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的藝術形式,它比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更容易親近與接受,也就是說,它更具有平民化大眾化的特點,以下結合實際談一下自己教學心得體會。
很多人未必會唱歌或者繪畫,也未必欣賞得了一首歌或者一支舞,但是,大多數人都能認得字,都能讀懂一篇文或者一首詩,文字,可以直至人的內心,從而產生心靈上復雜的感觸。
小時候,我們可以閱讀童話,文字里的世界是無拘無束的,花草蟲魚和孩子可以對話,天使可以來到人間,帶來愛、溫暖與拯救。長大后,我們讀詩歌讀戲劇讀小說,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更多的情感體驗,這是其它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魅力。
其實,說到底,每一種藝術形式都可以給人帶來終極關懷,只不過文字似乎更直接更普遍。人行走于世間,生的孤獨、愛的寂寞、死的煩惱都是不可以避免的疾患,這種疾患不可避免地促使人類從神世界里尋找安慰。
而在精神領域,這種關懷來自三個方面:一個給多樣的現實世界以統一之本體存在的哲學承諾,一個給有限的個體生命以無限之價值意義的宗教承諾,一種是給異化的現實人生以多樣之審美觀照的藝術承諾。
而在哲學與宗教都不夠發達的中國,文學便具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繁榮的主要原因。
我們把精神關懷分為“初級關懷”和“終極關懷”,所謂“初級關懷”,是對人們生活情緒的放松、撫慰、宣泄,并通過這種形式使其恢復到健康狀態。所謂“終極關懷”,則是對人們生存意義的感悟、理解、追問,并通過這種形式使其獲得一種精神的升華。當然,除了文學,其他的藝術形式也都可以達到這個的效果,我只是想說,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從文字里,從書本里得到的關懷更多,正如毛姆所說:幾乎沒有任何一種工作能像閱讀這么方便,隨時隨地開始,一旦有要緊的事情,又能立刻放下。
正是因為閱讀的方便,也就讓文學具有了極大的普及性,也就讓無數人對之深深愛戀。我很理解那些熱愛音樂的人,就像我熱愛文字是一樣的,文字有我們需要的東西,它支撐了我人生的信念、勇氣與心境。
可能是一首很短的五言絕句,你也可以從中讀出它傳達的深刻含義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從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沒有什么深奧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們千古傳頌,自有其“終極關懷”的重要意義。那“一歲一枯榮”的生命歷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樣,在宿命的輪回中不斷燃起新的希望。
一個敏感的、有責任感的詩人,一定會對自然對生命對社會產生思考的,這種思考也一定會傳達在他的詩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