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當今的中國文壇,盡管出了一位莫言,但只憑其一人之力卻難去中國文壇的低靡之風。而中國文壇之所以低靡,原因多為以下幾點,第一、當代中國作家講的故事多數已與現實脫離,再難讓讀者從中尋找到共鳴。第二、受網絡文學的影響,當代年輕人的閱讀取向已經發生了變化。老一代作家改弦更張,有些甚至封筆。而新一代作家所書所寫又大多只能給人一時的新鮮刺激,卻難有什么文學價值。這也是中國文壇一度低靡的原因之一。
作為人際交流的重要手段,語言對社會之重要已無可厚非。而作為一門研究、解析語言的專業,語言文學所能起到的歷史意義與社會價值亦是無可估量的。從小時候的呢喃學語再到上學后的“一去二三里”,語言文學好像一直都離我們不遠,對于許多報考志愿的學生來說,語言文學也成了最容易接受與掌握的學科之一。由此可見,語言文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廣卻不具備太強專用性的學科。
一、學習時常遇到的問題
1.學習方式的問題
在學習一篇文章的時候,老師時常會因為一句話而抽絲剝繭,層層剖析。學生在此時亦會學到許多的筆法及用詞講究。而當這些學生有了一定的文學積累之后,再讓這些學生去完成一篇幾百字的作文的時候,卻不難發現這其中摻雜著不少筆的流水賬。究其原因,并非是這些學生的筆法不夠華麗抑或文字拿捏不夠準確,只是因為這些學生無法構架一個完整的故事。此類現象雖然多數出現在中小學生的身上,然積習難改,這類問題在許多大學生甚至研究生身上亦有體現。
許多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在賞析文章時多會于小處過分執著,遇到一難解字眼便要刨根問底,查個分明。然小處雖然明白,于文章整體之立意卻少有領略。這樣的學生、學者或許能寫出一篇很美妙的詩歌或者散文,但卻很難寫出一部二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來,原因便是他們對于文字的駕馭雖堪稱一流,但卻不會講故事。這也是許多文學從業者會遇到“學而無所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2.應用的問題
當畢業之后面走上工作崗位,許多人卻發現自己以往學到的東西在這里居然沒有一點用處。有些人則會出現學是一套,用時卻是另一套的現象。前者是不懂得學以致用,后者是不愿意去用。
前者是學得過于刻板,而文學卻又是一門非常抽象化的學科。想要刻板的運用抽象化的知識自然很難。而后者則是尋到了一條屬于自己或者適合自己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多數是由他們自己不斷摸索出來的。只是這種方法盡管適合自己,卻未必是正確的。
筆者無法在這里憑一兩句話去改掉這兩種人的詬病,但卻愿意在編寫方面分享一些心得:寫文章首先要明確其立意,想清楚這篇文章想要突出什么。然后則是文章的來龍去脈、結尾方式。理清故事的主線、附線,若要寫的是一篇小說,則要懂得如何安排故事的高潮。當一切都想清楚,之后,自然能做到下筆如有神。很多大學生由于長期習慣了書寫議論文,導致后來無論寫什么都會帶幾分“議論”問道。其實要避免這一積習也很簡單,議論文是將主觀認為對的觀念寫出來,在寫其他文體的文章時只要盡量以第三者的身份來講述即可。
三、自身能力的問題
村上春樹曾將人的意識比作地下的兩層,他說通常人們寫東西只要發掘到地下一層就已足夠。但想要深入人心,則要去發掘地下二層的未知世界。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有這兩層所謂的地下世界。對于許多從事編寫的寫手來說,他們也都可以窺探到那地下二層的世界。但很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將在地下二層所看到的東西描寫出來。原因有二:
其一、文學功底不扎實。有許多人在編寫的時候會遇到這種情況,明明想到了一個很好的故事情節,或者是一個很好的片段,但卻怎么也無法將其描寫出來,即使勉強寫出來也是詞不達意。其原因便是平時的文字積累。文學是一條沒有捷徑的路,只能靠不斷地累積。
其二、無法建立一個完整的故事構架。對此上文已做說明,便不多重復。但仍有一點需要說明,許多人寫故事多憑著一道靈感和一股熱情,但等靈感用光,熱情耗盡,故事卻不過剛剛寫出一個開頭。其主要原因,便是沒有事先想好一個完整的故事構架。
結束語:
語言文學其實是一門不是專業的專業,只因為他包羅太廣,甚至是其他專業都是都被網絡其中。而對于那些無論是從事研究、編寫,或者是傳媒、教育等其他行業的語言文學學者來說,不將專業當專業看才是最重要的,廣博的知識和優秀的人文素質才是里根之本。最后多說一句,雖然文學是一條沒有捷徑的路,但好在也不會做無用功,任何一本書的閱讀和任何一段文字的敘述都是一種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