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輿論的定義非常多樣化,人們都意識到輿論的重要性,但是對于什么是輿論卻從來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就和其它社會科學一樣,輿論學對輿論的定義決定了輿論學的發展。文章發表在《新聞與傳播研究》上,是文學職稱論文發表論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新聞尺度,輿論傳播
輿論觀念有久遠的歷史。在中國,“輿”字的本義為車廂或轎,又可以解釋為眾、眾人或眾人的。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聽輿人之誦”,《晉書·王沈傳》“自古圣賢,樂聞誹謗之言,聽輿人之論”,其中“輿人”均指眾人。
“輿論”作為一個詞組,最早見于《三國志·魏·王朗傳》:“沒其傲狠,殊無入志,懼彼輿論之未暢者, 并懷伊邑”。其后見于《梁書·武帝紀》:“行能臧否, 或素定懷抱, 或得之輿論”。其中“輿論”即公眾的言論,或公眾的意見。
各時期的中心工作,這是社會的分眾化生存狀態開始萌芽,傳播手段和接收意愿發生變化所造成的。大部分人還繼續愿意接受傳統的新聞信息傳播方式,愿意聽取帶有“溉輸”效果的新聞播布形式,而另外一部分人卻相當抗拒舊的傳播方式。擺在業界面前有兩條道路,一是放棄一部分受眾;二是吸引另外一部分受眾,爭取傳播效果的最大公約數。
“說新聞”的播出方式顯示,在我們面前已經出現了一條輿論導向的“高速公路”。業界非常希望使用,問題是宣傳教育主管部門對此類形式還缺乏思想準備和充分認識。
政府推動的工作完全可以借助“說新聞”主持人的社會影響力,不能只停留在黨報發一個頭條,更不能依靠已經讓人有審美疲勞的“會議報道”。如果讓主持人細節上著眼,挖掘事件、項目、街區等方面的動人片段,就能讓普通市民理解政府工作的良好愿意,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支持政府工作,使新聞報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說新聞”節目可以加強對社會的引導
隨著現今社會從單一經濟結構向多元經濟結構的轉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我們對社會的領導和引導方式也將隨之而發生變化。
監視社會熱點問題,疏通社會基礎矛盾,排除社會利益紛爭,溝通現存官民誤解等等,是傳統主流新聞目前未能有效、未必充分、未夠篇幅解決的問題,而以通俗為手段傳播信息的“說新聞”節目對此卻顯得游刃有余。
廣州臺通過發布消息、發表主持人言論、轉介社會意見、發動民間捐助、引入名流咨詢、開辦街頭見面會等電視報道和電視行動,使得此餐廳重新開業,并吸引了司法機關的資助,牽動了市民的情懷,既取得了節目的傳播效應,也正面引導了基層民意,為構筑和諧社會立了一小功。
3、“說新聞”節目題材選擇不宜與中心工作產生錯位
新聞節目的新形式既然很有傳播效果,就必須研究自己的使命,如何履行輿論監督的責任,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課題,同時也應該是電視新聞工作者在改革節目形式過程中的重要課題。
通過輿論監督,揭露某些職能部門的行政不作為和行政亂作為現象,揭露社會不公和丑惡現象,為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實施掃除障礙固然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但如何提高輿論監督技巧,如何把握時機,將是“說新聞”節目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在面對政府中心工作時,這種政治邊緣化操作最容易擦槍走火,也容易無意中播出一些與當前工作相對立的新聞消息和言論觀點。這是值得我們防止的傾向。這就要求“說新聞”節目的工作人員,時刻牢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責任,時刻留意黨和政府各時期的中心工作,時刻保持輿論監督節目的嚴肅性和指向性,不要為揭露而揭露,不能唯監督而監督。
有鑒于此,“說新聞”節目的主持和編導要主動研習各時期政府的中心工作精神;主動策劃配合政府宣傳的新聞選題;主動適當安排重點宣傳報道。三個主動,缺一不可。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也才是愛護自己節目的態度。
在“說新聞”節目尚未形成主動配合中心宣傳工作的習慣、在上級主管部門還未主動派工的時期,至少要求自己不要唱反調,不管出發點是否善意、無論主觀是否下意識,就可能犯阻礙執政黨施政的低級錯誤。這是目前十分必要提醒的重要注意事項。
(三)影響“說新聞”節目發展未來的幾個關鍵
1、謹慎總結,防止過濫
“說新聞”節目作為新的節目形式,正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試播階段,但是,成果豐碩會使人被成功沖昏頭腦。市民期望值開始無節制飚升、廣告客戶的拼命贊助帶動了自我發展觀滑入誤區,一些電視臺因此認為“通俗”的話語手段可以廣泛移植,這是應該引起我們警惕的。
就目前來說,“播新聞”和“說新聞”還有個先后次序的認知問題。我們現在還是要十分重視制作和生產“播新聞”節目。從政治學的角度看,“播新聞”節目具有強大的政治動員作用,也具有長時期積累下來的公信力和權威。即使從純傳播理論的業務觀點來看,“說新聞”節目,也只是一個派生出來的電視新聞品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可能取代主打的“播新聞”節目。“說新聞”節目的工作人員應當及時總結自身節目的長短處,千萬不能浮躁。電視臺的高層決策者、節目規劃部門對此也不能短視。
防止形式過濫發展,就像商品市場上防止冒牌和抄襲一樣。如果用量化管理的標準來看,每個電視頻道不宜安排超過一個以上的與“說新聞”同類別的欄目。“說新聞”節目既不要沖擊主打的“播新聞”節目,也不要復制克隆幾個兄弟,以免造成輿論失控現象,也同時避免了自身發展上的分食競爭惡性現象。包括中央大臺在內的各級電視臺現在都出現了一個頻道多個“說新聞”節目,或者是多個通俗口語專題節目,這是個很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
2、注意維護新聞權威性
為了維護我國新聞業的權威性,實行新聞報道署名實名制已經寫入法規。換言之,“說新聞”節目面前已經樹出了新的標桿。該類節目目前大量使用網友言論、自薦記者、業余攝影者、電話報料、報摘等等,這類新聞消息的搜集手段將面臨調整和改善,如果能從正面的角度觀察,對“說新聞”節目的健康發展不無好處。
一切有利于我們維護新聞權威性的變化因素,我們都應該抱妥協順應的態度。權威性是新聞生命力的象征,權威性才值得新聞工作者去奮斗。
3、把握干預生活的“度”
要避免過多的“調侃”。目前我國社會的階層分化、利
益分化已經出現不良苗頭。節目主持人及記者不一定全面把握了各階層的情況和想法,如果一味“調侃”新聞事件,不但違背公正客觀的原則,還極易引發刺激性因素,造成輿論失衡。
要適時發布重要新聞立場。“說新聞”節目的天秤目前傾向于民生題材,這有利于電視新聞節目的業務分工,也有利于重組新聞節目的影響力構成。但是,言論觀點多極化的節目現象危及電視臺的政治地位,也弱化了新聞工作者的形象。要準確適時地就重大時政事件“有的放矢”發布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才能使節目避免帶上“泛泛而談”的帽子,才能使我們永遠保持鮮明的新聞工作者立場。
藝術職稱期刊投稿:《新聞與傳播研究》創辦于1994年,主管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單位為中國社會學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锔叨戎匾晫W科的理論發展,積極開展跨學科研究,并與國際學術界保持密切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