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內容摘要]傳播是指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信息是傳播的內容。傳播的根本目的是傳遞信息,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通過有意義的符號進行信息傳遞、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饋活動的總稱。本文對傳播分化的基本內涵、傳播分化的形態及現實影響等問題進行初步的理論梳理和探討。文章發表在《青年文學家》上,是文學期刊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當代社會;傳播分化
傳播譯自英語Communication, 源自拉丁語Communis(community)。該詞的中文意思可以有十幾種解釋,如:交往、交流、交通、通訊、傳播等。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
隨著我國當代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化、文化分化不斷加劇。在此基礎上,傳播分化的問題也凸現出來。就我國傳播學研究領域而言,傳播分化是一個新問題。研究者雖然不同程度地認識到了大眾傳播分化的現實,但對傳播分化的內涵,以及由傳播分化所引起的傳播沖突、傳播失衡等問題,顯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尚需深入的理論分析和探討。
傳播活動成為當代信息社會人們的主要活動,我國當代社會也正經歷著一場巨大的裂變。這首先表現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資源重新配置,社會變革加劇,導致了社會階層的急劇分化,新的社會階層正在迅速崛起和形成。正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共同促進了社會分化,在社會分層中,職業是社會階層分化的核心因素。[1] 隨著新的社會階層的形成,社會的文化分化也日益加劇,各個階層在自己所擁有的社會和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消費方式。在社會文化分化的基礎上,傳播分化的問題也凸現出來。但是,究竟什么是傳播分化,它的內涵和基本型態是什么,傳播分化有什么具體表現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目前的研究并沒有予以足夠的關注。
一、傳播分化的基本內涵
什么是傳播分化?我們認為,所謂傳播分化,是指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有效應用,以及傳播主體對傳播資源占有的不同,從而導致的社會不同的傳播主體之間的異質化,并由此產生的不斷擴大的社會分化現象。傳播分化具體表現為傳播差距、傳播區隔、傳播分異等現象,以及這種傳播差距、區隔、分異進一步分化和加劇的趨勢。實際上,在傳播分化概念中,具體包括三層涵義:其一,傳播分化首先表現為作為社會存在狀態的傳播差距、區隔、分異等傳播現象。也就是說,在傳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如地區、群體、文化、職業等社會階層不同的傳播差距;產生了諸如在媒介價值、媒介生態、媒介資源等領域,將傳播整體系統分割為不同的次級系統的傳播區隔,以及傳播功能的異質性特征不斷強化的傳播分異現象。其二,傳播分化還體現為這種傳播差距、區隔、分異等現象具有明確的加大及進一步促生新的分化的趨勢。其三,傳播分化引起了某些特定的社會分化,它是當代社會傳播發展在社會層面的表現,并由此而引起的不同的傳播主體之間的如貧富分化、階層分化、文化分化等一系列的社會分化。
二、傳播分化的具體形態
就我國當代社會發展看,傳播本身的快速發展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是并生的。我國傳媒業在發展轉型的過程中,大眾傳播出現的問題也十分明顯,如傳播差距、傳播資源的非均衡發展、媒介報道的社會歧視,等等。這些傳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其實都和傳播分化問題有直接的關系。
(一)內在分化。所謂內在分化,主要是指傳播的價值取向、文化、意識形態等內在因素產生的分化現象。它是隱性的分化,表現為潛在的變化,但對傳播分化起著決定性和主導的作用。
1、價值形態分化。
傳播活動作為一種社會化的活動,價值取向是其基本的出發點,任何傳播活動都有其目的和價值判斷的立場,都包含著特定的價值觀,并因此對社會文化產生影響。早期的傳播學者更多地傾向于傳播對社會價值建構的正面作用,更強調傳播的價值整合意義。如美國傳播學者帕克就認為,作為整體的傳播,使社會團體走向聯合、一致和完整。它修正、規范了競爭,產生出道德秩序。顯然,他認為正是傳播從正面建構社會價值,使不同的價值走向一致。
2、文化形態分化。
傳播分化還表現在文化形態意義上的分化。就文化層面而言,我國當代傳播分化主要表現為: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全球文化和本土文化、主導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形態的分化。
關于文化形態層面的傳播分化,其主要決定因素是工業化和現代性的發生和發展。伴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人類的文化活動的基本特點是文化工業化,在這個過程中,大眾傳播媒介推波助瀾地影響著大眾文化的形成和擴散,并且無處不在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這首先表現為消費主義文化的興起。“在當前中國的審美文化當中,雖然存在著主導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三元格局,但人們不難發現,大眾文化作為一個新的文化形態,近二十年來發展極為迅猛,它不但在其生產和流通的規模上超過了任何其他文化,而且還在以各種‘文化暴力’方式掠奪其他文化資源。這就造成了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化甚至主導文化的‘殖民化’,在這里主要是指大眾文化以各種方式利用來自其他文化資源,并把這些資源最終改造成為適合于大眾文化邏輯的共享性的文化。”
(二)外在分化。所謂外在分化,是指大眾傳播在社會結構、社會階層、社會區域等外在因素產生分化,它是在內在分化的基礎上產生的顯性分化,表現為具體的社會現實。
1、社會結構分化。
傳播分化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傳播區隔。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社會系統產生分化出它的子系統,這些子系統的功能產生分異,也就是傳播表現出的重新結構化的過程。社會發展是一個不斷結構化的過程,這首先體現在功能的分化方面,而這一切的基礎則是社會經濟的分化。“社會分化的程度可以作為衡量社會系統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社會分化發生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但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分化是社會經濟領域內的分化。”[11] 顯然,就我國當代社會的發展看,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推進,社會經濟結構呈現分化的態勢。經濟結構的分化,導致社會利益的多元化,促使多元利益集團的形成。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這些利益集團產生不同的政治要求,從而形成了政治結構的分化。在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分化的基礎上,大眾傳播媒介作為社會大眾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表達平臺,傳播結構分化便不可避免。
2、社會階層分化。
社會階層分化層面的傳播分化,是研究者關注較多的問題,也是傳播分化研究的焦點問題。傳播分化在社會階層的分化主要有:(1)收入差異。這主要表現為擁有社會傳播資源的強勢集團和稀缺這些資源的弱勢群體的分化和對立,具體則表現為大眾媒介的喉舌、工具的功能和公權功能之間的分化。例如,就當前的大眾傳媒發展看,研究者對農村農民受眾地位弱化的關注 [12]、對農民工在大眾媒介中劣勢地位的透視 [13]、對中國弱勢電視群體的分析 [14],以及分別對強勢集團、中間階層、弱勢群體等三個社會構成的媒介狀況構成的研究等 [15]。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我國當代社會因收入差異而導致的傳播分化的具體現實。(2)職業差異。因社會分工的不同,社會職業的差異,社會不同的職業群體的形成,也形成了大眾傳播的分化。顯然,大眾傳播媒介更多地被具有使用權力和購買能力的社會群體所掌握,從而造成了一些職業群體媒介“消音”和邊緣化。(3)性別差異。傳媒對社會性別觀念的分化主要在于,首先,傳媒對社會性別的刻板的模式化。其次,傳媒傳播的男權中心價值觀內化對女性的分化。[16] (4)年齡差異。傳播在年齡分化層面的變現,主要在于對兒童的成人化,大眾傳播媒體尤其是一些娛樂節目,主要著眼于成人的生活世界,從而使兒童較早地進入成人生活。
三、結語
傳播分化不僅是理論問題,更是現實問題,它是我國當前大眾傳媒發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現的新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確認識到,傳播分化是傳播發展中的必然結果。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應對這些分化現象,從而使我國大眾傳播媒介得以均衡發展。
就大眾傳媒的現實發展看,傳播分化的直接結果是分化所導致的傳播沖突,如對這些傳播沖突不加以有效的社會控制,將會進一步導致傳播的不和諧和非均衡性發展。傳播沖突是傳播分化中的必然結果,傳播分化的差距、區隔和分異,首先導致大眾傳播的社會結構、階層、地區等的傳播發展差距,這些傳播分化的具體差距,本身就存在著內在的沖突。
強調傳播是信息的共享;強調傳播是有意圖地施加影響;強調傳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動過程;強調傳播是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強調傳播是社會關系的體現。但無論是從哪個角度對傳播下定義,其基本意思是“與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識”。
文學期刊征稿發表須知:《青年文學家》雜志是一本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大型綜合類學術期刊。本刊以展現大學生風采,教師教學交流為主題,集學術性、實用性、權威性、前瞻性與專業性于一體,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為國家機關、學術研究機構、企事業單位、高校的教師等發表研究成果、理論探索及學術研究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
注釋:
[1] 李培林、李強、孫立平等著:《中國社會分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 周憲:《審美現代性批判》,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13頁。
[3] 蔡琪:《多維視野中的受眾研究》,中華傳媒網,2004.3.12
[4] 陳衛星:《傳播的觀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