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本文總結了海南自貿港背景下的民間藝術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滯后表現和先進表現,保護與開發利用面臨的問題,保護與發展策略,為經濟發展的決策提供有價值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民間藝術;傳統文化;保護;開發;市場
自由貿易港所在地是南海文明文化的發祥地,從遠古時期到今天,在這塊土地上經歷了無數的社會變革與朝代更替,作為藝術形式的古代民間藝術并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失掉,而是以它頑強的生命力延續至今。在新時期對傳統民間藝術的發掘與保護,重新喚起了對傳統民藝的關注。
一、海南古代民間文藝概況
(一)、海南的書法與美術
1.海南的書法
海南,由于歷史地理原因,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相對較晚,因此,文化教育遠遠落后于人文鼎興的中原、江南地區。對于書法藝術這座藝術殿堂,海南遲遲沒有進入留名者。直到南宋奇人白玉蟾出現,中國書法史才第一次刻下了海南人的名字。明清兩代,海南文化大興,名人迭出,書法名家名手亦多了起來,明朝的海瑞、清朝的張岳崧、潘存是其中的杰出者。除此之外,海南尚有不少名人工于書法,如明代的鐘芳、清代的王映斗、莫紹德、莫景瑞等人。總而言之,在古代,海南雖然沒有產生一流的書法大家,但也產生過不凡的名手,他們的作品,亦足以值得后人驕傲。
2、海南的繪畫藝術
海南歷史上出現過眾多文化名流,其中也包含有許多丹青高手,從歷史遺存的資料看,海南曾出現過幾位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丹青妙手。比如被中國美術史提及的就有南宋的白玉蟾。據汪北鏞《嶺南畫征略》所載,宋代的廣東畫家有白玉蟾和何裕夫二人。海南不同于中原內地,既沒有名山峻嶺而能夠鑿壁造像,也沒有古寺名剎而需要雕刻塑像與繪制壁畫,民間也沒有繪制彩陶的習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其美術事業的發展與作品的傳世。而且,海南位于熱帶地區,氣候非常的潮濕,蚊蠅蟲蟻成患,是一個難以書畫流傳保存的地方。繪畫不像書法,可以銘記于碑文石刻。這些因素使我們今日難于尋覓到歷代海南美術的遺存。
二、海南本土民間藝術的特點
民間藝術作為勞動者智慧的結晶和創造,經歷了千百年歷史的更迭,在民間世代相傳。遠古時期,人類為了生存征服自然發明了石器、鉆木取火等,火有動勢,它和天、云、雷、雨一樣,能啟示人于強烈的感受和豐富的想象。海南的文化源遠流長,對海南民間藝術產生了極其深遠地影響,就海南民間藝術本身來講,在其形成過程中,除了秉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以外,還有許多新的東西,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首先,海南民間藝術具有歷史性。其次,海南民間藝術具有中華民族的民族風格。第三,海南文藝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第四、海南民間藝術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第五、海南民間藝術具有巨大的穿透性和活躍性。
三、海南民間藝術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研究
目前海南民間工藝的保護現狀令人擔憂,部分優秀民間工藝面臨失傳的境地。如黎錦,即海南黎族織錦的處境便如此。海南黎族的織錦工藝歷史上主要靠黎族的民間家庭織繡業維持,但是受現代工業以及消費觀念等因素的沖擊,黎族家庭織繡業基本絕跡。海南黎族內部有五個支系,各個支系的黎錦在編織工藝、穿戴、圖案等方面也有所不同。目前,除了相對發達地區支系的黎錦工藝得到較好保護和開發外,一些處于邊遠偏僻山區的支系的黎錦工藝,由于資金的緊缺和其他一些原因,隨著掌握古老織錦工藝的民間藝人相繼去世,而后繼無人,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在新世紀的經濟發展中,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民間藝術應該怎么樣去帶動經濟的發展?我的看法是要從海南文藝入手,培植文化文藝產業,大打文化牌,讓文化帶動經濟發展,讓文化成為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海南自由貿易港中的一個重要的產業部門。具體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著力于海南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化,樹立文化產業意識。
在第67屆法國南錫博覽會上,出現了“黎陶”飄香、“椰雕”火暴的盛況既是例證。海南的花瑰、灰塑、剪紙、碳畫、泥玩具等工藝品深受法國各界人士的青睞。在此次南錫博覽會上,海南的民間工藝在法國引起了巨大的振動,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此事說明,文藝產業是有巨大潛力的,只要獨具慧眼,開發到位,一定能產生意想不到效果。
(二)、發展海南民間藝術要抓住海南民間藝術的主體去做文章。
海南民間藝術內容博大精深,涉及藝術范疇的各個方面,如果泛泛地去抓,勢必事倍功半。正確的思路是“抓主干,分枝葉”。主干就是海南民間藝術發展的主要線索,主干就是海南民間藝術發展史上有影響的重大事件,主干就是反映海南民間藝術水平的力作。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培植以旅游業為先導的第三產業,為此我們就要在旅游吸引力上下功夫,海南除了發揮“三亞、海口、文昌、陵水、萬寧”的作用以外,要在旅游資源的品味上做文章,要突出自己的特點,比如建立南海民間藝術博物館,推出有轟動效應的精品。
(三)、發展海南民間藝術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以特色取勝,以特色立市。
在海南的文化發展戰略中要樹立特色就是生命的思想,要打造的文化品牌,就要抓住民間藝術方面的特色。我認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在文化向經濟的傳化中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發揮海南瓊劇的作用。瓊劇在明末清初起源于海南島,因此又叫海南瓊劇,解放后改稱瓊劇。假如京劇是中國的國粹的話,瓊劇就是我們海南的瑰寶,在實行“文創產業”大發展的今天,我們要充分發揮瓊劇的文化輻射作用,通過來提高海南的文化品味、擴大海南的文化影響。
第二、發揮古典樂舞的作用。海南現存于民間的“黎苗歌舞”是海南古代樂舞的“活化石”,應加緊對古樂譜的整理,加緊對接班人的培養,不要讓這一“稀有的品種”在我們這一代絕了跡、斷了擋。
第三、要重視對具有海南特點的傳統工藝品的研究和開發。一是繼續研制開發黎陶的新品種。二是加大對黎錦的開發研制。三是椰雕的生產和開發。四是啟動海南的藝術市場,加大對民間剪紙和年畫的開發力度。
參考文獻
[1]楊學芹、安琪 著.《民間美術概論》[M].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0.9
[2] 楊恩寰 著.《民間藝術教育》[M]. 人民出版社, 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