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伴隨著互聯網和多媒體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浸入和交融,社會工作越來越多地借助多學科的力量來實現自身的發展。基于對“自上而下”和“精英主義”社會工作實踐的批判性反思,影像發聲療法以其獨特的視覺藝術優勢、賦權增能的過程和對服務對象主體的強調而逐漸成為社會工作服務探索的新方法、各方開展新模式和追求社會積極行動的新取向。基于影像發聲技術與社會工作在專業本質、歷史發展和價值理念以及實務運用等方面的相關性和互補性,社會工作中的影像發聲療法既可以根據服務對象特征而采取個體發聲模式、群體發聲模式和社區發聲模式,也可以根據介入形式而采取主題攝影模式、生活紀實模式和藝術影視模式,但其基本的服務程序可以包括主題定制、招募培訓、知情同意、技巧訓練、影像拍攝、焦點討論和集合發聲等七個步驟,并通過聚焦、敘事引導和蒙太奇等核心技術,最終實現社會工作研究與服務向賦權增能和服務對象為本邁進。
[關 鍵 詞]影像發聲療法 全媒體時代 社會工作 賦權實踐
《影像視覺》雜志是高至傳媒集團與英國FuturePublishing出版集團進行版權合作推出的著名數碼雜志《DigitalCamera》中文版。
一、研究的緣起與主題
隨著現代多媒體、人工智能以及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文化表達的方式也越來越直觀和便利。從最初的光學釋義,影像逐漸延展到被稱之為“新媒體藝術”的電影、電視、錄像、計算機、網絡、數字技術等,并成為現代人記錄時代和表達情感的語言,呈現了民眾的多元生活和多維思想,更激發了民眾社會表達的意愿和行動。順應這一發展趨勢,社會科學家們也越來越強調可視化影像在社會研究以及人類服務中的價值和運用。
在不斷的批判性反思中,影像發聲療法通過參與者運用手中的相機拍攝、記錄和呈現特定主題的生活經驗,并在討論和分享中書寫和發展出不同主體的獨特經歷、生命故事和文化知識,以此推動關于個人、群體、社區乃至社會性議題的討論,使社會工作服務的受助者成為促進改變的參與者、倡導者和影響人。影像發聲療法因其在實施過程中所強調的權力共享、批判性反思、反壓迫、合作、賦權等理念與技巧同社會工作理論背景和價值內涵高度契合,正逐漸成為以增能賦權導向社會工作介入與研究的新趨勢。因此,從理論和實務層面解釋和探索出影像發聲療法在社會工作中的運用價值與具體操作,不僅是實現社會工作研究與服務從問題導向到賦權意識、從精英視角到參與者視角轉變的重要契機,也是當代社會工作走向專業化和本土化發展的新路徑。本文旨在從理論層面回應以下幾個主題:一是影像發聲療法的歷史溯源、價值探析和運用領域如何?二是社會工作服務中影像發聲療法的理論框架與實務模式有哪些?三是社會工作在不同情況下使用影像發聲的一般程序、核心技術以及注意事項有哪些?
二、 影像發聲療法的溯源與運用
(一) 影像發聲療法的溯源
作為社會攝影的先驅,海因(Lewis Hine)曾與社區發展的開創者簡·亞當斯(Jane Addams)展開過密切合作,通過提供視覺證據來支持其行動主義,并主張攝影的價值在于將隱藏的社會問題予以揭露,讓公眾得以直面現實和真相。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其關于攝影的專著中也以一種極其獨特的方式探索了攝影中的政治實踐,并將攝影描述成一種表達喜悅、悲傷和痛苦情緒的藝術形式,其間充滿著政治和現實意義。Freire在其與文盲農民的合作行動研究中認識到影響人們對現實解釋有三種意識水平,并運用顯式的過程將個體的批判意識進行提升。在進入新社區的過程中,他注重傾聽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聯系,并將這些充滿情感的主題翻譯成圖畫形式,用以激發集體的內省和討論。
近幾十年來,研究人員逐漸將捕捉影像的活動轉向參與者,以“內部人”的角度拍攝照片,這些照片也被整合到研究成果中在各種傳播場所中得以展示,研究人員以不同的方式和目的使用攝影,包括照片激發(photo elicitation)、汽車攝影(auto driving)、參與者攝影(participant photography)、參與者攝影研究(participatory photographic research)、解釋學攝影(hermeneutic photography)和影像發聲(Photovoice)。其中,影像發聲將攝影和小組工作相結合,為人們提供記錄和反思日常生活的機會,將教育的權利動態地從一種知識轉移的簡單方法轉變為一種通過集體內省創造知識的平等方法。
(二) 影像發聲療法的研究運用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影像發聲療法在教育、公共衛生、社區發展、護理、社會工作等多個領域中受到廣泛關注,并廣泛運用到青少年、老年人、智力障礙人士、精神疾病群體、城市居民、LGBT人群等相關群體的研究和服務中。Mary和Jennifer發現通過影像發聲活動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和成年參與者的關系和技能建設,有助于提高和展示社區的集體效能、增進相互信任和社會聯系、減少社區內的犯罪和暴力行為。Tracy等人則發現使用影像發聲不僅可以有效獲取青少年對公共衛生問題的看法,激勵青少年成為預防藥物濫用的倡導者和領頭人,創造性地提供資料并促進社區成員的參與;還可以推動公共衛生相關社會政策的實施。Robert的研究也發現,透過攝影活動提供機會讓青少年了解文化、行為、社區規范和社會結構等議題,可以促進青少年發展對自我和社區的了解,并促進其自我認同和社會溝通,實現青年的社會賦權和社會倡導。Christina和John則發現,精神健康領域中的影像發聲不僅有利于促進患者的觀點表達、醫療干預、康復進程、動機激發,更有利于促進患者的小組參與、意義建構、情緒疏導以及去污名化。
Elizabeth等的研究則揭示了影像發聲作為一種社會批判的工具,發現參與者從被動適應到批判意識建立經歷了情感投入、認知覺醒和行動意圖三個階段,并認為每個人扮演的多重社會角色嵌入在各種文化規范重疊圈之中;這些文化規范圈影響著人們的解釋與行為,而影像發聲所帶來的批判意識提升會促進人們行為反應的變化,進而成為社會變革的催化劑。Emily等在肯尼亞馬薩雷開展的“用我們自己的眼睛看”的影像發聲項目,肯定了在發展中國家使用影像發聲療法作為一種基于社區參與式研究方法的價值,包括闡明參與者對社區的看法、揭示個人和社區的優勢及賦予參與者社區層面的權利。Jennifer等則將影像發聲看作是促進社會正義的工具,對影像發聲的理論基礎、目標和社會工作使用背景和價值觀進行了回顧,從賦權理論、小組工作等視角討論了影像發聲與社會工作理論和實踐的相關性,并強調影像發聲作為社會工作開展經驗分享、政策倡導以及社會賦權的技術。
在我國,關于影像發聲療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工作等領域。朱眉華等探索了影像發聲療法介入社會工作的基本程序,并拓展了小組討論、社區論壇等社會工作實務元素。趙萬林基于罕見病患者生命故事的研究,主張將“影像實踐”嵌入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以影像幫助服務對象回觀生命歷程,幫助社會工作者反思專業實踐,幫助展示解決困難的辦法,并促進社會工作教育和督導。武玉寶等將社會工作督導中的影像實踐歸納為選題構思、采制與宣傳、制作與傳承三個階段,并發現影像實踐有利于服務對象自身、教育部門、實踐者以及社會大眾等的態度轉變和行為促進。總體來看,我國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影像發聲療法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理論探討和實證干預有待進一步拓展和提升。
三、 社會工作服務中影像發聲療法的時代價值
首先,影像發聲療法可以作為轉型社會工作的直接服務方法,發揮其為個體增權和促進意識覺醒的功能。一方面,拍攝影像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干預和服務的過程。參與式的工作方法將權力交回服務對象的手中,肯定其自身的主體性地位,相信其作為自己生活的專家。這其中貫穿始終的“參與式”工作理念,可以有效幫助殘障人士、服刑人員、行為偏差人士、自閉癥患者等各類社會邊緣人群減少孤獨感,消除標簽化與污名化,降低恥辱感。另一方面,影像發聲強調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在權力與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對現實問題進行批判和反思。服務對象學習關于攝影、故事敘述、象征性表達的知識與技巧以及參與到服務溝通、故事分享和批判性討論的過程,有利于其解構主流敘事帶來的自我規訓并重構主體性的生活故事,獲得自我掌控和社會參與感。
其次,影像發聲療法以其對群體性經驗的強調成為社會工作與群體、社區和社會新途徑和新模式。一方面,影像發聲不僅有利于促進服務對象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與對話,喚起組員利用影像記錄和探索社區問題的意識和動力,更可以以其特有的演示、展覽和分享等方式來閉幕,形成具有社會意義的對話,促進社會政策議程與政策變遷。另一方面,影像發聲對服務對象自身經驗的肯定與重視,啟發社會工作者進行反思和學習,堅持“服務對象才是自身問題的專家”的理念,注重集體智慧和優勢的發揮,幫助群體、社區最終實現自我管理與自我增能的目標。
最后,“自下而上”的影像發聲成為社會工作者追求社會正義目標的有力工具。正如Kagan所言,“自下而上”的參與是一種最能促進幸福感和改變人們生活的行動形式。作為個人幸福感的組成部分,社會參與可以提高社群之間的凝聚力、融合感,并增強個體對社會的價值感和福祉度,而公民參與是改善特定社區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條件并提高其成員生活質量的重要力量。而影像發聲療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提高人們對自我效能和自我實現的認識,并鼓勵其行動反思實踐,以期待、倡導并激發建設性的集體行動。在鼓勵人們合作定義問題、收集信息、分析結果和共享經驗的過程中,“自下而上”的社會參與貫穿始終。
四、 社會工作服務中影像發聲療法的模式創新
(一) 社會工作服務中影像發聲的理論基礎
首先,弗雷爾作為批判意識教育的先驅,相信通過對話和教育創造變革是可能的。他相信只有通過弱勢群體的社會參與和集體教育才能提升其批判意識,并由此實現其意識覺醒與解放使命。在運用影像發聲的社會工作實踐中,批判意識教育提醒社會工作者停止使用專業精英主義視角,以尊重和欣賞的態度去關注服務對象自身所具備的知識、技能和力量,通過理解、教育與行動來促進服務對象的聯結,促進服務對象聚焦于共同議題,通過自我和集體反思來有意識的尋求個人或集體行動,最終達到第三層次的批判意識。通過社會議題的記錄、傳播、分享與討論,紀實攝影作為有效的教育工具,不僅完成了服務對象訴求的表達,更在影像傳播中實現了交流與互動,更促進了服務對象的社會行動與權利實現。
其次,作為一種社會分析視角,女權主義并非簡單追求權力的性別逆轉,而是關注人們生活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并挑戰規范的刻板印象。女性主義承認并尊重所有個體的主觀經驗,從而使權力更加平均地分配。通過影像發聲,社會工作不僅將權力賦予那些不被傾聽或不參與決策的女性手中,更強調發聲以后的社會行動與社會重構,并在社會批判與集體過程中實現社會變革,以強調人類的多樣性、社會的公平正義以及對弱勢群體權益的保護。
再次,賦權理論不僅具有革新性和反思性的理論意涵,更重視服務對象的個體增能與社會賦權。Thomas將賦權定義為:個體、群體或社區憑借行動力量能夠開始掌控環境并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自身的目標。區別于個體自我意識和能力的增能,賦權理論更關注社會政治意義上的“權力”,強調改變不合理的權力關系以實現服務的目標。作為一種社會賦權的有效形式,影像發聲療法一直強調群體性的批判反思和生活經驗,強調服務對象的集體行動和社會影響。通過影像發聲技術,服務對象學會在對彼此作品的分享交流、解構重構以及行動反思中將集體議題放到更大的社會環境和權力框架中進行考量,并從社會層面尋找問題解決之道。
最后,建基于“實踐”和“參與”原則的影像發聲療法,以“影像”為“發聲”的工具和媒介,以“發聲”為“影像”的宗旨和目標,不斷增強個體能力,鼓勵群體互助,展示社區優勢,最終促進社會重建、社會變遷和社會正義。因此,影像發聲不僅可以應用于社會工作的需求與成效評估、政策制定與修正、社會行動與倡導、社會研究與督導,更可以通過“民間影像”“獨立影像”和“紀實攝影”等方式拓展社會工作服務的領域、空間與范式,從而實現影像社會工作的實務拓展與體系建構。
(二) 面向服務對象的影像發聲模式
首先,個體發聲模式是指社會工作者面對特定情境下的個人問題和需要,以個體或家庭為服務對象,通過影像發聲中的興趣點識別、攝影技能培訓、影像拍攝、敘述分享和影像展示來促進個體認知、表達、分享、創造和展示的過程,以此增進對服務對象經歷與價值觀的了解,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信心,發揮其個體潛能并促進其社會行動。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者主要擔任觀察者、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一是要在服務過程中透過主題、鏡頭和故事來敏銳覺察服務對象的問題及需求,識別造成其現實困境的個人和環境特征;二是引導服務對象積極參與攝影和敘述過程,鼓勵其對個人經歷、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進行反思;三是不斷挖掘服務對象的優勢和能力,促進其自我意識的提升和行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