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移動傳播使得職業的新聞傳者如虎添翼,但同時也容易因此掉入虛假信息的陷阱。雖然非職業的移動新聞個人傳者良莠不齊,但有時也可彌補職業傳者的缺失。非職業的移動新聞機構傳者既是職業傳者的補充,又是職業傳者的信息源,但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利益取舍裁剪信息和觀點。移動時代新聞傳者的素養直接影響傳播質量和效果,需從觀念、知識和能力上,全面提高新聞傳者的專業素養和移動傳播要求的素養。
關鍵詞:移動傳播 新聞傳播 新聞素養
《英語學習》雜志于1958年創刊,是本英語教輔雜志,也是國家教育部、新聞出版總署外語期刊、免檢期刊。
主要以手機、平板電腦為信息收發終端的移動互聯網,帶來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手機視頻等新媒介,也帶來新的媒介融合、經營管理等問題。今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主渠道。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發展,移動媒體將進人加速發展新階段。”因此要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建設好自己的移動傳播平臺,管好用好商業化、社會化的互聯網平臺,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
移動傳播也日益成為新聞傳播的主流。截至2018年底,中國網絡新聞用戶達6.75億,占網民總數的81.4%,其中手機網民占98.5%以上。第五代移動網絡5G將于2020年在中國普及,又將大大促進移動新聞傳播。
移動終端不僅是人的延伸,也是媒體的延伸。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群體傳播融合在一起,帶來傳者、內容、媒介、受傳者等各個環節的變化,以及方式方法、事業產業、經營管理等活動方面的相應變化。這些都要求及時進行新聞理論更新,進而指導實踐應對。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重點項目“移動傳播背景下的新聞理論更新與實踐對策研究”的報告之一,聚焦新聞傳播的四大要素(傳者、內容、媒介、受傳者)之首:傳者。
新聞傳者作為信息的選擇、加工制作和發送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信息的內容、數量和質量,然而又受到各種環境因素、利益考量、傳播條件等影響制約。移動傳播不僅融合了傳者和受傳者,還使傳者分散化、多元化,出現新的特點和問題,對新聞傳者的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職業的移動新聞傳者
新聞傳者可分為個人和機構的、職業和非職業的。
職業的個人傳者受教育程度較高,且大都受過與傳播有關的專門訓練。在移動傳播時代,誰都能很容易地上網傳播,成為非職業傳者,其中有些人的水平也很高,能量也不小。職業傳者要獲得受眾,實現自己工作的價值,必須要更加高人一等,包括信息選擇和分析水平、寫作和攝影攝像水平等等。
職業的移動新聞個人傳者有的是新聞機構中的,有的是自媒體人。前者有的是專門進行微博、微信、客戶端等移動傳播的,有的是做其它傳播的同時附帶開設個人微博,隨時與傳播對象互動,拉近與傳播對象的距離,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和新聞線索。后者有的也組成一個團隊,相當于迷你型傳播機構。
與非職業的移動新聞傳者相比,他們可提供專業的優質內容。其中許多人自己也“移動化”了:在移動中、利用移動終端完成新聞采訪、寫作、攝影、攝像、編輯、發送、接受反饋信息、作出及時回應等。
同時,他們有時會有較多的利益考量和把關制約。由于從移動網絡搜來信息加以整合與評論,往往比通過采訪獲取信息快速,加上成本低、經濟效益高,于是深人第一線采訪的人少了,“新聞不夠用了”,人們要了解真相更困難了,而且還容易掉人虛假信息的陷阱,以訛傳訛。
職業的移動新聞機構傳者有提供內容為主、渠道為主或平臺為主的。小機構僅提供內容,以獨特和優質取勝;中型機構同時提供內容和渠道,并與平臺機構合作;大機構還提供平臺,如騰訊、今日頭條等,以其綜合性、方便性,可獲得很大的競爭優勢,并有一定的壟斷地位,他們的社會影響、社會責任也就格外重要。
現在其它傳媒機構也紛紛把工作重心向移動端轉移,提出“移動優先”戰略。參與移動傳播帶來的媒介融合,機構整合,贏利模式和競爭格局的大開大合。
二、非職業的移動新聞傳者
非職業的移動新聞個人傳者包括信息的首發者和轉發者。他們大都是自發的,也有的是應傳播機構之邀提供內容,如作為公民、記者、參與互動式新聞報道[1],在社交媒體開設微博或公眾號。
非職業的移動新聞個人傳者人數眾多、無處不在,往往可彌補職業傳者的缺失。然而他們良莠不齊,至少大都缺乏專業訓練,傳播內容混雜,傳播質量不高,偏誤常有。這對媒介管理,對每個受傳者的媒介素養和新聞素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使職業的新聞傳者仍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非職業的移動新聞機構傳者包括黨政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宣傳、公關、信息公開等部門。它們既是職業傳者的補充,又是職業傳者的信息源。他們使許多職業傳者的信息擁有或優先獲得信息的傳統優勢有所流失。然而他們也會有本單位本部門的利益考量,據此取舍裁剪所需信息和觀點。
移動傳播要求非職業的新聞傳者也要具備較高的新聞素養和媒介素養。不僅由于新聞業務質量、傳播能力的需要,而且他們面臨的媒介環境空前復雜,他們對職業傳者的影響巨大,更要有較強的辨識能力和社會責任心。
以下僅就職業移動新聞傳者的素養進行探討。
三、新聞觀素養
移動新聞傳者的素養要求包括新聞素養和移動傳播要求的素養。新聞素養就是對新聞的認識和利用方面的素養。認識包含對新聞的內涵、特點、作用、要求和方式方法的認識,對新聞媒介、新聞傳播事業和產業的認識,對新聞規律的認識,其中最根本的是新聞觀。
狹義和廣義上的新聞觀:所謂“觀”,是指對事物的根本看法,如我們常說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新聞觀(concept of news),就是關于新聞的根本看法。例如有的人認為新聞就是新的聽聞和見聞,應有聞必錄;有的人認為新聞就是一種報道,應根據宣傳需要用事實說話;有的人認為新聞是一種信息,應客觀、中立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