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淺析甘熙故居建筑及其民俗文化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新聞傳播時間:瀏覽:

  摘要:甘熙故居作為中國最大的私人民宅,以其精巧的建筑構思和濃厚的人文氣息被稱為“民俗瑰寶”。本文淺析甘熙故居的建筑設計特征及民俗文化,進一步探討其背后的地域特色和歷史意蘊,旨在為傳統建筑和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有效依據。

  關鍵詞:九十九間半;甘熙故居;建筑設計;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宿文化論文

  0引言

  甘熙故居,民間俗稱“九十九間半”,東西跨度較大,從中山南路往西至大板巷,由中間的南捕廳三戶及大板巷兩戶建筑組成。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兩百多年前的嘉慶年間,甘熙故居占地近百畝,是我國現存的清代民居建筑中,保存較為完整的代表之一。目前它已成為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的重要展示地,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1建筑設計特征

  1.1多進穿堂式的構造形式

  甘熙故居規模龐大,裝飾富麗,屬于江南多進穿堂式建筑。它在規制、格局等方面沿用了官室建筑“前堂后寢”“中正無邪”的特點,以磚石木為原料,木結構為承重體系,平面三開間,前懸后廊,用抬梁和穿斗的構架承重。縱向延伸的房屋稱為“進”,進與進之間由院落連接。多進縱深串聯,再以磚石砌墻,形成封閉組成住宅(如圖1)。

  1.2嚴謹對稱的平面布局

  甘熙故居的布局嚴謹對稱,主次分明。空間沿三條主要縱向軸線分布,正落位于突出的中央軸線,是接待賓客、舉行婚喪嫁娶等重要活動的場所,同時也供士紳階級家族長輩及統治人物居住使用。中軸線兩側并列的次要建筑,稱為“邊落”,相對于正落而言,沒有正廳,也沒有直接與大門貫通的廊道,主要為下房、柴房等次要房屋。

  建筑在整體布局上對縱深空間進行了明顯的編排,而橫向空間則組織無序、較為自由,尤其是邊落布局略顯凌亂。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使空間有了豐富的組合層次,展現出了端莊且靈活的空間美學特點,反映出了封建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意識觀念,體現了中國傳統思想中等級森嚴的家族制度。

  1.3坐南朝北的建筑朝向

  甘熙故居與一般建筑不同的是坐南朝北。據考證,緣由如下。

  其一,據《百家姓》記載,甘氏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戰國的秦宰相甘茂,該姓氏起源于北方渤海,后人南遷至此地。為表敬意,宅第坐南朝北,體現了甘氏家族儒雅和睦的家風。

  其二,甘氏家族祖祖輩輩以經商為生,注重財運走勢。漢朝陽宅堪輿理論《圖宅術》中記載:“商家門不宜南向,徵家門不宜北向。則商金,南方火也。徵火,北方水也。水勝火,火賊金,五行之氣不相克。”家門朝向的五行不宜與姓氏的五行相克,若相克,家族則有貧賤衰微之患。因此宅第坐南朝北又有逢兇化吉之意,寄托了財運亨通、福壽平安的美好愿望。

  該設計體現了風水思想在建筑領域的運用,富有哲學觀念的風水學說指導著中國古人的營造活動,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設計特征之一。

  1.4淡雅樸素的裝飾色彩

  在民居建筑中,色彩是最直觀的視覺語言之一。甘熙故居以灰、白、棕三色為建筑主調,風格簡樸大方。黑瓦白墻,灰泥接縫,高墻封閉,墻線錯落有致,與江南水鄉共同展現出淡雅、平和的色調。清淡典雅的裝飾色彩與江南夏季炎熱的自然氣候條件互補,在視覺上給人以清爽暢快之感,使居住功能與自然環境的變化達到和諧的理想效果。與此同時,色彩的不斷重復也使空間更加生動,富有生趣。

  1.5“九十九間半”的建筑風格

  甘熙故居是典型的“九十九間半”的民居建筑代表,民間將大規模多進穿堂式民居建筑群統稱為“九十九間半”,并不是指實際數量,而是表示住宅規模龐大、房屋數目眾多。該種風格的建筑類型繁多,如民居、寺廟、宗祠、會館等。

  《周易》中以陽爻為九,用“九”代表“天”,“九”是最大的陽數。“半”即五。《孝經·諸侯章》中記載:“高而不危,滿而不溢。”盈滿則虧,凡事需要留有余地。因此那些大型建筑往往空留半間,以求“長富、長貴”。由此可見,建筑的營造規格是中國傳統禮制的重要部分,反映出了我國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

  南京的民居建筑風格受徽派建筑影響,融合了特色的青磚黑瓦、馬頭墻、三雕等元素,但仍具有自身特色。如故居中的門樓都是具有南京特色的素門樓,沒有太多圖案雕刻,曲線舒展,簡樸大方。從甘熙故居中不難感受到,南京的民居建筑裝飾總體風格簡朗而不失精巧,沉穩大氣而不乏細膩,設計處處體現著南京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智慧,也符合這座城市的大氣與質樸。

  2民俗文化展示

  2.1多元的陳列展示方式

  甘熙故居的展示內容主要包括南京傳統育兒和婚嫁習俗、非遺傳承人手工技藝、南京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金陵甘氏家族歷史陳列四項。采用實物展示、看板展示、體驗展示等多元陳列展示方式進行宣傳,倡導游客支持與保護民俗文化。

  南捕廳15號西偏院展廳全方位展示了南京的育兒習俗和婚嫁習俗。展廳設計了大量體驗項目,如抓周、立夏稱重、迎親上轎等,讓游客在輕松自在的環境中了解禮俗內容,觀賞禮俗用品,體驗禮俗樂趣。17號展區則為非遺傳承人提供手工作坊場地,非遺傳承人在向游客展現非遺手工創作過程的同時,還可以與其親切交流與互動。19號展廳將實物、看板等傳統展示手段與現代多媒體技術結合起來,使用智能投影儀、電子看板顯示屏、影音播放器等多種電子設備,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南京各地的曲藝、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等多種非遺項目。

  大板巷42號展廳以世界級非遺項目展示為主,目前館內展示的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多達90個。多元化的陳列展示方式,優化了游客的感官體驗,在營造具有時代感的文化空間的同時,也能讓游客更好地了解非遺、體驗非遺,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利用。

  2.2豐富的宣傳展示活動

  南捕廳17號展廳的主題為“金陵工巧”。展廳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相對獨立的工作室,包括秦淮燈彩、空竹、葫蘆畫、布藝、剪紙、絨花、泥塑等多個技藝項目。非遺傳承人現場表演制作工藝品,再現手工藝店鋪,讓游客近距離感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與此同時,甘熙故居借助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社會影響力,成立了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定期舉行大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宣傳展示活動。例如,在本市中小學舉辦了“我是小小傳承人”特色冬令營、聘請演員定期在宅第演出戲劇等。通過對外宣傳、定期展演等形式,幫助廣大群眾了解了非遺文化,擴大“甘熙故居”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2.3前瞻的文化經濟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更好地借助新媒體推動自身的發展,還需要注重文化經濟。文化經濟指適應當代社會的文化發展背景與環境,把文化遺產作為重要資源開發,大力發展周邊相關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寶貴的財富,在被挖掘、發展的同時,可以帶動非遺產品的批量生產、創意包裝,積極開拓營銷通道,形成非遺文創產業鏈,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播。

  自南京文博文創大觀園運營以來,甘熙故居在文化產業方面,與相關文化公司進行合作,致力于非遺文創設計與開發,努力實現文創產品的規模生產和廣泛推廣。目前合作項目包括剪紙、絨花、布藝、泥塑等十多類。

  3結語

  甘熙故居不僅是江南民居建筑的瑰寶,更是歷史文化遺產。建筑融合了中國歷代沉淀的文化底蘊和傳統觀念。研究甘熙故居有利于人們重新認識中國古代建筑設計和民俗文化的歷史價值并增強保護意識,使中國傳統建筑歷久彌新,煥發生機。同時,也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新時期南京地區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

  作者:周雨萱、許子楊、狄文和

  推薦閱讀:昌吉學院學報民俗文化類期刊投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峨县| 贵港市| 凤山县| 抚顺市| 沾化县| 万宁市| 仙游县| 驻马店市| 怀仁县| 康保县| 荣成市| 廊坊市| 龙南县| 庄浪县| 城固县| 余江县| 龙口市| 丹巴县| 青浦区| 大兴区| 镇沅| 福泉市| 西平县| 临夏市| 元谋县| 壤塘县| 永康市| 临清市| 永川市| 大同县| 巴楚县| 十堰市| 宣恩县| 营口市| 新蔡县| 砚山县| 宁化县| 绍兴县| 陇西县| 龙陵县| 通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