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反思性是電視紀錄片審美的特性之一。紀錄片本身真實記錄歷史、自然、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影像史料價值、社會認知價值、文化傳承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在真實性和藝術性、思想性上都具有審美的反思性。自本世紀初以來,紀錄片走過了近二十年的市場化探索歷程,作為文化表意實踐活動創作和作為一種觀念或價值反思的美學理論形態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本文從電視紀錄片審美反思性入手,分析這一時期紀錄片的創作趨勢以及特征表現。
關鍵詞:反思性;電視紀錄片;心理補償;文化撫慰
電視紀錄片作為時代的一面鏡子,忠實地記錄生活和社會,對于我們回顧歷史、記錄當下、展望未來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而這正是承擔了審美反思性的角色,通過對現代社會存在的否定辯證法上,體現了電視紀錄片應有的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
一、審美的反思性
反思性對于現代社會科學有重要意義。通過自我審視,對社會價值觀啟動糾偏和糾錯、塑造和強化功能,以保證個體、組織和社會的進步。
紀錄片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紀實性。一部紀錄片既是拍攝者審美追求和社會意識形態的折射,又是受眾觀念調整和認知更新的表現,同時還是社會現實的必然投射。所以,電視紀錄片的反思性,最大的意義在于它不只是對生活做形象記錄,而是進入了更深層次的人類智慧階段。作為藝術審美,紀錄片的反思性既體現在作為文化表意實踐活動的創作中,也反映在作為一種觀念或價值反思的美學理論形態中。從中國紀錄片誕生至今近百年的歷程,從集體觀念的公開表達、時代思潮的影像觀照、紀錄片種類的價值回歸再到市場趨向的藝術突破,我國紀錄片藝術特性的每一次轉型與突破,無論觀念層面、技術層面還是藝術層面都發生了顯著的創作變化。尤其是2000年前后,消費文化成為主流,網絡媒介走入生活,中國紀錄片進入了尋求市場化發展階段,紀錄片創作也不斷探索新的發展路徑,以適應快速發展的消費文化。它的表意系統和符號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創作意識、敘事風格和節目形態等呈現出更加復雜的層面。
二、市場化背景下電視紀錄片
的反思性突出表現
(一)觀念和價值的反思:心理補償和文化撫慰功能日益重要
一方面,市場化的結果讓現代社會越來越像一部龐大的、設計精密的機器。可以說,每個人都被安置在這部龐大機器的一道工序中成為一個零件。人們生活在越來越多的理性、規章、秩序的包圍中,生活變得刻板和千篇一律。另一方面,社會的急劇變動、專業化分工等一系列變化使人們的價值觀、道德感、信念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沖擊。社會變化必然帶來人的需求變化,現代傳媒自然擔負起為社會大眾提供心理補償和文化撫慰功能,而電視紀錄片在緩解人的壓力、舒展人的情感需要等精神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潛能。它獨具特色的“紀實性”話語表達,在輿論生態的理性構建中,通過各種權力和階層話語形式的磨合和曲折發展,實現著對被異化的社會價值觀的恢復、對社會的批判、維護和重建。這正是審美反思性帶來的對世俗生活的心理補償和文化撫慰所在。
在這段時期紀錄片創作觀念和文化價值反思上,有幾個特點值得我們關注。
首先,審美的反思性讓電視紀錄片向人們敞開了一個理性和秩序無法提供的關于生存意義的思考。一方面感性的回歸并不是要放棄理性和排斥理性,而是糾正理性過度畸形發展所造成的人性失衡。另一方面,藝術進入了世俗生活的領域,它關注形形色色的生活和個體,記錄他們的微小,感知他們的喜樂,展現社會生活的精細或者粗糙。這極大擴展了藝術和美的外延,藝術內涵也變得越來越廣泛。短片《一個女詩人的意外走紅》,記錄了農民余秀華從默默無聞到一夜成名后的心路歷程。生活的磨難喚醒了主人公最初的夢想,而成名并不意味著可以回擊命運。詩人是農民,她的特立獨行被傳統的刻板理性所排斥,她的內心旁人無從知曉,紀錄片卻想讓她留下真實的自己。這些作品記錄的是社會生活中看似獨特的個案,探討的卻是普遍的社會心理,讓每一個觀眾從中看到了某些時候的“自己”并接受自己、愛自己,汲取前行的能量。
其次,在題材上中國社會現實主流的題材上升為中國電視紀錄片選擇的總體取向。急速切換的現代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們的焦慮和虛無感,人們需要建立起更多和這個世界的聯系以確認存在感,需要關注社會重大問題以更新自己的認識和確認自己的價值。因此,紀錄片的創作者不能只埋頭身邊的小情小調,實現自我的審美滿足,不能僅僅依據個人的價值取向選擇題材,而應該對自己同時代的各種事件進行積極的響應,從關注個人命運到關注歷史進程,乃至整個人類的文明進程,給受眾提供全景式的社會觀照和某種價值參照。
第三,現代審美的反思性還決定了評價一部電視紀錄片的重要標準,即它是否在記錄事物表象的同時揭示出更深層的主題,是否在探討重大命題的同時,重視個體生命的體驗和情感。一方面,電視紀錄片不僅要表現特定的時代風云以及其中的人物命運,更要引起觀眾對歷史的感悟和對現實的反思。如果電視紀錄片只追求真實,那說明創作者還沒有真正理解電視紀錄片對觀眾的意義。觀眾不僅需要通過紀錄片完成對社會和個體命運幽暗處的端詳與思考,更希望通過紀錄片完成對當下的連接和傳承。另一方面,每一個普通人,作為社會的一個個體,他的生存背景并不只是有限的生活空間,而是在整個時代氣候影響下的歷史風云。紀錄片制作者不僅要看到時代對于個體命運的深刻影響,也要看到個體奮斗對于時代精神的生動詮釋。這就需要創作者深入生活而又跳出生活,以凝練和自然的方式,扎實的現實邏輯、情感邏輯來吸引觀眾。尤其對于電視紀錄片而言,感觸真實的時代脈搏,忠實記錄社會人心,在個體命運、時代變遷之間找到精妙的呼應與互文關系,使時代、人物與觀眾產生深遠的共鳴,這不僅是藝術問題,也是創作者的社會責任和時代使命。
綜上所述,在市場化發展背景下,紀錄片心理補償和文化撫慰功能在題材和文化價值上突出表現為:在宏大歷史的敘述中突出民間的聲音,在物與人的關系當中強調人的因素,既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現實社會圖景,同時也在情感上直指人心,從人性健全發展和人格完善的角度,考量當下環境中人的生存狀況和生存欲望,展示人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使紀錄片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審美價值。
推薦閱讀:探究紀錄片中語言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