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隨著我國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核心技術的創新引領,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新媒體已成為高職院校大學生獲取網絡信息的主要渠道。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9.32億,手機上網比例達99.2%。其中,20歲~29歲網民占比19.9%,學生網民占比23.7%。”可以說,手機以其個性化突出、表現形式多樣的特點已滲透到了青年學生群體生活學習的諸多方面。面對移動互聯網里海量的信息,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選擇、甄別和傳播,有效地提升媒介素養能力已成為高職院校普遍關注的研究課題。
調查過程
為了確切地了解高職生媒介素養的狀況,筆者在“移動新媒體”“媒介素養”“高職生媒介素養教育”等相關定義的基礎上,本著嚴謹科學的態度,將調查問卷擬定為標題、引語、問卷題目和結語四個部分。其中,問卷題目是調查問卷的主體,主要從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媒介選擇、媒介認識、媒介批判、媒介使用以及媒介素養教育等六個維度進行調查。
2020年lO月,1000份調查問卷通過問卷星向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河南職業技術學院、河南工業和信息化職業學院、平頂山職業技術學院、許昌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進行網絡投放,收回988份,其中有效問卷946份。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高職生的媒介素養狀況,調研針對個別問題還采用電話回訪,并以視頻會議的形式召開了5次座談,共計200名學生參與此會議。
突出問題
媒介依賴癥尤為突出
《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8個小時。從調查數據來看,每天使用手機超過6小時的學生占比高達54.9%,每天使用手機20次以上的學生比例高達75.8%。不少學生在接受視頻小組訪談時表示:似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已離不開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假如沒有手機網絡,生活質量將大打折扣,甚至會焦慮不安。
在對手機每天使用時長超過8小時的學生進行回訪中發現,除了每天耗費大量時間用于網絡游戲類和視頻直播類APP外,有時接觸手機的動機其實并不明確:如課堂上漫無目的地打開手機做“低頭族”,又如臨睡之前習慣性地打開手機“刷”到深夜……“在與個人親密情感關系的相互作用下,手機與人類情感上的親密關系已經相對模糊了公共與私人空間的界限,進而發展為‘情感殖民’。”長此以往,此種情況勢必會給學生帶來人格障礙和社交恐懼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針對“上課玩手機”這一普遍現象產生的原因,筆者專門做了隨機采訪:認為老師上課趣味性欠缺、教學內容偏難、難以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學生占51.3%;認為課堂紀律要求不嚴格、自我約束能力差的學生占32.3%;還有8.9%學生表示只是受身邊“低頭族”同學的影響,并無確切的動機。
內容選擇娛樂化傾向嚴再
在對學生手機APP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后發現:即時通訊類、網絡支付類、網絡視頻類APP的使用率最高,分別是99.7%、98.4%、96.3%;游戲類、網絡直播類APP使用率超全國平均值;手機網絡文學類、互聯網理財類、網絡新聞類APP使用率均低于全國平均值;學生用在網絡直播、網絡游戲、即時通訊類APP的時間最長。
以學生對“抖音短視頻”的內容偏好為例, “搞笑娛樂”“明星綜藝”“影視作品”類的使用偏好高達67.2%、45.7%、42.2%, “時事政治”“常識科普”“學習教育”類的使用偏好僅為37.9%、33.6%、l2.8%。又如,在對近兩年逝世的公眾人物進行隨機訪談中發現,學生對籃球巨星科比、知名演員高以翔的熟知度遠高于著名作家葉永烈、抗疫英雄李文亮、“人民科學家”顧方舟等,這一調查結果不得不引起社會大眾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媒介選擇和使用的娛樂化傾向不僅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判斷力,而且容易誘發審美的世俗化、低俗化,影響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
媒介甄別批判能力薄弱
調查顯示,面對魚龍混雜的互聯網信息,有ll.7%的學生認為完全真實,37.2%的學生覺得基本真實,選擇不太真實的學生有2 34%,認為不真實的學生占6.2%,還有2l.5%的學生感覺難以判斷。
在網絡隱私安全方面,86.7%的學生表示有過個人隱私被泄露的遭遇,其中95%的學生往往是在不經意間被泄露的。在對這些學生進行隨機回訪時發現,當遇到微信、支付寶等關聯賬號一鍵登錄領取獎品的鏈接時,選擇“直接登錄”的占到32.l%,有21.3%的學生視獎品而定,只有46.6%的學生表示會視安全程度而定或絕不登錄。在問及媒介中的色情、暴力、血腥信息是否會帶來社會影響時,僅有22.3%的學生認為影響較大且應引起高度重視,30.7%的學生并不能做到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甚至還會進行二次傳播。值得關注的是,在選擇向有關部門舉報不良信息的93名學生中,知曉互聯網不良信息舉報途徑的竟不到l0%。
媒介素養教育嚴重缺失
從調查數據來看,絕大部分學生對媒介素養的具體含義并不知悉,能夠說出“媒介素養”含義的71名學生幾乎全部是新聞與傳播類專業。同時,有76.2%的學生表示有必要開展媒介素養的相關教育,迫切希望提升自己的媒介批判意識、媒介法律意識和媒介使用技術。但令人遺憾的是,32.3%的學生表示從未學習過有關媒介素養的相關知識。
另外,在對接受過媒介素養教育的學生進行隨機回訪時發現,學生眼中的媒介素養教育多是社區、校園布告欄里的安全上網常識宣傳,或是輔導員以“班級群發信息”“班會口頭強調”等形式就文明上網進行的“說教”,通過課堂或講座的形式進行專門學習的少之又少。
方法路徑
突出學校育人的豐陣地作用
面對媒介素養教育的迫切需求,就高職院校而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應盡快將其納入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體系。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邀請校外專家學者、培養媒介素養教學團隊來編寫相應的教材,以專家講座、選修課、線上課堂的形式推廣開展此項教學活動。
推薦閱讀:廣電新媒體運營思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