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傳統媒體應勇于擔當制止網絡謠言的責任與“自媒體”相比,傳統媒體在大眾心里仍是權威的可靠的傳媒。在網絡謠言瘋狂猖獗之時,傳統媒體要勇于擔當起制止“網絡謠言”的責任。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⑴傳統媒體的報道要始終堅持真實、準確、可信,防止成為“網絡謠言”的“二傳手”。
謠言,是指利用各種渠道傳播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謠言幾乎與人類歷史同齡。20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謠言借助新的傳播媒介———網絡,開始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給網絡謠言下個定義,那就是:網絡謠言是在網絡這一特定的環境下,網絡使用者以特定方式傳播的對網民感興趣的事件、人物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①網絡以其匿名性、及時性、全球性、數字化等特征,為謠言插上了一雙翅膀,使其傳播速度比以往快千倍萬倍,范圍比以往廣千倍萬倍,對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網絡謠言的成因早在上世紀40年代,著名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就對謠言產生的原因有一個比較清楚的分析。他認為,“謠言產生的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故事的主題必須對傳謠者和聽謠者有某種重要性;第二,真實的事實必須用某種模糊性掩蓋起來。”“謠言的強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達:謠言=事件重要性×信息模糊性。用語言表達就是:流行謠言傳播廣度隨其對相關人員的重要性乘以該主題證據的含糊性的變化而變化,重要性與含糊性之間的關系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因為,如果兩者之中有一個為0,也就沒有謠言了。”
②也就是說,謠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倘若該事件的重要性對個人來說不大或是相關信息及時全面地傳播給個人,就不會產生謠言。法國研究者弗?勒莫認為“謠言并不是一種人為的現象,它的根子是人們感到自己缺了點什么,它又以模棱兩可的感覺在擴展延伸,它存在的基礎是使人希望對事物有進一步的了解或是隱約感到的威脅的一種反應。”③也就是說,若發生與民眾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特大公共危機事件(如自然災害、社會突發事件),而民眾從正規渠道獲得的信息遲緩或是中斷,加上民眾的信息需求遠遠大于體制性渠道獲得的信息時,他們往往表現出驚恐或猜疑的心態,很容易輕信網絡謠言。
網絡謠言的產生除了源于上述一般謠言產生的原因外,還有自身的三大原因:
1.從傳播源的角度分析,在于傳播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或是別有用心。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但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利益分配不均、政府官員貪污腐化、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住房問題、醫療問題、教育問題等還沒得到徹底解決。這些矛盾導致一部分人的不滿情緒,他們無處宣泄,只好轉向“低門檻”的互聯網,制造各種謠言,發泄內心的牢騷。還有一部分人,心理陰暗,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接觸時,很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情緒,如嫉妒或是報復心理。他們往往會在網絡上散布謠言,企圖詆毀對方。這里的對方包括個人、企業組織或是國家政權。
2.從傳播媒介的角度分析,在于網絡的特性和網絡守門人的“把關”弱化。網絡發布信息的“低門檻”、便利性使得任何人都有條件通過網絡進入公共領域。它的匿名、及時、數字化、超時空、全球性、呈幾何級數擴散的傳播,使信息的傳播速度要比人際傳播快千倍萬倍。網絡文檔復制的低成本、無成本和便捷性使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通過網絡傳播信息。謠言遇上了網絡,可謂是如虎添翼。網絡謠言的傳播需要借助網絡傳播平臺,包括論壇、即時通訊工具、博客、電子郵件等等。這些傳播平臺都存在一定數量的網絡管理者。這些網絡管理者將網絡信息的時效性和自家網站的點擊率放在首位,對發布在自家平臺信息的真實性沒有進行求證,有的管理者甚至將那些奇特、怪異的信息作為吸引網民眼球的噱頭任意在網絡發布。這就導致了網絡謠言的廣泛傳播。
3.從受眾的角度分析,在于受眾對網絡謠言存在一定的心理認同。網絡謠言之所以在網絡上如漣漪般層層傳播是因為有一部分的受眾對謠言有一種心理認同,他們趨向于肯定它的真實性或希望它是真實的。由于缺少相關真實信息的支撐,受眾很容易受到其他言論的影響。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們在接收某一可能性信息時,總會考慮最壞的情況從而讓自己能夠做好充分的準備,應對挑戰。這種心理往往會讓人們輕易地相信謠言的真實性。這些民眾,缺乏客觀分析,不做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盲目服從,使事件日益脫離事實真相之外,自己也成為“網絡謠言”的“二傳手”。
治理網絡謠言的對策
1.真實是媒體的靈魂。媒體的報道要堅持真實、準確、可信。當網絡上出現謠言并影響民眾情緒和生活時,傳統媒體有責任也有義務對網絡謠言涉及的各個方面、各個細節進行仔細的調查、取證和辨別真偽。傳統媒體要充分發揮自己強大的采編能力和良好的與政府部門溝通的能力,對網絡謠言尋蹤追跡,做客觀公正的報道,引導社會輿論走向。⑵傳統媒體要正確引導網絡媒體的議程設置。網絡時代的議程設置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網絡議題具有廣泛性。由于網絡不存在自身定位、資源有限等因素的制約,廣大網民可以自由地選擇或是設置議題。其次,網絡議題設置具有衍生性。網絡的即時互動性和公眾的積極參與性使網絡議程的發展不是取決于議程的設置者,而是議程的反饋者。在網絡媒介中,公眾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凸顯。但是,網絡議程設置具有隨意性和非理智性。
網絡議程的參與者不僅數量上龐大,而且大多數是以匿名者的身份出現,他們并不是人人都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意識,往往會隨意發表言論。相比之下,傳統媒體往往更理性,它有著網絡媒體難以匹敵的品牌公信力、專業素質高的記者隊伍和相對可靠的新聞來源。在多種媒體造成信息自相矛盾時,人們更愿意從傳統媒體獲取可靠信息。可見,人們對傳統媒體依然存在很強的依賴心理。因而,傳統媒體參與到網絡的議程設置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削弱其隨意性和不理智性。這樣,傳統媒體就可以引導網絡議程的設置,讓傳統媒體的嚴謹公正的作風來代替網絡議程設置的浮躁風氣,從而凈化網絡議程設置的環境。“皮革奶”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11年2月17日,一篇名為《“皮革奶”死灰復燃長期食用可致癌》的文章被各大門戶網站大量轉載。
這篇文章寫到:“‘三聚氰胺’事件對于內地乳業的影響尚未消退,國家農業部近日發現‘皮革奶’死灰復燃,內地疑有不良商人將皮革廢料及動物毛發等物質加以水解,再將產生出來的粉狀物滲到奶粉中,意圖提高奶類的蛋白質含量,蒙混過關。”文章把對“皮革奶”的質疑聲推向了高潮,并迅速在網絡及民間引起了軒然大波。傳統媒體及時有效介入才使民眾對這一議題保持了冷靜的思考。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目于2月18日就播出《誰在制造“皮革奶”》的報道,通過采訪國家農業部和國家質量監督局的工作人員,對“皮革奶”的信息進行調查,最后得出結論:有關“皮革奶”的信息純屬謠言。作為中國第一大官方媒體———央視,它的報道為民眾關注的熱門議題提供了及時、可靠、真實的信息,在第一時間遏制了謠言在網絡上的傳播,引導網絡議程的設置向著健康方向發展。
2.政府應建立高效的信息求證、查實和反饋機制謠言止于公開。信息公開程度越高,謠言生存的空間越小。謠言得以在網絡上產生和傳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和公眾之間信息的不對稱性、信息傳播途徑和渠道的不通暢性,因而政府應該建立網絡信息有效管理機制。一旦民眾發現網絡可疑信息,能夠及時向主管部門求證,同時主管部門能夠及時查證該信息是否屬于謠言,并能夠迅速做出符合實際的回答。這樣,依靠政府的公信力,能使大眾及時充分地了解事情的真相,使網絡謠言扼殺在搖籃里。2011年3月,日本核電站核泄漏危機導致中國刮起了一陣“搶鹽”風暴。各大超市的碘鹽銷售一空,一些不法商家借機提高碘鹽價格。市民搶購碘鹽無非是以下兩個原因。一是民眾認為食用含有碘成分的鹽可以有效地防止輻射;二是民眾認為日本的核泄露會導致海水污染,并影響到海鹽的質量。搶鹽事件發生后,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做出果斷決策,各級部門及時公布事態真相,出臺穩定鹽價、打擊炒作的各項措施。工信部表示,我國原鹽年產量大,能滿足市場需求。此外,我國生產的加碘食鹽大部分屬于井礦鹽,不必擔心海鹽污染影響民眾食鹽安全的問題。衛生部表示,吃碘鹽是無法預防核輻射的。全國各地政府紛紛采取各種措施勸導民眾理性消費,勿信謠言。還陸續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保障碘鹽的正常供應措施并及時澄清謠言,核實中國沿海沒有出現污染現象。
3.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依法查實、懲處網絡謠言的制造者和傳播者目前謠言在網絡上滋生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雖然我國已將利用互聯網制造、傳播虛假信息列為違法行為,但就何為傳播虛假信息、何為虛假信息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再者,造謠者、傳謠者的違法成本還比較低。大量網絡造謠、傳謠行為并未進入司法程序,不能對造謠者和傳謠者起到巨大的震懾作用。如我國目前針對非特定個人、單位、產品等的謠言,無論后果多么嚴重,只要謠言沒有被定性為“虛假恐怖信息”,就無法進入刑法的打擊范圍。
因而,要加強相關立法工作,完善現行法律法規,使打擊謠言的治理行為有法可依。為保證網絡環境的健康發展,必須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對所有傳播、制造網絡謠言的不法分子,要依法依規追究其相關責任,起到懲前毖后的作用。2011年下半年在網絡論壇流傳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修訂征收個人所得稅若干問題的規定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47號),經有關部門查實系一網民杜撰而成。公安機關對該網民這一違法行為做出行政拘留15天的處罰。某新聞網站一編輯在其個人實名微博編造發布“網絡消息:殲-10B在閻良墜毀,飛行員犧牲”信息,隨后被境外媒體轉載報道。我國有關部門及時對此作了辟謠澄清。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對該網絡負責人進行了執法談話,提出嚴肅批評,責令網站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4.網站要做好“守門人”和“清道夫”的角色近些年來,網絡發展突飛猛進,各大門戶網站、BBS、博客、微博、聊天室為廣大網民的言論自由提供了平臺。但是,真正的自由必須受到一定的限制,不然就會泛濫成災。網絡言論自由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控制。這就要求各個網絡站點的管理人員嚴格做好信息“守門人”的角色,運用先進的現代化技術手段,對出現在自己網站上的所有言論進行逐一檢查,對涉及敏感問題或是出現新、奇、異的信息更要小心謹慎,要在第一時間將這些可疑信息刪除掉,從源頭上鏟除網絡謠言,防止其進一步擴散。除了做好“守門人”的角色外,網絡還要做好謠言“清道夫”的角色。
2009年以來,一種新的分享實時簡短信息的網絡社交平臺———微博,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微博使用群體的廣泛性、內容的隨意編寫、轉發和評論的功能,為謠言在微博中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為了防止謠言和假象在微博中出現,新浪于2010年11月就成立了微博辟謠小組,專門監控出現在微博平臺上的信息,并對所有可疑信息進行核實。
新浪還開通了官方微博辟謠賬號,號召廣大網友積極主動地舉報任何可疑信息。同時,該賬號會在第一時間公布曾出現在微博的虛假信息。目前,該賬號已擁有802610位粉絲,發布微博299篇,其中大部分內容為澄清不實傳言的信息。5.網民要培養理性思維和謠言防范意識在網絡環境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那些缺乏理性思維和謠言防范意識的網民,往往成為使謠言在網絡上繼續傳播的推動者。“謠言止于智者。”廣大網民需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理性思維,加強自身對謠言的防范意識。具體做到以下幾點:⑴網民需要養成理性發帖、理性討論的習慣。
許多謠言邏輯混亂、證據不足,但很多網民卻無異議地接受謠言。他們沒有通過對謠言的證據分析、邏輯分析、常理分析來判斷其真偽。理性思維的缺乏使他們容易被虛假的信息所蒙騙,甚至成為謠言的有力傳播者。⑵網民需要自我總結,提高對謠言的防范意識。網民可以就影響比較大的網絡謠言的起因、傳播途徑、辟謠方法和過程作較為詳細的總結,并將其公布在網絡上。通過這種自我總結的方式,不僅能提高自己的謠言防范意識,還能夠教育更多的網民,同時也使他們提高自身的謠言防范意識,從而有效地防止謠言在網絡上的進一步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