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和眼球,提高節目的收視率,以便獲取廣告利潤,是媒體的生存之道,新媒體更是如此。為了滿足更多受眾的需求,吸引受眾的眼球,新媒體盡可能囊括包括時政新聞在內的所有信息資源,導致受眾的注意力資源流向電視以外的媒體。在信息的傳播鏈條上,新媒體的產生使受眾不再只是新聞信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中繼者和再次傳遞者。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等新型科技手段的迅速發展和在傳播領域的應用,很多電視節目通過網絡電視、手機網絡、視頻網絡等多種新媒體渠道的傳播,為越來越多的觀眾所熟悉。這種新興的信息傳播方式因其現場氣氛輕松、主持人語言詼諧、包裝靚麗、內容貼近生活,培養的收視人群日益龐大,特別是受到大量高學歷年輕受眾群的追捧。
電視媒體作為政府政策傳播的主要信息渠道和黨的喉舌,時政新聞是其向受眾傳播相關政策信息、引導社會輿論的主要形成。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如何利用新媒體多渠道的傳播方式,并結合電視臺對新聞報道的權威優勢,在新媒體時代贏得更好的發展機遇,這是電視新聞節目在發展中值得審視的問題。
一、新媒體概述
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大眾媒介,是一個處于不斷發展中的、相對的、隨著時間不斷發展變化的概念。紙媒、廣播媒體、電視媒體曾經在某一個時段也是新媒體,今天所謂的“新媒體”是基于以電腦為載體的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和數字化的媒介形態,這種技術應用于電視節目的采集、制作、傳輸和播放的全過程。最常見并被受眾廣泛接納和使用的新媒體有手機、網絡、移動電視、觸屏媒體、數字電影、3D電影、數字雜志、數字廣播等等。
“新媒體”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67年,當時美國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在他發表的一份關于開發電子錄像產品的計劃中,“新媒體”一詞被首次使用,戈爾德·馬克當時所謂的“新媒體”是指區別于傳統紙媒的圖像和有聲媒介。之后美國人E·羅斯托在向尼克松總統提交的報告中,多次提到了“新媒體”一詞,從此,“新媒體”一詞才被廣泛使用。自從“新媒體”一詞被社會接納后,學界和業界不斷給“新媒體”的內涵和外延作闡釋,其中筆者認為最全面、最具權威的是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描述,它認為“新媒體”就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二、新媒體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
1、新媒體傳播對受眾的影響
具體而言,“新媒體”的產生對受眾造成了如下幾方面的影響:
第一、受眾獲取信息多元化。在新媒體產生之前的傳統信息傳播模式中,電視臺的新聞節目是受眾了解黨的方針政策,了解重大事件的主要窗口,因其清晰的影像資料和現場真實信息,平面媒體和廣播媒體所無法企及的沖擊力,現場報道對觀眾感官的刺激和享受,電視新聞形成了相對于其他媒體的競爭優勢。在基于網絡的“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模式和傳播形態發生了改變,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展。受眾對現場視頻新聞信息的獲取,不再局限于單一的電視新聞平臺。幾乎所有的網站都有視頻新聞信息,個人播客、網絡電視、視頻新聞等,成為受眾觀看新聞的主要平臺。這種多元化的信息獲取渠道,為受眾的信息接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二、受眾接受信息隨意化。在新媒體出現以前,因為媒體介質的單一性,受眾收看新聞節目的時段無可選擇,電視臺通過“收視指南”、“節目導視”等形式,讓受眾在固定的時間收看固定的節目。在這種傳媒環境下,受眾沒有選擇的空間,只能被動的做出非此即彼的收看選擇。
新媒體的興起改變了線性節目安排的模式,受眾通過網絡可以隨時收看新聞節目,從收視時間上解放了受眾。手機網絡的普遍使用,使得受眾對媒體信息的獲取更加便捷,突破了信息獲取在空間上的限制,可以隨地收看信息。
第三、受眾接受信息的主動化。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角色發生了轉變。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中,受眾處于被動接受信息的地位,而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受眾不僅是新聞信息的接收者,而且參與到新聞信息的傳播過程中。電視新聞節目的采訪制作以及傳播,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操作才能完成,因此新聞的來源、制作以及傳播掌握在電視臺,“我播你看”在相當長時間,是主導的新聞節目操作理念,受眾處于接受地位。
高科技產品的普及,為普通受眾制作并傳播信息提供了便利。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草根新聞”成為流行的電視新聞理念。現在有很多的媒體開設了《你拍我播》《播客秀》等欄目,專門播出受眾利用手機、照片機、DV等拍攝的鏡頭和畫面,第一時間播出突發事件、奇事、怪事。
2、新媒體對電視新聞節目形式的影響
新媒體傳播生態下,對電視新聞節目形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手機新聞和微博等上面。電視臺針對手機電視用戶的收視習慣,特別制作只有幾分鐘的小節目,節目形式短小精悍,貼近受眾的日常生活的民生新聞,具有較強的可視性。手機新聞與傳統電視新聞的主要區別在于播放時長上,由于播放時間短,受眾收看新聞節目的隨意性,手機新聞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更高,在新聞的編輯和播放上也區別于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力求貼近受眾的日常生活,用濃縮和高度概括的語言讓受眾在很短的節目時間
里接收最有用的信息。
還有互動型電視新聞節目,手機用戶可在手機網站上閱讀新聞,并留言發表自己的意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說,“這才是媒體顛覆性的革命。”電視新聞要抓住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機遇,適應科技迅猛發展下人們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觀點的這一特質,讓新聞節目與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積極地融合,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謀得有利地位。
三、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的革新和傳播途徑
縱觀我國的媒體市場,正在經歷一場革命,微博、手機電視、移動電視、網絡新聞、博客等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共存,更多的表達機會讓無數人深入其中、樂此不疲,從“隨手拍”到微博維權,從政府微博到草根微博等。同時,“微博控”、“發帖癖”等詞匯也成為社會議論的話題。
新媒體的飛速發展,讓傳統媒體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甚至有人把微博的出現叫做“微革命”,認為“微革命”已經使傳統媒體站在生死關頭。但新媒體在挑戰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地位的同時,也為電視新聞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電視新聞必須適應新媒體的技術革新、受眾角色轉化帶來的變化,利用新媒體技術,從節目的制作和傳播方面做出調整,以便適應新媒體生態環境。
1、電視新聞直播模式常態化
在傳統傳播生態下,因為電視節目安排的時序性,受眾通過新聞節目獲取的信息相對滯后。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受眾及時獲取新聞信息變為可能。新聞節目的現場直播是體現節目及時性和時效性的最有力手段,特別是在重大事件面前,現場新聞直播更具有沖擊力、權威性和可信度。
在新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必須適應受眾隨著新媒體產生而變化的收視習慣,將新聞直播常態化,為新聞節目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提供了充分條件。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福建電視臺新聞頻道就與聯通公司合作,利用聯通公司新開發的軟件系統,開通F4沃直播,對倫敦奧運會的開幕式和重點重要比賽進行現場連線直播,這既提升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又增加節目的可看性,是電視新聞節目利用新媒體傳播的一次很典型的應用。現在,福建電視臺新聞頻道已將這一形式廣泛應用于專家訪談、抗擊臺風等一系列直播中,收視效果明顯。
2、建立受眾互動系統
受眾參與新聞節目的采編、制作、傳播和共享,是新媒體比之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所在。很多電視臺都建立自己的新聞網站、新聞論壇、手機短信平臺等等互動平臺,這些互動平臺的建立和網絡終端的融合,為媒體和受眾之間的互動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媒體提供新聞事件或新聞話題,受眾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收看,并與其他在線受眾互動交流。受眾由被動的“看電視”、被動的接受信息,轉化為參與電視新聞節目,體驗新聞傳播帶來的快樂,并能及時發表自己的看法。莆田廣播電視臺的《今日視線》欄目經常在節目中推出一兩個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話題,通過手機短信平臺與觀眾進互動,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增加了觀眾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也為政府決策集思廣益。
3、借用微博資源推廣新聞節目
電視新聞節目,無論是它本身的推廣工作還是對于新媒體的應用,除了尋常的電視媒體、門戶網站、移動電視推廣等方式之外,現在比較流行的是微博的推廣傳播,借用微博的影響力推廣新聞節目是一個很可取的手段。微博的博主作為信息的制作者和傳播者,通過微博這種媒介進行傳播,因為傳播者作為博主有其龐大的人際關系網絡,這樣自然會吸引大量的粉絲來關注。通過粉絲之間的分享又是一輪新的傳播,以這樣滾雪球式的不間斷的傳播分享,使得很多新聞節目應用這一新媒體傳播開來。
4、充分利用IPTV新媒體
IPTV即網絡電視,它可以回看、點播,也可以為用戶提供遠程信息服務,互動性很強。在一些新聞節目中,IPTV與電視節目密切合作,受眾可以對電視節目內容進行投票或競猜。所有受眾都可以通過遙控器或鼠標對一些娛樂節目進行投票,對一些體育賽事進行競猜,或者實時回答電視節目中的相關問題等;滿足了廣大受眾對信息實時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