配伍,治風痰眩暈;《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所治“眩暈”等癥,亦取半夏祛痰定眩之意。

  中西論文發表期刊推薦:《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雜志是一本綜合性的中西醫結合學術期刊,經國家科技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公開出版。由江西省衛生廳主管,江西省中醫藥研究院、江西省中西醫結合學會主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市| 乐安县| 灵宝市| 蕲春县| 工布江达县| 东阳市| 青冈县| 瑞金市| 永清县| 三门县| 枣阳市| 茶陵县| 武城县| 赤水市| 枣庄市| 汝州市| 安徽省| 武山县| 苍南县| 高安市| 蛟河市| 姜堰市| 绥芬河市| 睢宁县| 屯留县| 长武县| 健康| 错那县| 得荣县| 陈巴尔虎旗| 正镶白旗| 两当县| 通州市| 永安市| 江山市| 浮梁县| 东丰县| 房山区| 玉田县| 彩票| 日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