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微博誕生時間雖不長,但其發展前景及產生影響值得探討。目前微博的發展,仍存在著贏利模式不清晰、監管難度大、難以保持良久互動性等問題,但其未來的發展潛力仍被看好,即時搜索功能、電子商務功能、手機微博類產品仍可能給微博帶來良好的市場前景。而在“微動力”的推動下,新媒體時代的政界、商界以及傳統媒體也借勢微博產生了更多的新變化。
關鍵詞:微博;即時性;碎片化;前景
2010年是網絡的微博年,《新周刊》甚至提出了“微革命”的概念。小小的微博以微動力改變著你我和這個世界,從即時搜索到電子商務,從網絡問政到品牌營銷,微博在各領域無意間“扇動翅膀”的同時,它的未來該向何處去也引起人們的深思。
一、微博發展中存在的障礙
(一)贏利模式不清晰
從微博誕生以來,贏利問題一直被認為是微博生存發展的最大挑戰。即使是微博客的鼻祖——Twitter,目前也沒有清晰的贏利模式。而目前中國互聯網上,幾乎所有的微博網站都是免費起家。作為國內微博產品領跑者的新浪微博,其相關負責人認為,“現階段新浪微博的主要任務還是滿足網友的需求,吸引人群,留住用戶。至于新浪微博的贏利模式,現在還在探索當中”。[1]應該說,這種想法代表了國內微博產品在未來商業模式發展趨勢上的一種潛在心態。
從目前國內微博的發展態勢來看,仍然是處于跑馬圈地時代,先爭取用戶,再圖贏利模式。考慮到相對有限的廣告資源已經被各種媒體分羹,加之用戶接收終端的特性限制和用戶對廣告的認可度不高,多數微博網站沒有依賴直接的廣告形式贏利,預計一段時期以內也不會以廣告贏利。至于除了廣告之外,還可以利用哪些手段來贏利,現在也并沒有能夠找到一個明晰有效的商業運作模式。
(二)監管難度大
微博即時、便捷、開放的傳播特點和裂變式的傳播方式,使信息可以在極短時間內最大范圍的進行傳播;同時因為微博的自媒體特性,使多元化意見得以表達,話語權向“多數人”回歸,并開始影響輿論走勢。這決定了我們無法像使用傳統媒體那樣對微博上的訊息控制自如,而作為新興媒體,微博應該處于輿論安全體系引導、監管之下。但是,微博上把關人的缺失,使微博信息的真實性無法得到充分保證,這也使得微博上出現了一些虛假信息。而在微博中出現的誹謗、炫富的言論以及敏感的社會問題一旦形成輿論,也會對社會穩定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對微博這樣的新媒體如何進行監管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項新課題。另一方面,微博要想在中國市場上平安健康地生存,除了商業的運作模式和產品自身的品質之外,很大程度上還與中國的互聯網監管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
(三)難以保持良久互動性
微博更重視強調人際關系的交往。在微博中,每個人都會和不認識的、有相同話題的、神交已久的朋友聊天。與社交網站的熟人網絡不同,在微博上素未謀面的“朋友”比例更大,微博上的朋友往往通過共同的興趣和關注點形成一個圈子,通過幫助普通人維護他的“粉絲”關系,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但是,碎片化閱讀時代的網民,最大特點就是瞬聚瞬散。尤其是一些官方微博,操作僅限于信息發布階段,持續關注的粉絲少、互動少,也不會借助活動、事件、話題等方式刺激用戶和粉絲的情感神經,使得用戶難以與關系鏈上的好友通過轉發、點評、私信等方式進行互動。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所說,如何使微博用戶之間的互動能深入持久,如何使人際交往與微博上的公共信息傳播形成良性互動,也是擺在微博發展道路上的重要問題。
二、微博的發展前景分析
(一)即時搜索功能
微博最大的特點就是其隨時隨地、便捷、高效的即時傳播,它“零時間”提供了一個滿足個人碎片化傾訴與溝通的新空間,革新了網絡媒體中博客、論壇、即時通訊工具的傳播形態與傳播速度。同時,也可能衍生出微博最被看好的一項新的盈利模式——即時搜索功能。
著名IT分析師劉興亮曾撰文指出,最看好微博的即時搜索功能,這種功能滿足了人們對“即時、當下”的了解訴求,顛覆了傳統的搜索模式,同時也可能產生新的盈利模式。
微博客的鼻祖Twitter在拒絕了美國社交網站的龍頭老大Facebook 5億美元的收購之后,自己于2009年3月又裝上了搜索引擎,開始染指搜索業務,并帶來了一場“從靜態到動態”的搜索革命,鋒芒直指谷歌。而與此同時,谷歌和微軟為了能讓各自的搜索引擎收錄Twitter用戶的微型博客消息(即tweet),共向Twitter支付了2500萬美元,這也足以讓該公司在2009年實現小幅盈利。
(二)電子商務功能
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在“2010年上半年微博與社區調查”中發現,電子商務是微博用戶最希望增加的新功能之一。其中,企業在微博上開展直銷、商家在微博上發起團購,可能會成為微博上電子商務的重要體現。
首先,微博集成性的特點,可以借助轉發和共同“關注”,對信息進行主動性篩選與過濾,通過裂變式的傳播方式和微博網絡上的口碑效應,更好地幫助消費者獲取企業信息,進行消費決策。據了解,目前已有數百家企業品牌進駐新浪微博,通過與消費者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組織宣傳活動,發布促銷信息、試水直銷等舉措,讓微博的電子商務雛形已初露端倪。同時,微博作為即時信息的交流平臺,集成了很多志趣相同的用戶群體,這樣的平臺環境也很有利于商家在微博上進行團購類服務。一方面,微博信息傳遞的即時性以及集成性的特點,有利于有共同訴求的群體在短時間內迅速聚集在一起;另一方面,微博信息的裂變式傳播也使得微博在執行團購效率方面,是普通團購網站所無法比擬的。
(三)手機微博產品
據DCCI研究顯示,微博用戶通過手機登錄訪問的比例為39.0%,超過三成。預計到2013年,手機網民數量將超越PC網民數量,占中國人口比例將達52.9%。[2]這為微博在手機平臺上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和巨大市場。而微博即時、自媒體的特性與手機的移動、及時等特點結合起來,將能帶給用戶更好的使用體驗。跨平臺的數據交流互動是未來信息傳播的必然趨勢,互聯網和手機的結合是雙方共贏的必然選擇。而微博的短小精悍也使得網絡和手機的結合找到了最佳契合點,手機平臺不僅能充分顯示微博這種表達方式的功能與價值,也會大大提升微博的傳播價值和影響力。在新媒體時代,隨著用戶群體社交升級的需要,手機微博類產品會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而隨著互聯網與移動終端結合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手機微博類產品也會更好地滿足用戶群體日益增強的信息需求和良久性的互動交往。
三、微博對各領域的影響分析
(一)“網絡問政”的最新溝通渠道
2010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紛紛開通微博聽取民聲,掀起了關于“微博問政”的熱議。微博“短、頻、快”的傳播優勢為網絡問政提供了更為直接、迅捷的溝通渠道,政府可以坦誠平等地與網民進行交流,借助微博進行權威信息發布,并借此塑造政府的責任意識和公信力形象。
截止到2011年1月13日,已有131個政府部門在新浪注冊政府微博,其中省級部門中只有云南1個,交通部門達56個,其余官方微博則為我國各地的市區縣政府機構。此外,公安微博多達517個,其內容主要是警情通報,也有一些重大案件的直播。而像云南省政府的“微博云南”、北京市公安局的“平安北京”等政府微博因為在突發事件或群體性事件中反應及時、處理政務公開迅速也引起了普遍關注。
隨著新技術、新傳播形式的不斷發展和社會民主化進程的加快,政府微博會越來越多,會有更多的政府部門借助微博這個平臺,推進政務公開,加強與民眾間的交流與溝通,推動政府的健康運行。
(二)企業品牌的口碑營銷平臺
微博驚人的發展速度,讓四大門戶網站為其展開激烈市場競爭的同時,大量傳統企業也無法忽視其光芒,將其作為互聯網營銷的新陣地和主陣地。據統計,目前已有涉及17個行業的數百家企業和品牌進駐新浪微博,其中包括諾基亞、百事可樂、伊利等知名企業已開始利用微博展開品牌營銷。
據DCCI調查顯示,55.6%的用戶關注朋友的微博,占據用戶關注內容分布之首,行業專家和社會名人的用戶關注度分別是46%和45.7%。這決定了口碑營銷將成為微博營銷的主要方式。通過轉發和評論,有吸引力的話題被篩選出來,利用意見領袖的參與和助推,激發網民之間的關系鏈傳播,從而實現企業品牌的廣泛關注。
世博期間,中糧集團在新浪官方微博賬號“美好生活@中糧”上,通過每周拋出一個“美好”話題,引導用戶分享他們記憶中的美好生活,并對用戶分享內容的即時回復,贈送有中糧子品牌信息的糧票,使得中糧旗下的各個子品牌進行了統一的新鮮亮相。在為期三個月的活動期間,用戶主動發送相關微博超過1000萬條,直接參與活動用戶506萬,活動的官方微博粉絲數超過24萬,是活動期間粉絲數最多、上升速度最快的企業微博。而中糧集團也通過此次微博營銷,極好地完成了對自身品牌內容的傳播和品牌形象的建設。
(三)傳統媒體的微博之路
微博因其傳播的迅捷、即時,將新聞的時效性提高到了“秒殺時間”,并以草根性質的“個人直播媒體”形式,極大的滿足了現代都市人奔波忙碌的生活狀態和碎片化的信息獲取方式,消解了傳統媒體中的“把關人”和“過濾者”的角色,模糊了受眾和新聞制作者之間的界線,解構了精英話語權,最大程度保障了公民表達權的實現,推動多元化意見市場的構建。對于傳統媒體,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
但另一方面,微博也日益成為傳統媒體最為重視的平臺之一,傳統媒體與微博呈現出融合態勢。很多媒體已將微博作為重要的信息來源平臺,關注明星微博,接受微博報料,通過微博獲取線索來源。同時,很多媒體已在微博上安家,通過微博來發布信息,并借助微博,設置新聞話題,提高媒體關注度,擴大媒體知名度和影響力。
與此同時,微博時代下的傳統媒體,要保證自己的競爭優勢,一是要進行深度報道和整合,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滿足看微博不過癮的讀者的“深閱讀”需求。二是學習借鑒微博式的編寫手法,通過簡潔精練的編寫模式,找準新聞點,縮短稿件篇幅,增加版面的信息容量,滿足讀者“概述式”的閱讀需求。三是嚴守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秉承傳統媒體的職業道德規范,嚴格控制假新聞的流通和泛濫,以更高的媒體公信力和影響力贏得受眾的關注和認可。
參考文獻:
[1] 李淼,趙婷.“圍脖”漫卷互聯網[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3-18.
[2] 彭勝君.2010年上半年中國微博用戶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向[J].互聯網天地,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