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生態式教育觀音樂教育發展趨勢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藝術教育時間:瀏覽:

  摘 要:生態式教育的主要特點是學科之間的綜合,使得各科之間形成一種生態關系。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倡導課程的整合、融合與綜合。

  關鍵詞:生態式教育, 藝術教育,音樂教育

  生態式教育是按照生態學的觀點思考教育的問題。生態學(Ecology)一詞最早由博物學家索羅(H.D.Thoreau)于1858年提出,旨在研究有機體或有機體群與其周圍環境的關系。現在的生態學一般是指“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關系的形式或總體的科學”。①在我國古代先秦時期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就具有生態系統觀、整體觀的內涵。在我國,滕守堯先生首先提出生態式教育的理念,他借用生態學術語,提出生態式教育的理念,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關系。生態式教育還強調運用一種生態的原理和方法來觀照、思考、理解復雜的教育問題,并以生態的方式來開展教育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式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育實施策略,它是一種系統觀、整體觀、聯系觀、和諧觀、均衡觀下的教育,是一種充分體現和不斷運用生態智慧的教育。生態式教育對當今的藝術教育,包括音樂教育都帶來了重要的啟迪和意義。

  一、當代藝術教育的生態學走向

  當今的社會,培養綜合性的人才是教育思考的重要問題,為培養這種人才,全球教育日益重視藝術教育,出現了“沒有藝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識。于是,基礎教育階段藝術教育出現了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等不同藝術門類開始以生態的方式交叉和融合的現象。這一綜合態勢帶來了藝術教育觀的變化,即從注重藝術技術的學習轉向人的整體生命存在;從注重知識技能轉向了藝術的人文理解;從單一學科轉向綜合學科;從單純的學校藝術教育轉向學校、家庭、社會等等。這些變化都彰顯了藝術教育的生態學轉向,即藝術教育是一個生態系統,它由眾多的要素組成,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等,以此形成一個生態網絡。

  從當今多元智能理論角度來說,藝術教育能夠開發人的多種智能,包括人的語言智能、空間智能、數學—邏輯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感智能、交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環境適應智能在內的多元智能。這些智能不是孤立地存在著,它們在相互交叉、融合、對話的過程中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多元智能的發展具有生態學的意義。因此,作為多元智能中一部分的藝術教育是一種生態式的教育。生態式藝術教育適應了信息時代的可持續發展人才的培養目標。因為“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中,只有多領域、多方面的知識在人的頭腦中相互聯系和對話,才有可能培養出具有現代智慧的‘全面發展的人’、‘文化人’、‘貫通而求洞識的人’、‘通達而識整體的人’和經常獲得‘芝麻開門式發現’的人”。②

  二、音樂的生態教育功能

  音樂教育作為一種審美教育,從本質上來說具有生態思維。

  首先,音樂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具有生態教育的功能。從表面上來看,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是一種脫離或遠離社會生活的純粹個人的活動,但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與理解無法脫離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某種思想觀念、社會意識、風俗傳統、價值觀、信仰等。優秀的音樂作品總是蘊含著特定時代的審美思想,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與文化思潮,熔鑄著人類的靈魂深度,事實上,音樂審美更是一種精神與信仰。如印度音樂的“梵我合一”以及中國音樂的“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音樂審美是一種具有生態思維的活動。生態思維作為一種觀念、一種信仰是完全可以貫穿、滲透于一切音樂行為中的。迄今為止的音樂所表現的社會、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等都明確表明了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音樂行為本身就蘊含著生態教育的內涵,為生態教育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作為審美的音樂教育能夠調動人類的非理性的感知、想象、情感、直覺乃至無意識,從而保持了人類感性的自發性以及生命的原創力。它是一種復雜的心靈活動,是一種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提升。這種音樂審美教育把生態教育的和諧、整體、系統的思維滲透于其中,成為人的自我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

  其次,生態式教育的目標與音樂教育有契合之處。生態式教育最為重要的目標之一是救贖和重塑人類的精神世界,改變人類與人類文明時代不相適應的價值觀,建立一種適應當今生態文明的人與自然、社會等諸多關系的新的倫理觀念。這些改觀是無法靠組織機構的變革或者行政手段的強制干涉就可成功的。對于現代社會的生態危機,“唯一有效的治愈方法最終還是精神上的”。③這主要是因為人類物質欲望的無限膨脹帶來了精神的“無家可歸”。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類可以以一個“內源”調節機制,通過動態的漸進式的補償來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解,而這個“內源”就是“心源”,即人類的精神因素。在人類的精神世界的調節方面,如果以行政命令或者政策法規往往會效果甚微,純粹的道德倫理說教也會帶來教育雙方的心理隔閡,而通過音樂審美、音樂欣賞、音樂理解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三、生態式教育觀下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

  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從生態教育視角探討音樂教育,筆者以為主要包含以下3個基本理念:

  (一)強調母語的音樂教育

  音樂源于生活,音樂與自然、社會、文化傳統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音樂中的美存在于生活之中,將音樂與生活進行聯系會使得音樂教育充滿活力,同時還可以擺脫僵化的技能學習的藩籬。生活是自然、社會、人的統一體,它本身就是一種生態。作為自然生態環境下的母語教育,由于其關注的是教育與生活的聯系,因此,這種以母語作為教育基礎則是生態教育觀下音樂教育理想的教育模式。

  母語的音樂教育在我國上個世紀的音樂教育中曾經進行過熱烈的討論。如1995年10月召開的“第六屆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中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進行了討論,眾多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從不同角度對此問題進行了研討。所謂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就是“以中華各民族、各地區不同音樂風格內容組成的,并有著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心理、行為、藝術、思維方式、審美理想及價值等深厚的文化哲學基礎。”④它包含著中國音樂本體觀、中國音樂風格史觀、中國音樂文化哲學觀等內容。中國的音樂建立在地區性方言風格基礎上,而這個特征恰恰體現了民族音樂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母語的音樂教育需要學習地方音樂的語言、思維、文化哲學等,如果以西方音樂作為基礎來闡述、分析積淀著民族文化的音樂,那么,往往會帶來“文化誤讀”,同時也破壞了民族音樂文化生存與發展的生態語境。因此,母語的音樂教育是一種生態式的音樂教育。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傳承中,人們剛開始學習歌唱就在他們的社區生活中進行。他們常常是通過在一個年齡相仿的歌隊中各聲部之間的協調來體驗歌聲中所蘊含的集體力量的諧和。他們的歌唱展現了一種族群的凝聚力量,他們的音樂活動發生在群體生活的文化空間與歌者行為連帶的文化環境中。可見,這種音樂教育活動體現了一種和諧的生態的世界。

  (二)注重對話式的音樂教育

  對話是生態式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生態式藝術教育是一種既符合人類深層無意識二元對話的生態模式,又符合整個自然的二元對話模式的教育。也就是說,通過對立二元之間的聯系和對話(而不是對立),促成人的可持續性發展,是這種教育的主旋律”。⑤對話式教學不僅關注教師與師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自然、社會等諸多關系之間的聯系和對話,它還強調人文學科、科學學科等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與相互生成。

  對話式教學完全不同于傳統的“獨白式”教學,因為對話是平等的、互為主體的雙向交往,而“獨白式”教學則是教師權威性的“一言堂”。對話式教學主要有3種課堂教學實踐形式,即言語型對話、理解型對話和反思型對話。言語型對話顧名思義就是以言語為主要形式的對話形式,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理解型對話主要是教師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即師生與文本的對話;反思型對話主要指教學過程中人們對所學知識的自我反思的對話。眾所周知,音樂是人為組織的音響,它包含著社會、文化、自然、風俗、傳統、信仰等多方面的內容。教師和學生由于個體的生活環境、風俗文化、生活閱歷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因此,音樂的審美及理解必將呈現多樣性。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人與音樂文本之間只有通過對話才能拓展不同主體的視界,在不同主體的對話中最終達到伽達默爾所言的“視界融合”。這種對話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首先,師生之間的對話。在生態式教育觀看來,師生之間是平等的關系,而不是一方壓倒另一方,因此,在音樂教育中,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在對音樂作品的審美及理解中,教師和學生都有著不同的“視界”,為了擺脫個體音樂審美和理解的有限性、局限性,師生需要針對特定的主題進行對話,在這種相互平等的、和諧的對話中,學生在教師音樂理解的基礎上拓展了個體的音樂審美和理解,從而豐富個體的音樂視界。師生之間的對話蘊含著傾聽和言語,它需要對話,雙方彼此敞開自己的心扉達到精神的交流和愉悅的分享。在師生之間的對話中,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人文知識,還要注重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這種對話體現了一種伙伴式的人際關系,它能夠構建出和諧自然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使得學生在平等、寬松的音樂課堂教學環境中獲得音樂的審美及理解,豐富個體的情感等精神世界,熱愛生活、體味人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雅安市| 南乐县| 临沧市| 浦城县| 武城县| 南平市| 沐川县| 古交市| 稻城县| 繁昌县| 邵阳县| 华容县| 昌图县| 晋宁县| 内江市| 汾西县| 宜都市| 房产| 阳山县| 察雅县| 阿合奇县| 兴安县| 南川市| 仁寿县| 株洲县| 自贡市| 吴桥县| 巴彦淖尔市| 资中县| 定州市| 平泉县| 金溪县| 泰来县| 德昌县| 嘉善县| 南川市| 龙陵县| 肇庆市| 台山市| 偃师市| 江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