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民意調查以“面”的形式或梳理現狀,或摸清態度,或預測結果,這種對大眾意見的收集途徑,不同于既往多以個體視角表達的傳統報道,所以近年來頗受傳統媒體關注,跟進者甚眾,如中國青年報的《青年調查》、新民晚報的《新民意》、長江日報的《民調新聞》,重慶晨報為做好民意調查,還招募了1000名社區觀察員。
但這些調查新聞,自面世起就遭到了業界特別是學院派人士的質疑。媒體做面訪調查,一些專家會說問卷設計不專業,抽樣手段不科學;網絡調查,也會被指并非真正的“網絡民意”,是“精英民意”或“憤青民意”,理由是中國人現在的上網率還不高,網民只占全國人口的35%,加之網絡的隱匿性可能帶來的重復、惡意、利益投票,可信度不高。有些專業調查公司的名人,甚至說“很多媒體的調查是偽調查,尤其是大量利用網絡主動來訪做的隨意性民調”(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袁岳語,見《青年記者》2010年1月上第26頁)。
在這種不屑和不滿中,一些報刊的自信心大受打擊,縮小或放棄了調查版面。一些網站也縮小了民意表達的分量,做得較多的是熱點新聞的文后網調,多為點綴。
不可否認,因為分層隨機問卷面訪調查成本高、周期長等原因,媒體多選擇了快捷、低成本的網絡調查。但網調真如一些專家所言,那么不準確、不可信嗎?
經過近三年的實踐,我們認為,如果設計的問卷無邏輯不清、有違常理等技術性問題,選題調查對象的年齡層次不要求全覆蓋,按以下三大原則行事,網絡調查可以保證客觀公正,有代表性地真實反映社情民意。
原則一:800份樣本可保趨勢一致
為保證民意調查的準確性,同時又不致花費過大,美國的民調機構一般把調查對象限定在500~1000人,強調“隨機抽樣”是民調的基礎。業內巨頭蓋洛普的調查人數一般不超過1000,主張入戶調查(面訪或電話)——其認為只有向不同居住區的人提問,才能確保被提問的人代表了所有的人。
的確,按地域、分層次的入戶問卷調查精準度高。但是,通過近三年的實踐,我們認為,只要不是沖獎答卷、粉絲拉票等利益干擾,樣本數量過800份,就可保證調查結果的可靠性。因為無數次調查告訴我們,800份、2000份,5000份、10000份問卷的調查結果,趨勢一致,各選項占比相差不大,誤差低于業界公認的正負3%~4.5%。
下面是2010年11月長江日報民調工作室聯手騰訊·大楚網做的“多少職業女性想做全職太太”調查,隨意選取兩個選項看不同樣本數時的數據變化:
你想當全職太太嗎?
對棄職回家的女人,你更喜歡哪個稱呼?
再如新浪網2011年11月9日在《發改委調查電信聯通涉嫌壟斷》消息后附上的調查:
你是否認為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存在寬帶接入領域壟斷問題?
如果調查確認上述企業壟斷并加以處罰,將對市場產生怎樣影響?
同日,騰訊網的《聯通電信涉嫌壟斷》民調,雖網站不同,但民意民聲相近——
你認為電信聯通壟斷嗎?
遭調查將有什么影響?
有必要指出的是,這一反壟斷調查,事涉頗有力量的利益集團,數據變化截取時間為當日12:13~18:00。不知是事發突然,無暇顧及,還是其他原因,半個工作日里,沒感覺以上調查受到利益干擾,各選項不同人數時的數據百分比均非常接近,趨勢一致。
若設計的問卷沒有明顯技術問題,網絡調查只要有800~1000人的樣本數,就可以大膽做報道——這是兩年多來我們自己80多次網絡調查,并比對新浪網、騰訊網、鳳凰網逾百份調查不同時段的數據變化,得出的初步結論。
不過,有了這樣的數據支持,我們寫稿時還應注意加上“×成網民認為”的字樣,因網民的年齡段70%集中在18~45歲之間,不能代表社會全體成員,這樣標注,才是對“精準輿論”負責任的態度。那些反映社會全體成員意愿的民調,還是得堅持人工分層隨機問卷調查。
原則二:堅決摒棄有獎投票的做法
有些調查,數據要得急,為吸引網民投票,不時會以獎品誘之。但是我們發現,一些網民為了獲得大獎,往往會揣摩可能的“公意”投票,這實際上干擾了網調的客觀、準確。
因此,網絡調查的選題,一定要有關注度,讓大家有參與的興趣。那種以重獎吸引投票的做法,會影響網民真實意愿的表達,要堅決摒棄。
有必要強調的是,那位專業調查集團公司董事長詬病的“網絡主動來訪做的隨意性民調”,我們恰恰更為放心,因為其較少受利益干擾。
為做好民調新聞版,我們接觸了一些專業調查公司,也見識過一些大公司5元、10元一份的入戶和街頭面訪,受訪者或拉不下面子,或因幾元報酬、小獎品而匆匆打勾,著實令人心里沒底。因為那些問卷幾頁或十多頁厚,一般受訪者很難有耐心細讀,并認真作答。
另外,面訪調查在操作上更具封閉性,操作是否規范、有無數據做假,難以監控。網絡調查的公開性則有利于大眾監控,如有人刷票,眾人可以感知。通過IP跟蹤,則可以鎖定刷票者。
原則三:IP限投可提升網調的精準度
一般而言,若網民不是沖獎投票,表達的多為真實意愿。但對一些有興趣,又有閑暇的網民,其可能重復投票,表達己意。
還要防止的是惡意刷票。在互聯網普及的21世紀,先是一些選秀選手為了增加自己的票數以成功晉級,選擇了刷票,從2005年開始中國出現了專業的刷票代理,專門提供刷票工具,目前已成為一個灰色行業。
我們較長時間觀察新浪網、騰訊網、鳳凰網等的網絡調查,就發現一些涉及選秀排名或球星位次的網絡調查,數據波動較大。而無明顯利益方的網絡調查,干擾則小得多,各選項數據的占比變化到了800~1000份,亦會保持趨勢一致。
新浪網2011年11月2日進行的《您如何看打工女中1166萬素顏出鏡?》的調查,5207人參與投票時,“敬佩!中這么大的獎,素顏出鏡需要相當大勇氣”2085票(40.0%),“淡定!有超強的心理素質”1862票(35.8%),“太不冷靜了,以后安靜的生活可能會受影響”1260票(24.2%)。在1055人、3318人時,各選項百分比波動均在2.5%以內,可說民眾態度趨同。
同一天,新浪網的《您認為誰是最佳球員、最佳教練及新人?》調查,雖然參與者逾6萬人,但我們發現,在2.6萬人、5.4萬人投票時,就有波動4.2%的選項,接近民調誤差率正負3%~4.5%的上限。因之,選秀排名或球星位次類的網調,一定要嚴格IP限制。
長江日報民調工作室2011年9月通過第一調查網做了“間隔年”工作方式調查,該網就設有IP限制,每個IP地址限投1票。
“間隔年”在發達國家非常流行,是指用一段較長的時間(通常是一年)去旅行或是從事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志愿者工作。最常見的間隔年在大學畢業與工作之間,以便學生通過社會實踐,進一步了解自己,發掘自己。還有一種“Careerbreak”的說法,指的是已經有工作的人,辭職或休長假進行間隔旅行,以調整身心或者利用這段時間學習充電。總之,間隔年就是以一種“間隔”當前社會生活的方式,達到更好地融入當前社會的目的。
你如何看“間隔年”的工作方式?(單選題)
你認為“間隔年”最突出的好處是什么?(單選題)
為了遏制網蟲和刷票對網絡調查的侵擾,無論其是有意為之還是惡作劇,為保證網調數據的客觀、準確,IP限制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其能大大提升網絡調查的精準度。
如果說一般性的網絡調查,票數800就可基本保證各選項的占比趨勢,IP限制后這一“保底數”可以降至700。
小 結
如果設計的問卷無邏輯不清、有違常理等技術性問題和利益空當,有800份的樣本數,可以基本保證此項調查各選項占比趨勢一致;若無獎品誘導答卷,準確性會更高;如果IP限投后樣本數可達800份,則能使網調有更高的精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