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藝術論文投稿發表了文化藝術仁慈啊共建共享的一體化發展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人才發展的引擎,需要對文化藝術人才有一體化的了解,論文分析了目前三地人才協同發展的現狀,剖析了文化藝術人才協同效應不高的原因。
關鍵詞:藝術論文投稿,文化藝術人才,共建共享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客觀上要求區域人才走向合作與共享,人才合作也是區域支撐和引擎。文化產業的內在驅動力緣于創新,一個地區的文化藝術人才是文化領域最核心、最根本、最富有創造性的因素,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核心動力。京津冀三地的文化產業協同發展要取得實效,實現深層次的融合,人才共建、共享、聯動和一體化發展是關鍵。
一、人才共建共享、一體化發展是三地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必然
早在2005年京津冀三地就共同簽署了《京津冀人才開發一體化合作協議書》,提出通過逐步建立區域內人才信息共享,推進三省市人才開發的資源共享;同時,協調三地人才政策,做到人事制度銜接統一,人才服務貫通,建立人才培養與合作互融新機制,從而實現人才結構互補,人才智力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此協議也為三地文化領域人才開發一體化指明了今后發展的方向。協同發展,文化先行。作為協同發展的重點領域,近年來,三省市文化協同腳步明顯加快,結合三地文化發展實際,為統籌區域文化發展規劃布局,進一步整合區域內文化資源,2014年8月,三地又簽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領域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要在公共文化服務、文化演藝、非遺保護等領域加強溝通與對接,實現統一謀劃、聯動合作、協同發展,推動京津冀區域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
文化領域的一體化開始步入正軌。2015年3月,演藝領域率先發力,簽署了《京津冀演藝領域深化合作協議》,三地演藝集團及子公司組建了京津冀演藝聯盟,共同打造政府采購協作平臺、共建共享演藝品牌、共同搭建演藝資訊推廣平臺、共同委約創作舞臺藝術作品、共同組建京津冀演藝協作平臺,京津冀文化領域協同發展開始以穩健的步伐邁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2015年10月,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務示范走廊發展聯盟成立,為推動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發展拓寬了思路,三地公共文化服務力求在資源、活動、管理機制等多個方面實現共建共享。在文化產業走向融合的驅動下,文化藝術人才一體化成為必然趨勢。
而文化領域的一系列協同聯盟和協議的簽署,客觀上也要求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門必須積極推進文化領域人才開發一體化,推動三地文化藝術人才的深度合作與共享。為進一步加強三地文化藝術人才交流與合作,建立和完善三地文化產業人才互通共享、聯動發展工作機制,切實發揮文化藝術人才在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中的助推和支撐作用,2016年3月,三地文化行政部門達成了《京津冀三地文化人才交流與合作框架協議》。該協議以三地公共文化事業單位現有人才狀況為立足點,旨在充分發揮人才交流與智力引擎作用,結合文化產業協同發展面臨的新任務、新要求,按照“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協作思路,統籌人才資源,加大人才聯合培養力度,探索人才共建共享與合作機制,為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該框架協議為今后三地文化領域人才合作實踐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二、京津冀文化藝術人才共建共享與一體化發展的內涵
人才共享是指人才資源在戶口不遷、編制不轉、智力流動的前提下,在異地間從事多個職位的人才實體的流動。其基本精神就是人才使用者“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地域間的人才共享機制可以使各類人才流動起來,各盡其能,將人才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為區域發展注入活力。人才共享客觀上要求該區域具備人才信息庫的共享、人才合作培養聯動、人才激勵政策、服務政策互通等配套措施。京津冀文化藝術人才共建共享與合理配置,就是要在文化產業融合和優化的前提下,以政府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形成一個文化產業人才資源的動態協調機制,打造與產業相配套的可自由流動的人才體系,暢通人才資源信息,使各類文化藝術人才在三地間能夠實現合作共享、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從而解決各地尤其是河北人才的結構性矛盾、地區間差別,增強京津冀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動力,實現三地文化產業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三、三地文化藝術人才協同發展現狀
1.三地文化藝術人才分布河北作為京畿之地,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和資源豐富,但是長久以來,受產業發展、人員編制、工資待遇、文化氛圍等的影響,文化藝術從業者整體素質水平及數量落后于京津,且文化藝術人才在省內各地市文化事業單位分布不均衡,結構門類失調,省內文化藝術產業群還沒有形成,文化創造創新的潛力及對社會經濟政治的影響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而“京津冀”三地在文化藝術人才總體分布上存在不均衡、人員結構不合理、藝術門類配備不齊、人才培養發展的環境差異大等諸多問題。與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相比,文化藝術人才的實質融合與協作,距離一個理想文化意義上的城市群還有很大差距。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合作與共享的管理體制,人才合理流動的大環境尚未形成甚至可以說還有很大一段距離。推進京津冀文化藝術人才一體化仍然面臨著不少基礎性難點和政策性障礙。
2.當前文化藝術人才協同發展現狀目前京津冀三地文化產業人才合作剛剛簽署協議,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三地文化領域人才協同協作經驗不足,主要以人力資源政府部門發起為主,體現在簽署人才合作協議,組織區域人才交流會、人才互派交流及人才招聘網站建設等,協同的方式還處于較低層次,所涉領域不夠寬廣,執行力度和效果也非常有限。三地在“深水區”方面,諸如人才政策如何銜接、人才服務具體內容如何貫通、人才評價標準如何統一等,還僅僅處于意向階段,目前尚無明確具體的舉措和方案。專家和職稱資質互認、人才信息庫建設、相互包容銜接的戶口管理制度、社保制度等還有待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京津冀三地文化藝術人才合作共建機制還不完善,三地尚需在人才領域和范圍方面積極拓寬,深化合作層次和內容。目前三地業已簽署的一體化相關協議仍偏原則性、宏觀性,且在實踐中的執行力度還不夠。
四、探究三地文化藝術人才協同發展效應不高的深層次原因
人才的協同、一體化發展,要以產業發展的一體化為基石,并為產業發展服務。由于北京、天津是全國的文化發展高地,京津冀文化事業發展總體水平是比較高的,但三地之間的文化事業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三地長期以來呈現出多梯度懸崖式落差。經過十年的發展,目前來看,三地文化產業協同程度還是比較低,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文化協同效應比較,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的協同度最高,區域內文化建設的差異性最小,而京津冀地區的協同度最差,文化建設的差異性也最大。究其原因在于: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如人才、信息技術、資本等向京津匯聚,而河北文化產業在人才智力、金融、科技創新、內容創意方面的短板突出。
京津冀區域內各有優勢的文化資源長期以來未能充分整合、統籌利用,各地文化產業子業態各有特色,區域性的產業關聯和互補性比較低,導致統一配置的區域文化要素市場沒有形成,因而在全國范圍內有規模影響的整體文化產業優勢沒有顯現。三地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和規模的巨大落差客觀上成為推進京津冀文化藝術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深層不利因素,也是制約這一戰略有效實施的客觀障礙。如何縮小三地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差距,以文化事業發展的協調推進引領區域內文化產業整體布局趨向合理,這是推進文化協同發展的難點,也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建強.京津冀人才開發一體化與河北省人才發展策略[J]河北學刊,2006(3).
[2]郝鵬飛,宇小兵.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中文化產業人才合理配置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4).
[3]李一凡.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的推進難點及錯位發展思路[J]經濟論壇,2014(12).
作者:趙書紅 單位:河北省群眾藝術館
推薦閱讀:《東方劍》(月刊)創刊于1992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主辦,是全國創刊最早的公安文學月刊,從2001年起,由上海文藝出版社主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