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目前有關新傳播技術應用的新特點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加強對新聞建設管理的新發展呢?同時現在新聞的新應用技巧有哪些呢?本文選自:《中國廣播電視學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力求反映我國廣播電視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開展業務研究,深入探討廣播電視業的改革和發展問題,及時介紹高新技術在廣播電視領域中的運用情況,努力為讀者服好務。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在廣播電視類期刊中穩居第一,成為中國廣播、電視類最權威的學術刊物。
摘要:在媒體融合上,存在著很多形式層面的表現,比如,在新聞網絡化、碎片化的時代,媒體議題設置與輿論引導能力在下降。很多人對媒介融合的認識不到位,將文字、圖片、視頻簡單相加來改造傳統報道,部分人認為將信息上網就是新媒體,媒體的融合不僅是符號形態和媒介形態的互相包容,更離不開對媒體環境的整體把握,要從新聞理念的層面進行思考。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理念,論文投稿
一、新傳播技術衍生的新聞理念
新聞傳播方式的變革與技術的更新關系密切。新技術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也決定了新聞傳播領域的思維方式,包括媒體傳播的新理念。
(一)媒體融合發展
媒體的信息生產方式一直在適應新的傳播技術,媒體融合便是生產方式適應技術更新的體現,不同符號形式的內容沖破了媒體之間的界限得以在同樣的平臺傳播[1]。傳統媒體紛紛數字化、網絡化,借助數字技術衍生出了新興媒體,新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融合新聞”逐步成為新聞傳播的主體。
(二)大數據傳播
大數據在新聞傳播業內掀起了一股浪潮,新聞生產的理念發生了改變,使其成為了媒體創新的有力武器。在新聞傳播行業利用數據制作新聞的方式已比較普遍,大數據有助于媒體發現更多的新聞來源,對新聞的客觀性、真實性的保障有很大幫助,帶來了新聞領域新的發展機遇。利用大數據輔助新聞進行報道的趨勢逐步顯現[2]。例如,“今日頭條”APP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閱讀行為來推送頭條新聞等。
(三)新聞傳播的用戶思維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23日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移動上網設備逐漸普及、網絡環境日趨完善、移動互聯網應用場景日益豐富。信息傳播不再只掌握在專業機構手中,相對處于被動的受眾向主動獲取、生產和傳播信息轉變,媒體更加重視用戶在信息獲取中的體驗。媒體的演進過程伴隨著媒體態度的轉變,由于人與信息、設備日趨無縫連接,媒體服務越好,用戶對其的認可度越高。
二、新傳播技術帶來的負效應
新技術提高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增加了信息量,豐富了新聞的表現樣式,帶來了全新的新聞傳播理念,但是其帶來的負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
(一)媒體籠罩下的“容器人”
“媒體是人體的延伸”,在傳播技術的推動下媒體打破了人類感知的局限性,各種媒介如同人與生俱來的器官一樣讓人體獲得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媒體也限制了某些感官的潛在能力。很多人使自己封閉在媒體所營造的信息環境中,花費大量時間用于媒體消費,成為“容器人”[3]。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容器人”在各種媒體的信息包圍中逐步喪失了自身的觀察、分析、思考能力,思想行為容易受到媒體的左右,尤其是對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帶來阻礙,不利于人的“自我實現”。
(二)技術邏輯下的倫理困惑
新聞倫理在當下的媒體環境中是從業者不可回避的一大拷問。新傳播技術在新聞獲取、制作、傳播這三個階段給傳播者都帶來了挑戰[4]。紅外線相機、針孔攝像機等運用了數字技術的設備讓世界變得更加透明,但利用數字技術造成的新聞侵權現象對傳播者提出了考驗;大數據挖掘帶來新的傳播樣態,一定程度上讓新聞更加真實、客觀、具象,但對部分公眾隱私的侵犯同樣滋生弊端;網絡化帶來的便捷和低成本,也讓虛假、低俗的新聞蔓延;媒體提供的免費的信息負載著沉重的廣告,甚至混淆了新聞與廣告的界限。
(三)“多即是少”:海量信息導致的信息匱乏
在泛媒介傳播環境中,傳播的主體更加多元,媒介數量越來越多,面對海量信息,大量雜亂無章的內容充斥在人們的視線中,這些內容也遠遠超過了人類對信息的處理能力,給人帶來困擾,甚至造成思維能力的萎縮,容易導致受眾在媒體接觸過程中的“迷航”。比如,某人訂閱了40個公眾號,至少一半以上不會經常打開,因為海量信息涌向了用戶,信息過載對于當今受眾來說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四)形式大于內容:技術掩蓋新聞性
同樣,大數據技術與新聞業的基本理念并不是完全兼容的,在媒體的實際操作中表現在新聞作品視覺效果與新聞價值的背離,新聞自由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矛盾。新聞業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具有人文主義取向的,這與大數據的機械化也是不完全吻合的。媒體需要在大數據面前保持新聞的獨立性,避免完全被其左右。
三、傳播技術與新聞理念的融合途徑
技術革新帶來的弊端不可避免的出現新聞傳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探索兩者的結合點,既要充分發揮技術的帶動作用,也要反對任何形式的技術崇拜,促使新聞傳播業的良性發展。
(一)融合的產品表現:生產“智慧新聞”
大眾傳播業應追求卓越,內容品質、觀念態度都應以卓越為標桿。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潛藏的新聞價值,主要在于通過數據的智能化處理,提高新聞洞察力,幫助受眾穿透信息迷霧,獲取更真實、有效、有價值的新聞。在大數據的幫助下,“智慧新聞”表現在“數據+新聞”的融合[5],并且進行有針對性的新聞推送,對受眾進行“新聞定制”。大數據通過全體樣本采集,能夠更加準確的判斷新聞的個案在全體樣本中的代表性,避免造成以偏概全,做出片面的判斷,這成為了媒體的有力武器,對于提高新聞的真實性,回歸新聞本源具有重要的價值。主流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往往更善于分析、挖掘,提供更有價值的新聞。大數據對新聞分析具有極大的加強作用,以往很多新聞只能做“事后諸葛亮式”的被動報道,有了大數據的幫助,新聞報道可以在已有數據的支撐下,結合相關報道或分析,對事件可能的方向進行預測。媒體充分挖掘數據背后隱藏的新聞價值可以豐富新聞內容,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新聞產品。“智慧新聞”在提高新聞事件報道的真實性水平、新聞分析的預見性、受眾獲取和運用信息的有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