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移動互聯網的異軍突起和媒介技術的迅速迭代給傳統媒體,尤其是報業帶來了深刻而嚴峻的考驗,傳統媒體融合轉型已是無法回避的話題。很多紙媒也采取了創建新聞客戶端、打造綜合類或垂直領域微信公眾號等各種新的傳播手段,但其采編流程再造往往因體制機制運行不暢、思維邏輯轉變緩慢而“擱淺”。本文主要以新安晚報為例,從三個層面闡述媒體融合背景下采編流程該如何再造。
【關鍵詞】全媒體;移動互聯網;紙媒轉型;采編流程
現如今說起紙媒融合轉型,不可避免地都會提起“三微一端”:微信公眾號、微博、微視頻和客戶端。新安晚報是安徽傳統媒體中較早建設并運營這些平臺的。但搭建好全媒體傳播平臺,僅僅是融合轉型路上走出的第一步。如何在這些全媒體平臺引領下,打造全新的采編流程,建立多元、統一、高效的新媒體生態,最終實現人員融合、思路融合、運營融合才是關鍵所在。
一、重視內容,深度報道也需要即采即發
傳統紙媒的采編流程都是以報紙為內核建立的,稿件到達讀者要經歷采寫、編校、印刷、投遞等一系列繁雜流程。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報紙的信息傳達時效性嚴重滯后。由此,報紙應該果斷舍棄非重大、必要的碎片新聞。這項“信息傳達”工作,應該交給移動客戶端去完成,這就要求記者編輯做到即采即審、即審即發。目前,新安晚報記者即時信息類稿件已經做到通過移動端“快報”隨時發出,但深度報道、輿論監督報道、事件擴展延伸性報道多數還是經由報紙首發,再由移動端轉發。但這樣的操作存在一個弊端:受眾群體最多、傳播最快的媒介缺少即時性的深度報道加持,其結果是影響了移動端的閱讀量提高和影響力提升。
從采編流程再造角度看,移動傳播時代,骨干編輯力量和制作人員、重點深度報道要全面“前移”,讓報紙編輯參與移動端新聞選題的布置、策劃與發布。這方面,新安晚報曾有過嘗試并獲得了成功。
2019年11月29日,身負7條人命的逃犯勞榮枝落網,其與情人法子英20年前曾在合肥作案,轟動一時。移動端編輯搶發勞榮枝落網的消息后,新安晚報立即派出記者前往抓獲地廈門及其老家九江,后方記者則負責做好當年合肥案發地人和事的采訪,編輯負責相關信息整合和發布。為此,還專門建立了一個采編微信群,及時溝通信息有無、布置選題采訪。
幾天內,新安晚報大皖新聞客戶端相繼推出30余條關于勞榮枝落網的獨家深度新聞報道,且均首發于移動端。其中,勞榮枝九江老家親人采訪、學校老師采訪等深度報道全網獨家,閱讀量均超300萬。
如果說客戶端對重大新聞的呈現是線性的,那么每一篇深度報道也即這條線上的每一個點都會給用戶帶來全新、獨特的體驗。報紙對這些點狀深度新聞進行有效整合,形成一個有層次的“面”的呈現,帶給讀者一種對新聞事件全方位的感知。
編輯力量前移、移動優先發布,這在國內傳統紙媒融合轉型中已不鮮見。
《新京報》通過改革,最后只保留了11名報紙編輯,而負責客戶端、雙微、數據、輿情等部門人員擴充到了40多人。他們按照APP第一、PC端第二、報紙第三的原則對內容生產進行全流程再造,構建起符合新媒體技術性要求的內容采編、審核把關、分發推廣、互動管理體系。對新京報來說,完成了以報紙為中心向以APP為中心的改革。但報紙已不再是生產流程的最核心和最末端,它將作為一個獨立產品存在,與APP形成錯位運營。[1]
二、互為補充,讓編輯參與原創新聞寫作
在傳統新聞采編流程中,編輯一直是“后方”。除了策劃選題、布置采訪和正常編校外,很少參與到新聞采訪和寫作中。新媒體對新聞信息的第一要求是快,這對新媒體移動端編輯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信息需要第一時間“原創”發布。編輯力量向移動端“前移”之后,就需要統籌好這支隊伍去解決信息發布滯后的問題。
(一)突發新聞權威信源的信息編發
澎湃新聞在新聞客戶端的發稿速度上一直有自己的優勢,他們實行24小時工作制,稿件即時在澎湃客戶端發布,后續消息隨時更新補充滾動播報。紙媒融合轉型過程中,流程再造也宜學習這種方式,這不僅需要記者克服向報紙供稿時的拖延和惰性,更需要新媒體編輯時刻對新聞進展保持高度敏感,以保證新聞稿的時效性。
當重大突發新聞發生時,記者即要趕赴現場采集信息,從趕往現場到完成采集回傳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而這段時間移動端新聞更新又不能處于“真空期”,怎么辦?
這就需要移動端編輯及時補位。現今各級政府、機關對突發事件輿情都很重視,權威信息及時發布已成為“常規操作”,一般一個突發事件發生,當地政府或者主管部門就會在相關微博、微信公眾號或者官方網站公布官方消息。這些“權威發布”內容只要稍加整合即可成為“原創新聞”。這一工作,讓在電腦前的移動端編輯來整合完成,不僅更快還能做得更全面。如:2020年7月17日,合肥經歷了整夜暴雨襲擊。18日早間,大皖新聞客戶端編輯已通過氣象、交警、高速管理等部門的微信公眾號、微博,整合出“紅色預警,合肥大暴雨將持續”“合肥這些路已不能通行”“合肥繞城高速入口封閉”等即時民生新聞,閱讀量均突破10萬。
(二)公共事件中合理利用政務媒體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國。彼時,報紙尚處于休刊狀態,因人員無法返程,新安晚報采編人員全員轉入新媒體。這一非常規的“戰疫報道”,恰好為紙媒融合發展過程中采編流程再造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思路:當公共事件發生時,移動新媒體編輯要密切關注政務新媒體的動態,及時整合更新,使新聞傳播更快、更準確。
數據顯示,政務微博作為政務新媒體的主要陣地之一,在此次疫情中表現突出。1月20日至31日是疫情暴發高峰期,參與發布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微博的政務官微數量超過2.6萬,發布微博數量超過55萬,共獲得超過114億的閱讀量。武漢市在2月發博數為2271條,發布內容以疫情通報、政策發布、健康科普等為主,及時、權威,得到了網民的廣泛認可,原創被轉發達89654次,閱讀量總計達6.38億。
推薦閱讀:媒體傳播領域的論文發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