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目的 探討碳酸利多卡因在臂叢神經阻滯中的臨床藥代動力學及藥效學特性. 方法 20例實施臂叢神經阻滯患者,隨機分為鹽酸利多卡因組和碳酸利多卡因組,每組10例,分別給予鹽酸利多卡因或碳酸利多卡因(6mg kg-1 ).以熒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測定利多卡因的血藥濃度,以臨床觀察評價藥效學,比較利多卡因鹽酸鹽和碳酸鹽的藥動學和藥效學的差異。
關鍵詞: 碳酸利多卡因;臂叢神經阻滯;藥代動力學;藥效學
結果 碳酸利多卡因和鹽酸利多卡因的主要藥動學參數達峰時間、達峰濃度及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17.2±8.9)和(25.6±9.7)min;(4.2±1.6)和(3.3±1.2)mg L-1 ;(11.8±1.8)和(8.7±1.6)mg h L-1 ;碳酸利多卡因和鹽酸利多卡因的藥效學參數麻醉起效時間、阻滯完善時間及麻醉持續時間分別為(4.9±1.8)和(9.1±2.1)min;(8.9±4.6)和(13.7±5.2)min;(211.3±47.4)和(152.6±31.4)min. 結論 碳酸利多卡因吸收速率和達峰時間均快于其鹽酸鹽,AUC也大于其鹽酸鹽,臨床麻醉起效時間及阻滯完善時間均快于其鹽酸鹽,體內消除半衰期與鹽酸利多卡因基本一致.
0 引言
通過揭示藥物在體內的藥動藥效規律,實現個體化給藥,達到提高藥物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目的,是目前臨床藥物治療學的研究重點[1-3] .利多卡因是臨床常用的酰胺類局麻藥,主要用于神經阻滯及硬膜外麻醉.以往研究結果顯示,提高利多卡因溶液的pH值,使藥物的非離子型比例增加,從而促進利多卡因的擴散,使阻滯起效時間縮短,效果增強[4-8] .本實驗對碳酸利多卡因與鹽酸利多卡因在臂叢神經阻滯中的藥代動力學及藥效學進行了比較研究,旨為其在臨床神經阻滯中合理應用和避免發生不良反應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隨機選擇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級的上肢疾患患者20例,年齡(34.3±14.8)歲,體質量(63.8±5.7)kg.
1.2 方法
1.2.1 給藥 隨機分成2組,每組10例,在臂叢神經阻滯下進行手術.鹽酸組用20g L-1 鹽酸利多卡因(第二軍醫大學朝暉制藥廠,批號:010918),碳酸組用20g L-1 碳酸利多卡因(江蘇泰興制藥廠,批號:011022),全部患者均不用術前藥.肌間溝途徑尋找異感行臂叢阻滯,利多卡因用量按6mg kg-1 計算.
1.2.2 藥代動力學研究 在臂叢神經注入局麻藥后的5,10,20,30,45,60,120,180和360min分別從肘正中靜脈采血1mL,血標本離心,取血清,用熒光偏振免疫方法(FPIA)測定利多卡因的血藥濃度,以3P97藥動學軟件擬和求得利多卡因的藥動學參數. 1.2.3 藥效學觀測指標 麻醉期間觀察并記錄麻醉起效時間、阻滯完善時間和麻醉持續時間.
統計學處理:血藥濃度數據均以3P97藥動學軟件自動計算并判斷房室模型,以梯形法計算曲線下面積(AUC),以消除相濃度的對數與時間的回歸求得消除半衰期.Tab1用生存分析,Tab2用成組t檢驗,數據以x ±s表示.
2 結果
2.1 藥效學參數 碳酸利多卡因組痛覺消失及運動阻滯的時間較鹽酸利多卡因組短,而痛覺及運動恢復的時間兩組間無明顯差異(Tab1).
2.2 藥代動力學參數 兩組患者不同時刻血漿中利多卡因濃度測定結果見Fig1.根據血藥濃度所計算出的藥代動力學參數列于Tab2,兩組藥代動力學參數無顯著性差別.
3 討論
利多卡因作為常用的局部麻醉藥,主要用于神經及硬膜外阻滯,屬酰胺類局麻藥.目前臨床上使用的主要為鹽酸利多卡因.藥理學研究顯示,神經纖維含有豐富的類酯質,只有親酯的非離子狀態的藥物才能通過神經細胞膜,阻滯神經纖維的傳導[7] .局麻藥堿化后可使脂溶性的非離子形式增加,使麻醉效能增加.以往有研究證實,在硬膜外麻醉中應用碳酸利多卡因可使麻醉起效時間縮短,作用增強,其機制就是在堿化環境中非離子狀態的比例增加[4-8] .我們觀察結果證實,碳酸利多卡因確有起效快、阻滯完善的優點,其阻滯持續時間與鹽酸利多卡因基本相同.
對于碳酸利多卡因的藥代動力學研究,文獻報道較少.本研究藥代動力學結果表明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臂叢神經阻滯,其到達峰濃度時間略快于鹽酸利多卡因,峰濃度兩組之間無明顯差異,兩組藥物體內代謝時間無明顯差異.這與碳酸利多卡因應用于硬膜外麻醉時的結果一致[7] .這說明碳酸利多卡因易于透過血管壁進入循環系統,導致峰濃度提前.但進入血液循環后,其消除過程無明顯變化,因此,消除半衰期(T1/2β )與鹽酸利多卡因差異不顯著.
本研究結果,可見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臂叢神經阻滯,與鹽酸利多卡因比較起效快,作用強.且兩組的血濃度均低于利多卡因中毒閾值,體內消除過程相似,因此我們認為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臂叢神經阻滯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