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藝術類期刊投稿發表了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育模式與創新,很過高職院校都有藝術設計專業,但是一些院校的傳統藝術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教學要求,為了更好的提高教育質量,需要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模式進行創新,解決教師師資力量匱乏的問題,培養更多的藝術仁人才。
關鍵詞:藝術類期刊投稿,高職藝術教育
一、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育問題
(一)課程設置缺乏專業性
社會需要大批專業人才輸入,而專業人才來源于院校專業的培養。但是,在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的影響下,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依舊是傳統、古板的設計模式,課程設置缺乏創新,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社會對課程設置的要求。此外,盡管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課程越來越多,但課程的針對性卻越來越弱,降低了藝術設計教育的有效性,這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二)教育設施不夠完善
高職院校對于藝術設計教育投入力度不足,影響了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的開展。比如,許多院校教學面積不足,一般普通的小教室最多可容納50多名學生,這樣容易造成師資力量的浪費,從而降低教學質量。由于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教學場地沒有專業的授課設施和配件,有的教室甚至連投影儀也沒有配置,這無疑會壓縮學生的發展空間,嚴重影響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三)教師隊伍建設存在問題
當前,高職院校缺乏專業的藝術設計教育類專業教師。近幾年,高職院校招生數量不斷增多,高校教師的數量和質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很多學生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的知識,這就影響了學生對藝術設計專業知識的理解及技能掌握的效果。
二、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育模式的創新分析
(一)優化課程設置,突出藝術創新教育
高職院校要根據學生的興趣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等課程,從而為學生拓寬知識面。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自身喜好并結合必修課程,合理選擇選修科目,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另外,高職院校應在傳統藝術設計教育的基礎上,開設全新的藝術課程,比如藝術創新概論、藝術創新設計等,然后根據各年級學生的層次性,充分劃分藝術創新教育側重點,提高專業課程設置的專業性。與此同時,高職院校要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藝術素養。教師在進行專業及實踐課教學中,要不斷地為學生培養人文精神,堅持在整個藝術設計教育教學中貫穿藝術創新精神,從而進一步挖掘專業課程對創新素質的影響作用。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中,教師要善于借助優秀設計作品的理念和創新思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與學生展開知識、精神、情感和心靈的互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藝術觀,從而激發學生對藝術的探索。
(二)完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設施
高職院校應重視藝術設計教育工作的開展,提高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設施資金的投入,改善當前院校內部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高校要大力引進電教設備、實踐設備等,同時,高校要開設藝術設計實驗室,為學生提供軟、硬件支持,從而改善教學效果。
(三)完善藝術設計專業師資力量建設
首先,高校應積極改善藝術設計專業教師薪資待遇,在保留傳統優秀教師的基礎上吸引外界優秀教師。其次,高校要為院校內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教師提供外出接受培訓、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從而幫助教師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實踐教學水平。最后,學校要推行老教師帶新教師活動,通過新老聯合的方式,一方面,幫助老教師普及全新的藝術設計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老教師可以為新教師傳授更多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從而為高職院校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綜合型的專業教師,全面提高藝術設計教育質量。
(四)開展校企聯合培養活動,培養學生的藝術創新思維
藝術設計只有具備了創新性,才能夠得到市場的青睞。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學生的藝術設計教育中,除了要重視專業知識教育外,還要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感受藝術的源頭和創造的靈感。因此,高校可以與社會知名設計企業或公司合作,聯手組織并設計工藝項目,然后要求學生參與到項目的設計與研究中。通過實踐鍛煉的方式,學生能夠進一步提高對藝術設計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通過與社會的接觸,學生的創造力與創造思維得以激發。同時,學生在企業的實踐中,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會以及國際流行的藝術設計趨勢,并通過自身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與理解,修改和創新傳統設計方式,創造出符合社會發展理念的全新藝術作品。總而言之,高校要積極創新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育模式,這不僅有助于提高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效果,還能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改善學生對專業知識及技能的運用水平,滿足當前社會對學生的要求,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作者:陳登科 單位:廣州市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推薦閱讀:《美術向導》(雙月刊)創刊于1986年,由中國美術出版總社主辦。本刊是初中級美術教育工作者、美術愛好者和師范院校師生的普及類美術技術為主的國家級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