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負面新聞報道作為一種特殊的報道形式,近年來備受學術界關注,適度報道負面新聞信息則更能充分地發揮媒體的引導輿論與監督職能,本文從“瘦肉精”事件入手,剖析負面新聞報道的特點、積極作用及其發展困境和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瘦肉精”事件 負面新聞 輿論監督
自新聞媒體誕生以來,負面新聞報道便伴隨著媒體的發展而發展。普利策在論述現代報刊的社會使命時說:“報紙的生命就在于‘暴露’,這種暴露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一是社會問題。報紙應當監督政府官員的表現,對任何一種腐化墮落和錯誤都進行曝光。一個自由而有責任的報紙應當試圖使‘政府官員、公務員、社會各機關和司法系統盡心盡職,履行責任’。”①無論是報紙還是其他形式媒體,輿論監督功能是其最根本的社會職能,它們有監督社會引導輿論的使命。
自從“3·15”之后,新聞媒體對“瘦肉精”事件的報道在人們的生活中掀起了軒然大波,作為一種負面新聞報道,充分發揮了其輿論監督的職能,完全地體現了負面新聞的特征以及它的現狀與不足。負面新聞的定義與特點
負面新聞作為媒體新聞傳播的一項內容,日益占據了重要地位。關于負面新聞的界定,新聞學界有不同的說法。如楊保軍教授認為:“負面新聞(報道),是指對負面新聞事實的報道。”張威教授認為:“負面報道聚焦于那些與現行社會秩序和道德標準相沖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現象。對于具有社會內容的負面報道來說,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頌光明或者倡導精神,而在于反映和暴露社會敏感灰暗的一面,以使公眾矚目、警醒和震驚。”②
總體而言,負面新聞的內涵是指“消極的(或不好的、有害的)新聞信息”。負面新聞具有突發性、敏感性和復雜性等特征,這些特征也是負面新聞最顯著的特征。
突發性,是指負面新聞事件的報道是突然的,沒有預報與提醒。在“3·15”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央視報道“瘦肉精”事件對雙匯以及全國廣大消費者來說也同樣是突如其來,給消費者一個毫無準備的意外,也讓這次事件的主角雙匯措手不及。
敏感性,是指負面新聞一旦發生,能迅速刺激受眾心理,引起受眾的強烈震撼和密切關注。“瘦肉精”事件發生之后,雙匯股票當天跌停,全國上下對“瘦肉精”事件異常關注,一時間成為全國上下議論的焦點。
復雜性,負面新聞的復雜性,主要是其產生的原因復雜,其產生的影響深遠,受眾對負面新聞的認識、心理與行為反應復雜。負面新聞產生的原因分為主客觀原因。其中主觀原因主要是人為因素,由于受眾不同的性格、文化程度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復雜因素,這就決定了他們接受負面新聞事實的心理能力和認知能力是復雜的。“瘦肉精”事件的產生原因是復雜的,人們對它的認識也不是簡單的,它產生的影響同樣也是復雜的。
負面新聞輿論監督的積極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媒體與國際傳媒理念接軌,負面新聞報道在數量上和深度廣度上都有較大的突破。在負面新聞報道中,堅持新聞的根本原則,適度地把握負面新聞的負面性,能夠使其在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產生積極的正面作用。
負面新聞的正確適度傳播有利于國家相關法規和制度的完善。負面新聞事實自身的好壞、受眾對它的認識以及其傳播的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傳播的社會效果。負面新聞報道的信息大多是存在一段時間之后才被媒體發現,并不是一開始就能被報道,然而這些負面新聞信息一旦被媒體報道出來就會產生轟動效應,備受人們關注,上自國家領導下至普通受眾。通過“瘦肉精”事件,國家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完善相應的法規制度,關注檢疫部門的監督檢測職能,近日全國各地加強食品添加劑市場監管,以防類似的食品安全問題再次發生。
負面新聞的正確適度傳播能夠成為一種積極而有效的激勵手段。負面新聞信息的報道,能夠使受眾在心理上產生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從而刺激受眾思考如何解決新聞反映的問題,從而有利于社會經濟與生活發展。當今社會飛速發展,人們在享受社會發展帶來的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社會問題。負面新聞報道將這些問題揭露出來引起人們的關注。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繁發生,這次“瘦肉精”事件再次將食品安全問題提上議程,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刺激人們去積極尋找如何消除威脅人們身體健康因素的途徑。由此可見,媒體準確地把握負面新聞報道潛在的社會價值,其激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負面新聞的適度傳播更能彰顯媒體輿論監督職能。我國媒體有輿論監督的社會職能,然而負面新聞報道的輿論監督的功能更明顯,主要是因為它通過對社會中不良現象進行揭露報道,引導社會輿論,給社會一定的警示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良社會現象的滋生與蔓延。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是秘密進行不為大多數受眾所知,新聞媒體將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報道出來,從而引起強烈的社會輿論,發揮其輿論監督的社會職能。
“瘦肉精”事件是由央視報道出來的,多家媒體進行追蹤報道,這在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強烈的輿論臺風。食品安全問題再次成為受眾議論的焦點,然而這次事件的主角雙匯集團也是受眾談論的焦點,雖然生豬檢測檢疫的職責不全在雙匯,然而雙匯作為廣大消費者信賴的品牌,出現這樣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在多家媒體追蹤報道之下,雙匯推出多項安全措施確保食品安全,尤其是“瘦肉精”生豬在線全檢,每年多增加2億至3億元的生產成本。由此可以看出負面新聞報道適度傳播更能體現媒體的輿論監督職責,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負面新聞報道的現狀冷思考
負面新聞報道日漸式微。盡管負面新聞報道隨著報紙的誕生而存在,然而在我國成立初期卻是一個禁區,學術界很少觸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聞報道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弘揚正氣依然是媒體的主旋律,然而媒體負面新聞報道也逐漸發展起來了。但是負面新聞報道的敏感性與復雜性讓其發展態勢不容樂觀。近幾年來,受眾感覺到央視《焦點訪談》欄目中輿論監督內容所占的比例明顯下滑。《南方周末》也在市場發展中被磨平了棱角,負面新聞報道在整個報道比例中占的比例逐年下滑。
負面新聞報道感情色彩較濃。負面新聞報道一旦出現,就會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往往一家媒體報道出突發事件,其他的媒體會爭相追蹤報道。客觀公正才是新聞的根本命脈,然而,有的媒體在追蹤負面新聞報道的時候往往帶著感情色彩,主觀意識比較強。
自從央視報道了“瘦肉精”事件之后,國內其他媒體也爭相追蹤報道,在媒體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也帶著一定的感情色彩。這次事件關系著食品安全,關系著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這讓廣大消費者對雙匯失望,同時也對政府的監督檢疫部門失望,新聞記者在報道這件事的時候難免有失公允,帶著一定的感情色彩。
食品安全關乎國計民生,政府部門的監管顯得格外重要,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有《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還有其他一系列相關的技術標準。從中央到地方逐級都有相關的食品安全質量監管部門來負責食品檢查。在我國對“瘦肉精”的檢測是由多部門共管的,然而由于某些監管檢測部門的失職以及雙匯檢測部門員工的失職,讓喂有“瘦肉精”的豬流入雙匯。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多種原因造成的,然而大多媒體卻把原因指向雙匯并進行跟蹤報道,把輿論的焦點轉移到雙匯身上,鮮有媒體深度挖掘造成“瘦肉精”事件的其他重要因素,國家檢疫部門的失職在此事件中可謂是重中之重,然而卻被媒體大大地忽視了。
3月31日雙匯召開萬人職工大會,有位經銷商在大會上激動地喊了“萬歲”,這讓媒體記者大肆炒作了一番,眾說紛紜,不了解內情的人說是雙匯公關作秀。然而,據雙匯內部知情人士透露,這個高喊“萬歲”的經銷商已經經營雙匯產品十幾年了,他今日擁有的一切都是因為雙匯,所以他在激動之余高喊了幾聲“萬歲”,這就讓有些不知內情的記者帶著感情色彩來報道。也少有媒體去挖掘這件事情背后的真相。
通過這次事件,不難發現多數媒體在報道這件事情上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輿論導向有少許偏離客觀公正,透過此次事件卻反映出我國媒體在報道類似負面新聞的現狀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