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刻板心理因偶然事件曝光引發連鎖反應。部分慈善機構因信息不透明陷入信任危機,社會輿論的道德化反思達到高峰。網絡謠言、群體極化和非理性言行時有發生,也引起社會各界普遍關注。
2011年,隨著中國互聯網以微博、SNS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持續高速發展,以大眾傳播為主導開始向人際傳播為主導的社會輿論格局轉變。新老媒體融合趨勢加快,網絡媒體主流化受到業界認可。綜觀年度輿情熱點可以發現,我國以社會化自媒體為先鋒,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為兩翼的社會輿論架構基本形成。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網民激增,“隨手拍”成為常態,通過人際傳播、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的互動融合,移動互聯網或將成為網絡輿情的新磁場。
2011年網絡曝光與當天曝光的比例持續增長,互聯網已經成為熱點事件曝光的主要平臺和輿論源頭。據初步統計,通過網絡曝光的熱點事件接近三分之二,重大突發事件在事發當天發酵的超過半數。2011年,互聯網話題集聚能力明顯增強,虛擬與現實社會互動的影響力提升。網民利用多種方式挖掘事實的主動性增強,形成強大的輿論監督力量。依托互聯網新媒體,“微力量”吸引了社會名人、媒體記者和政務機構的參與,虛擬社區公共輿論場進一步擴大。自媒體進一步壓縮傳統媒體的時效空間,并且常常給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組織造成輿情應對壓力。
中央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上議事日程。傳統媒體反思現實,常常叩響大眾心底最柔軟的音符,觸及社會司法與道德底線。在新媒體和互聯網言論的沖擊下,傳統媒體在新聞時效性、動態反應和事實調查方面的社會功能受到削弱或擠壓,傳媒影響力結構與要素發生重要變化。傳統媒體反思批判和均衡報道的社會責任意識大幅度提升,通過主動設置議題,及時回應網絡輿論,打通“兩個輿論場”。
一、網絡新媒體成網絡輿情強磁場
2011年7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4.85億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長上升到18.7小時,較2010年底增加0.4小時,多數網民的網絡媒體接觸時間超越了傳統媒體。
據國家有關部門最新數據,我國目前在各網站注冊的微博賬號約7億個,微博用戶每天發布的信息量約為2億條。據了解,人人網、開心網等SNS社交網站注冊用戶數維持在2億以上,騰訊QQ空間和朋友網、豆瓣網等等,都聚集了大量活躍用戶。截至10月我國電話用戶數12.5億,手機用戶9.64億,是互聯網的潛在用戶。網絡視頻的用戶數量突破3億。從接觸的便捷性與使用覆蓋面來看,社交型新媒體也已經大大超過了傳統媒體,擁有了手機版,實現了移動互聯。新媒體新業態仍不斷出現,如國內著名輕博客點點網正式對外公布用戶已經突破500萬。圖文聲像等多種傳播形式也大大提升了社交型新媒體的傳播能量。
與此同時,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搜索引擎用戶規模已達到3.86億,較2010年底增長1153萬人,半年增長率達3.1%,使用率達79.6%。搜索在總體網民的上網應用使用率中排名第一,在手機上網應用中由于手機輸入和界面顯示較PC終端效果差,其使用率低于手機即時通訊和網頁新聞瀏覽,排名第三,達到59.5%,較2010年底也略有提升。搜索引擎的使用,標志著廣大網民對于新聞資訊的自主選擇性的增強。
2011年11月21日,在武漢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高鋼指出,直接影響信息傳播形態與模式改變的三大技術已經日益顯現。在移動互聯網、智能便攜終端和云計算服務三大技術發展的共同作用下,網絡技術平臺的融合絕不止是信息傳播渠道的合并和兼容,網絡信息的共享也絕不止是個體單元的信息獲取和信息發布,它們將是一個改變整個社會信息創造方式、加工方式、獲取方式、傳播方式、使用方式和經營方式的深刻的社會變革過程。
2011年10月底,中國記協第八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增選了近20位網站負責人,其中74位常務理事中網絡媒體人士占據3席,網絡媒體成為主流媒體趨勢明顯。目前,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優勢互補的傳媒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如《人民日報》的人民網、中央電視臺的央視網、南方報業集團的南方網、北京多家媒體聯合組建的千龍網等,基本實現了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有效結合。近年來,網絡媒體管理者、論壇博客管理員與版主等網絡輿論“把關人”在網絡輿論場中的作用受到更多的重視。
二、2011年網絡輿情話題結構分布
2011年網絡輿論熱點話題有所上升,在官民關系、貧富分化、房價物價、城管執法、征地拆遷、司法公正、食品藥品安全、教育政策等問題繼續保持較高熱度的同時,精神病鑒定收治、外地人引發群體沖突、環境污染事件、安全事故、公益慈善信任危機等新話題也呈明顯上升趨勢。受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影響,在東部一些地方的突發輿情熱點中,顯性矛盾領域有擴大的跡象。
網絡輿論的地區分布也不盡平衡。經監測,從地域分布來看,近5年發生的200多起在全國具有影響的突發輿情事件中,較多分布于華南、中部、西南部、華北、華東地區。通過比較2011年輿情熱點發現,在一定程度上,網絡輿論的發達,與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成正比。利益群體越是分化,本地網友運用互聯網表達利益訴求越頻繁。而中西部地區盡管媒介生態發展和社會群體新媒體素養相對滯后,負面輿論也大量發生,經常成為網絡輿論關注的熱點地區。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2011年備選“年度20件熱點事件”的33個案例中,新媒體實現議程設置、影響話題走向的比重超過傳統媒體一成;在新媒體中,微博爆料數量是論壇、博客的兩倍。前者如微博網友追蹤郭美美事件,延續3個多月,傳統媒體明顯落后;動車追尾事故中,大量消息第一時間在各大微博曝光,浙江政務微博群發揮明顯作用,大量媒體記者也首選個人微博發布消息。后者如湄公河事件消息在天涯論壇曝光后,引起輿論熱烈關注。10月7日,網友“北緯21度1973”在天涯發帖曝光湄公河慘案,后經證實,該網友為被劫船只的船東郭志強。在帖子中,郭志強對事件展開了較為詳盡的描述,尤其是受害船員圖片公開后,激起大量網友的憤怒,33%的網友提出要認真迅速地查清事實,輿情熱度持續上揚,事件很快傳遍全國。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和網絡輿論發達并存的特殊時期。突發事件具有難以預測、牽涉利益多、容易引發連鎖事件等特征,而網絡媒體傳播具有及時迅速、匿名、去中心控制等特征,兩者結合后在網絡平臺上非常容易圍繞突發事件形成廣泛輿論。
2011年,微博改變了網絡輿論格局,尤其是助推突發事件輿情傳播,并使之成為常態。社交型媒體“議題設置”功能全面呈現,在時效性和參與度方面趕超傳統媒體,使社會輿論媒體功能結構發生變化。微博成為最具影響力媒體,全面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微博提供了反腐曝光利器和救助新渠道,成為輿論監督廣場和信息公開推手,也帶來了抵制網絡謠言與非理性情緒疏導的壓力。如佛山小悅悅事件和攙扶跌倒老人的爭議性話題相似,網絡輿論的道義感性和輿論審判現象較為突出,類似司法和社會事件相關話題常常在網上引發熱議。
11月16日,甘肅慶陽校車事故發生后,不少知名博主很快提出校車購置計劃,有網民提出事件處置的制度性建議。甘肅當地政府衛生和教育部門第一時間在新媒體上發布救援和事件處理信息,成為輿情應對的重要環節。
三、社交新媒體突破新聞專業壁壘
隨著微博和社交網站等新媒體的高速發展,網絡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不斷出現新的飛躍,2011年社會輿論形勢更加復雜化、尖銳化。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策劃、篩選、調查、反饋等規范化流程在網絡傳播面前遭遇挑戰。2010年,江西宜黃拆遷事件南昌機場“女廁攻防戰”中出現“微博直播”,后來很多媒體人士紛紛在突發新聞報道中大量使用微博。進入2011年,社交型新媒體制造輿論話題的現象已經趨于常態,基本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新聞壁壘。
首先,互聯網使傳統媒體失去了對新聞“議程設置”的全面“壟斷”。越來越多在傳統媒體不能及時報道的突發事件,尤其是特大和重大突發事件,在網絡時代卻總是首先被網民公之于眾。這些爆料的消息大多來源于突發事件的當事者、現場圍觀者、主動爆料的知情者和鍥而不舍的社會關切者。在網絡新媒體時代,突發事件信息第一發布者很可能既不是相關政府部門,也不是新聞媒體,值得引起注意。
其次,網民表現出很強的“使用與滿足”的自主意識,網上言行更加偏向自身訴求和愿望。和傳統媒體更趨于單向度或線性傳播結構相比較,Web2.0時代的受眾更加具有主觀能動性和自主選擇性,不僅成為了內容消費者,還成為了內容的生產者和提供者。另外,社交型新媒體更加便捷,互動性強,突出了受眾的地位。網民通過對互聯網的積極使用,從而制約著媒體傳播的過程,使用媒體也更多基于個人需求和愿望。浩如煙海的網絡文化和互聯網商業結構,給了網民更自由更全面的選擇性。而網絡民意的熱潮涌動,也吸引很多媒體的跟進。
在郭美美事件中,先是微博“郭美美baby”炫富,其“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認證信息在5月21日開始引發網友猜想和熱議。網友自發展開人肉搜索與調查,在傳統媒體缺位的輿情發酵期,自媒體能夠不斷通過群體“爆料”和評論實現輿論的議程設置,說明網絡監督無孔不入,成為輿情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推動力量。6月22日,六家傳統媒體介入報道,開啟“兩個輿論場”互動階段,輿情能量爆發。之后,大量網民仍通過微博不間斷地爆料,幾乎每次爆料都引起新的輿情反彈和媒體介入,產生“漣漪”波動效應,傳染到多家企業、個人和行業機構,輿情長期延續,成為2011年輿論關注度最高的事件之一。
再次,國內外大量突發輿情事件中,社會自媒體的輿論與社會動員能力凸顯。網民開始走下互聯網,網上輿情出現向現實空間擴散趨勢,形成巨大的輿論壓力。年初的錢云會事件中“公民調查團”呈現從個體到群體、從普通網民到專業人士、公共人物的新特點。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的引導,發揮了網絡自媒體輿論解決現實問題的積極作用。如微博打拐等,是網上意見領袖發起的公益行動,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參與和引導下,得到大量辦案線索,受到群眾擁護,獲得了輿論積極評價。
而在上海地鐵追尾事故中,9月27日下午14時11分上海地鐵10號線出現故障,大量網友第一時間發布微博消息,僅僅三分鐘之后,“@上海地鐵shmetro”就發布“突發運營信息”,提醒地鐵班次間隔延長并敬請乘客諒解。隨后滾動發布多條微博,向乘客進行解釋并作換乘指引,還公布了事故原因。截至當晚18時30分,“@上海地鐵shmetro”共發布有關地鐵事故的微博63條,此舉廣受網友好評,“杜絕了謠言的產生,滿足了信息饑渴網友的需求”。有媒體評論稱:“這才是危機公關的正確做法”。
在類似案例中,傳統媒體早期缺位的情況下,社交新媒體已經成為突發事件當事方和公眾第一時間互動溝通、無縫對接的重要信息平臺。隨著專業媒體的介入,事件的全貌得以展現,但微博網友依然設置了大量后續議題,如網友提出對“@上海地鐵shmetro”道歉信息多次刪除和發布的質疑,也為媒體所關注。
四、“政務微博年”的輿論互動格局
社交型新媒體輿論場吸引社會各界人士入駐,逐漸成為公共輿論場。網絡意見領袖和活躍知名網友作用日益突出,“新意見階層”和公民報道者大量出現,他們在網絡社區的聲音,往往比傳統報刊、電視臺在互聯網上對公眾更具有影響力。2011年,社交型新媒體不僅聚集了大量普通網民、網絡名人和媒體人士,還吸引了更多傳統社會的專家、名人,尤其是政府機構、官員和企業的入駐。這標志著社交型新媒體和互聯網輿論結構更加接近于現實社會,網絡民意也更趨近于社會民意,網絡輿論場發展也將更趨于完善、富有代表性和參考價值。
2011年5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正式成立。10月13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在京召開積極運用微博客服務社會經驗交流會,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外宣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主任王晨在會上強調,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充分發揮微博客服務社會的積極作用,切實加強建設和管理,共同維護健康有序的網絡傳播秩序,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2011年,人民網輿情監測室選取我國較有代表性的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和人民微博數據,先后在3月、8月和12月發布了三次政務微博報告。據調查,從2010年底的數千家,短短一年,黨政機關及公務人員在新浪、騰訊和人民微博已開設4萬多家微博賬戶,2011年成為我國政務微博高速發展的第一年。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國四大直轄市政府新聞辦已全部開通政務微博,北京微博發布廳和上海發布開通以后,迅速引起媒體和網友的熱烈追捧。很多機構開始重視培養本行業、本部門的“意見領袖”,積累了一定經驗。
11月17日,“北京微博發布廳”在新浪網上線運行,成為全國各省區市開通的首個省級政務微博發布群。“上海發布”微博平臺首條微博“每周菜價”,民生味十足。不到10天時間,“上海發布”在新浪網上粉絲數量已突破36萬,在騰訊網上突破64萬。2011年10月,銀川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在其官方微博“問政銀川”上曝光19個最懶微博。這種“自我曝光”的督促方式,更加凸顯出各地政府部門對社交型新媒體微博平臺的重視。而以占據政務微博三成數量的公安政務微博為例,政府部門在自媒體中開辟了“公媒體”,改變了傳統時代單純依靠媒體進行的單一信息發布模式,并通過組織傳播進一步提高網絡媒體和社交型新媒體的地位。
我國互聯網官民良性互動格局初步形成,多種政務微博成熟化的發展模式和網絡互動模式不斷出現。政務微博基數更大,機構分布更均衡,官員級別更高。還涌現出伍皓紅河微語、蔡奇、中一在線、穆鐵禮甫哈斯木、朱永新、章劍華博客、陳士渠、孫云曉、廖新波、葉青、杜少中等知名意見領袖。如四川會理PS事件和微博開房門等事件以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展示了官員在新媒體素養上的“知識溝”差異及其彌合的走勢。
五、媒體反思與社會責任意識增強
以2011年引起全國輿論廣泛關注的藥家鑫案和夏俊峰案為例,通過比較不難發現,對于涉嫌殺人的兩名被告,網民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立場態度。傳統媒體對兩案均有跟進報道,但輿論的發酵和沸騰主要在互聯網,特別是微博。網絡輿論表現出的“標簽化”和“刻板印象”,引起社會的深刻反思。傳統媒體事發后對事件的深入調查,對當事各方和專家的訪談,對事故的深層反思一定程度上成為網絡言論的重要驗證和補充,構成社會輿論的主體。
首先,媒體也展現出多層次的立場和報道方式。如《法制日報》《新京報》和《中國青年報》等呼吁法官要“頭腦清醒”和“獨立判案”;傳統媒體的公信力集中體現在隨著新聞事件發展作出動態反應,在事態發展、司法認定和輿論反響等出現意外的重大轉折后,媒體關注內容與報道方式的轉變,體現了媒體對多變環境和“刻板印象”及時做出調整的能力。
其次,對于藥家鑫案和夏俊峰案,《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人民政協報》《南方都市報》等進行了制度性的反思。媒體報道、特別是評論的傾向性,從新聞事件的特殊性上升為社會同類現象的一般性的反思,對現行社會制度、社會文化心態的深層反思,體現出媒體作為社會輿論機關,在推動社會改良和良性發展方面所發揮的鎮定劑作用和思想者功能。
再次,《華西都市報》《經濟觀察報》等對于網民質疑專家“彈鋼琴”的犯罪心理分析,對“民眾的狂歡”表示憂慮,指出要“保持理性”。夏俊峰案中,《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褚朝新赴沈陽登門采訪了被殺城管申凱的同樣“破碎的家庭”,發表一篇獨具特色、發人深省的獨家報道。傳統媒體在采訪對象、報道內容、場景設計、版面技巧、報道時間等方面,立場有無偏向,內容平衡全面與否,集中體現了媒體平衡全面、客觀報道的把握能力和技巧。而類似的媒體反思,也出現在2011年10月23日發生的一起深圳聯防隊員涉嫌強奸事件中。該案曾一舉引發媒體的蜂擁曝光,輿情熱度直線飆升。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媒體對于受害人無休止的騷擾性采訪,網絡上對受害人丈夫“懦弱”的無情抨擊言論,則又引發了傳媒內部對媒體良知和網絡理性的拷問。
另外,2011年發生了搶鹽風波等多起網絡謠言事件,3月15日前后,紹興與上海似乎是在同一時間出現搶鹽苗頭。有觀點猜測,此次事件是源自于某些鹽業公司為了擴大銷路的舉措。3月17日,微博盛傳浙江游資炒作“謠鹽”路線圖。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彭蘭教授微博辟謠:“搶鹽的風潮這么快波及全國,可能說明傳統的人際傳播網絡還是很強大。”
此時,不僅在微博上出現大量辟謠言論,官方與民間也同時出現辟謠聲音。顯示出新媒體的“自凈”機制與可能性,大量傳統媒體也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3月17日至3月18日10時,中國鹽業總公司共發布50條辟謠微博,粉絲數已經突破6萬。果殼網微博“謠言粉碎機”16日起共發布了微博接近40余條,轉載接近萬次,評論也超過千條,也在微博上起到了良好的辟謠效果。
據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陳昌風教授觀察:“最快的應對似為廣東:16日物價局下發通知,要物價部門密切掌握動態,之后啟動應急響應。17日晨浙江衛生廳接受新華社采訪。17日下午國家發改委發緊急通知。18日凌晨商務部網上答記者問。”據監測,在這個過程中,各地廣播電視臺、報刊和新聞網站通過對新聞事實的調查驗證,對最新事態的追蹤和挖掘,以大量權威、準確的報道,有效地平息了民眾恐慌,凸顯了媒體事實調查驗證和穩定人心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六、傳統媒體“打通兩個輿論場”
2011年傳統媒體在與網絡輿論場互動中,不斷從“政治宣傳”走向“政治傳播”,主流媒體輿論影響力、引導力也得到整體提升。以《人民日報》評論部系列文章、《人民日報》“求證”欄目和人民網評為代表,在“打通兩個輿論場”方面效果突出。為探索推動社會管理創新思路,《人民日報》評論部2011年2月份開始,連續推出多組系列評論。4月21日以來,《人民日報》評論部撰寫了“關注社會心態”等系列文章,在網絡上引發如潮好評,成為近年來受到網絡輿論沖擊的傳統媒體重新贏得輿論影響力和新老媒體良性互動的經典案例,奠定了解放思想、理順思路、大膽改革、開拓進取的輿論氛圍。《人民日報》用樸實的平民化語言和誠懇平和的文風,直接回應貧富差距、弱勢群體、官民關系等社會焦點問題,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中央精神為指針,梳理和總結政府改進公共治理的經驗,呼吁各級政府關注社會心態,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用公平正義消解“弱勢心態”,追求理性從疏通利益訴求渠道起步,呼吁傾聽那些“沉沒的聲音”等。
另外,人民網輿情監測室7月份以“善待網民和網絡輿論”為題,連續推出5篇“人民網評”,對話意見領袖,在此基礎上,針對網絡辟謠和非理性情緒等問題,推進互聯網的生態治理。
近年來,以《人民日報》“求證”欄目、新華社“中國網事”、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人民網評和輿情會商室等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欄目都已經成為品牌新聞欄目,傳統媒體及時回應網絡熱點、澄清真相、梳理情緒,推動政府努力維護社會公正。隨著微博越來越多地在突發事件中發揮作用并不斷強化“自澄清”機制,“打通兩個輿論場”逐漸得到越來越多業內人士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