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移動傳播工具顛覆性地改變了新聞傳播方式,重構新聞傳播活動,進而重構整個新聞傳播事業和產業體系,包括重構新聞傳播主體及其關系,重構新聞媒介體系和新聞機構體系,重構新聞事業與社會的關系。新聞傳播產業也呈現出新的格局和運營模式。新聞教育則要加強基礎、擴大范圍、對接移動傳播時代的新需求。新聞研究也要跟上移動時代。
關鍵詞:重構 移動傳播 新聞事業 傳播產業
新聞傳播事業和產業隨著社會需要和條件而發展變化,移動傳播提供了新的需要和條件,重構新聞傳播活動,進而重構整個新聞事業和產業體系,包括其中的傳者和受眾、媒介和機構等,還重構了新聞事業與社會的關系,值得高度關注。新聞教育和研究作為新聞事業的一部分,也要與時俱進。
一、移動傳播重構新聞事業體系
以移動互聯網和手機、平板電腦為主體的移動終端,給新聞傳播活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發展,顛覆性地改變了新聞傳播的方式和各個環節,勢必帶來整個新聞事業體系的重構。
(一)重構新聞傳播主體及其關系
傳播主體包括傳者和受傳者。移動傳播的多媒體化與高度的媒體融合、傳播融合,呼喚專業的多媒體、全媒體傳者。
更重要的是,移動傳播使各種機構和每個人都可成為傳者,專門的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者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移動傳播使各種機構和每個人都不僅是受傳者,而是可以隨時在受者和傳者之間切換,成為用戶。在傳統媒體時代,市場化運作的媒體已從傳者為中心轉向了受傳者為中心,但仍是傳者為主導,而到了現在的移動傳播時代,許多受傳者自己就成了傳者、成了主導者,面臨的不是別人是否以他們為中心的問題,而是他們不要過于以自我為中心,需明智地選擇可靠優質的媒體,自覺地多看看聽聽不同的信息和觀點。
移動新聞傳播的用戶通過點擊量和留言跟帖,通過朋友圈、微信群等,不斷發出信息和意見,對傳者的影響比過去的受眾直接得多,頻繁得多。用戶之間也相互影響,且往往在熟人之間,效果較強。主要效果是互助互益,但也會有信息繭房和意見回音壁效應。
(二)重構新聞傳播媒介體系
移動傳播使傳統媒體與移動媒體此消彼長,市場份額已經倒掛為移動終端占優[1]。傳統媒體必須重新定位,揚長避短,發揮自己在深度、權威、公信力等方面的優勢,避開移動傳播在方便、及時、個性化等方面的鋒芒。
在傳統媒體時代,報刊、廣播、電視體系是各自獨立、相互并列的。在網絡媒體時代,它們與網絡媒體有小部分交叉關系。而在移動傳播時代,各種其它媒體大部分與移動媒介交叉、有的幾乎完全融入移動媒介,如有的報紙停辦了紙質版,只辦移動客戶端。而移動媒介則成為核心和主流,不僅是人的延伸,而且是其它各種媒體的延伸。
在移動新聞媒介體系內,既有傳媒機構辦的新聞媒體,又有其它組織機構辦的,還有許多自媒體。社交媒體的大量朋友圈和交流群,也成為這些媒體的補充和延伸。
(三)重構新聞機構體系
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機構基本是單一媒體、相對獨立的。在網絡媒體時代,新聞機構大都是多媒體的,傳統媒體機構也至少都有一個網站。而在移動傳播時代,許多新聞機構是全媒體的,機構內部也基本打破媒體的隔閡,建立起跨媒體的新聞中心、視覺中心、技術中心等等。
移動傳播機構大都是商業性的,且多數網絡大平臺機構也是商業性的。這使傳播資源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多元,然而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副作用也較為明顯。
網絡大平臺企業的發展方向,在于促成社會(包括商業、文化及個人)的資源與能量,在自己的平臺上充分成長。同時,傳統媒體機構在文明傳承和社會邏輯的洞察方面的優勢會成為移動傳播時代必要的、甚至是稀缺的資源。[2]
(四)重構新聞業與社會的關系
新聞事業過去通過新聞機構和媒介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發生互動,而在移動傳播時代,新聞事業與社會的各個部分、各種人直接融合在一起了。黨政機構、企事業單位及其人員,直接開設微博、客戶端等,發出新聞性信息和時事評論,成為新聞事業的一部分。
新聞媒介、新聞機構與電信、信息技術、文化娛樂、乃至商業、金融等行業也交叉融合,更充分地利用傳播渠道、技術條件、信息數據等資源,更全面、及時、方便地滿足用戶。
從產業的角度來看,移動時代的新聞傳播業已不再單純是傳統媒體的市場,而是以新媒體為主,尤其是移動傳播媒介大行其道;已不再是過去狹義的傳媒業,而是人人可參與,大家在參與;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行業,而是與娛樂業、電信業、信息技術業,甚至商業、金融業融合在一起了。新聞事業的建設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和防止消極影響,不再只是新聞業界學界及其領導管理部門的事情,而要相關行業和全社會共同關注。
二、移動時代作為產業組織的新聞機構
從新聞傳播產業的角度看,當今絕大多數新聞傳媒機構也是產業組織、產業主體,其媒介也是產品。在移動傳播時代更要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集團化整合,采用社會營銷方法。還要積極面對移動傳播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移動傳播時代的新聞傳媒機構中,傳統媒體機構日漸式微,有的新媒體化,有的賣給信息技術企業或其他新媒體機構。
新媒體機構的很大一部分是信息技術企業所辦的。他們有技術和資金優勢,并有其它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與媒體業務相互支持,有龐大的用戶群和使用流量。他們較早進入新媒體領域,占了市場先機。有的巨頭如谷歌、臉書、騰訊的市場地位已很難撼動,他們盡力滿足用戶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媒體機構的不足。然而他們較少傳媒經驗和素養,一般以經濟效益為主要追求,社會責任心較弱。
傳統媒體機構所辦或轉型而來的新媒體機構,有信譽和品牌、媒體人才和經驗優勢,在中國還有很大的政策優勢,但往往在技術、思維和機制上不如原生的新媒體機構,且在市場上沒有先發優勢。
推薦閱讀:新聞傳媒公信力及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