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中國的鋼琴家還將中國的秀麗風景也滲透到了鋼琴作品中,例如,李錦漢的鋼琴作品《蒼山雪》,展現了滇西蒼山的無限魅力。還有很多鋼琴曲以少數民族的山川風貌為題材,例如,黃虎威的鋼琴作品《空谷回音》,將藏族地區的深山空谷的幽靜神秘模擬得出神入化。
關鍵詞:鋼琴音樂,音樂制作,藝術論文范文
中國杰出的鋼琴作曲家之一廖勝京,他的代表作《二十四首鋼琴卷曲〈中國節令風情〉》,是一部獨具匠心的鋼琴套曲,他所創作的二十四首鋼琴小品將中國的二十四節令分別融入到樂曲中,不僅使樂曲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樂曲中還滲透出中國古典詩詞的文化氣質,可算是空前絕后的完美作品。
鋼琴在融合了中國民族特色后能取得今天這樣受人矚目的成績,離不開中國鋼琴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的不懈努力以及中國各族人民的參與,中國鋼琴音樂只有堅持以中國民族特色為中心,在發揚民族特色的基礎上不斷的完善和創新,才能促進中國新時代鋼琴音樂的不斷發展,使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風格更加絢麗多彩,使中國鋼琴音樂能夠立足于世界鋼琴音樂領域,并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現中國民族音樂的無限魅力。
一 簡述中國鋼琴音樂發展史
中國鋼琴音樂發展初期的代表人物是趙元任,他少年時就開始學習鋼琴,又在美國進修了作曲和聲樂,而且從小受民族音樂的熏陶,作為中國鋼琴音樂的先行者,他于1915年創作并發表了鋼琴曲《和平進行曲》,并于1918年在美國發表了具有中國民族色彩的鋼琴小品《偶成》,它的主旋律帶有典型的中國民間小調色彩,是五聲性旋律,為了使作品更加詼諧幽默,在此基礎上趙元任又添加了許多裝飾性的顫音和倚音。自1927年上海國立音樂院成立以后,中國鋼琴教育不斷發展,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氣息也越來越濃郁,創作出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由賀綠汀在1934年創作的鋼琴曲《牧童短笛》,此曲采用了傳統民間舞蹈的風格,將牧童放牧、玩耍、吹笛一系列快樂的情景展現得淋漓盡致,節奏明快動感十足,并帶有清新淡雅的鄉土氣息,最后的悠揚旋律,反映出牧童盡興而歸的情景和愉悅心情,更加耐人尋味。在新中國成立后的17年間,隨著鋼琴教學的不斷完善,涌現出大批優秀的鋼琴人才,例如,盛名遠揚的丁善德、瞿維、江文等,還創作出了不少民族化的鋼琴教材,例如,《民族鋼琴小曲五十首》等。在此期間,正式出版的中國鋼琴作品己達235首之多。改革開放后中國鋼琴音樂飛速發展不斷創新,在追求民族神韻的同時又運用了一些現代技法創作,創作出了個性化的現代鋼琴音樂作品,例如,周龍的《五魅》、趙曉生的《太極》等,為中國鋼琴音樂發展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二 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性
任何民族的藝術都是民族精神生活的產物,其發展也自然離不開本民族的文化和歷史。鋼琴作為由國外引進的西洋樂器,自然離不開西方精神文化,但鋼琴引進中國后,作曲家在繼承西方文化的同時,也將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中華民族的文化,鋼琴藝術的發展離不開中華民族的人民大眾的參與,民眾的審美意識也決定它必須融入民族風格,才能具有相應的審美價值,中華民族豐富的音樂寶庫以及深厚的文化傳統是成就它的源泉,中國鋼琴音樂作品所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神韻與氣質,它在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傳統的同時還要不斷的創新,才能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個性化并富有新意的音樂作品。
三 民歌在中國鋼琴音樂中的魅力
1945年國立音樂學院內掀起了研究和編排民歌伴奏的熱潮,并自發創立了“山歌社”,鋼琴專業的同學也都積極地參與了民歌的伴奏。雖然當時的經驗不足,不能很好的將織體、復調、和聲等音樂元素同民歌風格相結合,但通過實踐摸索也創作出了獨具特色的作品,為了更好地配合民歌運動,同學們還開設了《山歌》專刊進行討論,《五聲音階與四度和聲》就是當時經過探討研究后的雛形。1946年“山歌社”正式成立了,它是以“建立民族音樂”為目的,以編配演唱為中心的學生社團,這種民歌變奏曲是中華民族魅力的體現,它的產生為以民歌為素材的鋼琴曲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對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民歌素材改編的鋼琴曲,是瞿維創作的《花鼓》,創作于1946年,創作題材源于安徽民歌《鳳陽花鼓》,樂曲以模擬民間鑼鼓的明快節奏開場,曲調歡快愉悅,中段節奏有所轉變歡快中增添了些許綿柔,借鑒了江蘇民歌《茉莉花》的風格,中段過后曲調又變得動感十足與開場相呼應,但比開場時更加熱烈、歡騰,此曲將民間歡快熱鬧的歌舞場面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具有民歌魅力的成功鋼琴音樂作品,同時也為鋼琴音樂的創作開辟了新的天地。丁善德在1948年創作的《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是一首真正意義上的以中國民歌為主題的原創變奏曲。至此之后由民歌改編的鋼琴作品逐漸增多,例如,《蘭花花》、《中國民歌鋼琴小曲集》、《繡荷包》等。1958年中國興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民歌運動,使這個時期成為了民歌改編鋼琴作品的繁榮期,所創作品數不勝數,例如,《四川民歌鋼琴小曲三首》、《苗族民歌32首》、《八首民歌短曲》等,同時帶動了各音樂院校的師生,連鋼琴教育家也紛紛加入了民歌鋼琴音樂作品的編寫隊伍中,例如,潘一鳴創作的《探親家》、程娜編寫的《洗衣裳》等,都深受學生的喜歡。隨著時代的發展,20世紀的民歌鋼琴音樂納入到多聲思維的軌道中,通過不斷的實踐、摸索和創新,形成了中國風格的多聲思維和多聲作曲技法,推動了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
四 民族舞蹈在中國鋼琴音樂中的風采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的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而且每個民族的歌舞由于民族習俗、宗教信仰、歷史文化的不同其表現形式也各有千秋。中國的作曲家也相應地根據不同風格的民族舞蹈形式來創作鋼琴曲,使鋼琴音樂藝術的范疇更廣,更具有融合力和民族風采。在此僅以幾個民族舞蹈特色為例,來了解如何運用中國鋼琴音樂來表現民族舞蹈的風采:
1 新疆民族風的鋼琴音樂
新疆是世人皆知的歌舞之鄉,新疆少數民族舞蹈的特點具有多變的舞姿,微顫的動律以及高超的技巧。作曲家在創作具有新疆民族風的鋼琴音樂作品時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技法來表現它的特點,例如,用切分節奏來模擬手鼓節奏;在相對平緩的音型律動中運用附點和三連音,來體現新疆民族舞蹈的熱情、奔放和多變的風格等,新疆少數民族舞蹈的特點是節奏鮮明,同樣在鋼琴曲中也可以通過節奏變化來表現這一特色,例如,石夫的鋼琴曲《鷹笛之舞》,此曲在結束段相對平緩的節奏中突然運用了六連音來結束整個樂曲,不僅體現了節奏的多變性,突出表現了新疆少數民族舞蹈的風采,另外這種意猶未盡的藝術效果更加耐人尋味。
2 藏族民族風的鋼琴音樂
藏族舞蹈文化歷史悠久,其種類繁多且各有特色,比較常見的有鍋莊、弦子、踢踏等。藏族舞蹈的特點是韻律美、形體美和動作和諧。在黃虎威的鋼琴組曲《巴蜀之畫》中,有三首是關于藏族民族風格的鋼琴曲,《空谷回聲》、《弦子舞》和《阿壩夜會》,其中《弦子舞》和《阿壩夜會》是根據藏族舞蹈形式所創作的鋼琴曲。《弦子舞》的創作來源于阿壩地區的藏族舞蹈,樂曲中用了下5度的轉調,從伴奏音型、旋律的高低聲部以及樂曲音響力度的對比變化這幾個方面,將藏族青年男女一起跳舞的情景表現得惟妙惟肖;《阿壩夜會》展現的是藏族人民在節日里歡歌熱舞的場面,藏族人民幸福愉快的跳躍,是以左手低音達到震動人心的效果來表現的。
3 蒙古族風采的鋼琴音樂
蒙古族舞蹈和音樂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的舞蹈特點是剛健、柔韌、彪悍之美。在桑桐的鋼琴組曲《內蒙古民歌主題小曲七首》中,有兩首體現了蒙古民族的舞蹈風采,《孩子們的舞蹈》和《舞曲》,根據民歌改編都表現出蒙古族舞蹈之美,其中《舞曲》的中段曲調是由桑桐創作的,將少女優美典雅的獨舞形象表現得栩栩如生,緊接著樂曲表現的是歡騰熱烈的群舞場面,使整個樂曲更加生動活潑,更能體現出蒙古族的舞蹈特色。
五 民族風俗在中國鋼琴音樂中的滲透
由于中國少數民族的生活環境、文化傳統以及宗教信仰的差別,造成各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也風格迥異,各有千秋。中國鋼琴家通過運用不同的鋼琴音樂表現形式,來體現不同的民族風俗習慣。
1 酒俗
反映酒俗文化的鋼琴音樂,例如,郭小笛的《祝酒》,曲中描寫藏族人民的飲酒習俗,藏族人民平時不飲酒,飲起就要盡興酣暢,對待客人也是如此,平時待客敬茶,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里,客人需要按要求完成藏族人民的敬酒習俗,如果客人不喝將被認為是嚴重的失禮,會惹主人不高興。此曲曲調高亢嘹亮,體現出了藏族人民豪放、熱情的飲酒習俗。
2 生活習俗
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習俗的鋼琴音樂,例如,廖勝京的《火把節之夜》,曲中描寫的是彝族人古老傳統的節日火把節,曲子前段悠揚纏綿,隨著節奏變快表現了彝族人民在節日里的歡快之情,隨后曲調又變得輕柔婉轉,表現出了節日中青年男女互訴衷腸的纏綿情景,整個樂曲在歡快與輕柔間跳躍,但歡快中又不失優雅,給人的感覺輕快柔和。
3 戀愛習俗
愛情是永恒的主題,反映少數民族戀愛習俗的鋼琴音樂,例如,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里的《跟哥》,樂曲中形象地刻畫出戀愛中的二個人情意綿綿,不離不棄的情景,樂曲力度的變化表現出纏綿而又欲言又止的情緒,這使樂曲的旋律更加優雅,結尾部分的節奏感又深又輕,聲音悠遠、深沉,令人回味無窮。
在中國鋼琴音樂創作過程中,還有一些鋼琴音樂作品是由民間器樂曲改編的,更好地反映民風,這方面的鋼琴作品還在中國鋼琴作品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其中包括儲望華根據傳統經典二胡曲改編的鋼琴曲《二泉映月》,改編后的鋼琴作品對原作有所創新,使其情感變化更加豐富,在變奏階段音樂高亢有力,將內心的激情和斗爭反抗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王建中根據嗩吶曲改編的鋼琴曲《百鳥朝鳳》,這首象征吉祥如意的民間合奏曲,富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原曲以嗩吶聲來模擬百鳥的叫聲,在改編時鋼琴家利用下行長顫音來模仿鷓鴣的叫聲,用顫音模仿蟬的鳴叫,還運用了單吐、滑音等演奏方式來表現嗩吶的各種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