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周政《關于安康方言分區的再調查》[9]指出:安康一帶除西南官話和中原官話外,還有江淮官話(當地人叫做“下江話”或“江南話”“黃州話”)。周政《陜西安康方言的混合特征》[10]指出安康一帶具有中原、西南、江淮三種官話的一系列混合特征。
關鍵詞:商洛,七區縣,方言,語音特點
文章編號:978-7-5369-4434-3(2011)02-007-05
一 、關于商洛七區縣方言單字調特點及其歸屬
商洛七區縣方言主要屬于中原官話,商州、丹鳳、洛南、山陽、鎮安屬于中原官話;孫立新《關中方言略說》 [4]指出:商州、丹鳳、洛南方言屬于關中方言,孫立新《陜南方言略說》[5]指出:柞水、商南方言屬于江淮官話。孫立新1998年的文章把柞水方言的單字調系統搞錯了,把柞水方言的單字調定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個,筆者于2008年底到柞水調查方言,發現柞水方言去聲分陰陽,是5個單字調。商南多數居民以及柞水東北部曹坪、高橋、紅石巖一帶人口的主要來源是屬于贛語區的宿松等地,并且其方言把古全濁仄聲字讀作送氣清聲母,看來其方言屬于贛語無疑;商南方言古平上去三聲的今聲調歸屬跟普通話以及商州等中原官話是一致的,而古全濁上聲字及濁聲母去聲字今讀陽去,古清聲母去聲今讀陰去;柞水東北部的贛語把古入聲字一般讀作陽去調。柞水城關乾佑鎮等處古全濁仄聲字不讀送氣聲母,應是江淮官話無疑,但混合特征也很明顯。柞水多數地區的方言把大量的古漢語入聲字讀作陽平,這跟西南官話很像,其混合特征也很明顯。如讀作陽平的古入聲字“急積黑福百桌約窄缺尺切鐵拍歇說削發(發展)月入六納麥襪藥局宅雜俗滅”,讀作陰平的“八竹織得筆一曲出七禿濕錫”,讀作陰去的“拔濁”,讀作陽去的“罰毒實十匹接搭食讀白合舌服”。下面比較柞水5個點和商南方言單字調的調值。
商南趙川古漢語入聲字的讀法,多數清入歸陰去,濁入歸陽去,常有例外;如“胳咳核(核桃)郭摸革德則鐵塔法業葉惡霍”讀陰去,“一七八不涅捏結立六錄律[li45]”讀陽去。
商洛一帶的中原官話,古清聲母平聲字今讀陰平,濁聲母平聲字今讀陽平,古全濁上聲字今讀去聲,其余上聲字讀上聲,古去聲仍讀去聲;古入聲字除了全濁入聲歸陽平外,其余入聲字歸陰平。下面是商洛七區縣方言的單字調系統,其中丹鳳、洛南跟商州是一致的。洛南三要區高要鄉接近河南盧氏和本省丹鳳,其單字調跟城關不盡相同,高要方言的聲調語感跟洛南方言不太一樣。下面一并予以比較;其中上聲在54與53之間,本文記作53。承蒙孟萬春博士見告,其母語商南西街以及西關之中原官話系河南方言,也一并列入。
郭沈青《陜南客伙話的性質和歸屬》[8]指出:鎮安云鎮、白河茅坪、商南南關、山陽寬坪等處去聲分陰陽,山陽寬坪有入聲調;古全濁聲母仄聲字在商南南關、山陽寬坪今讀送氣清聲母。《陜南方言略說》[2]對商南方言古全濁仄聲字讀送氣也有描寫。
筆者調查平利方言時就深切地感到平利把不少古入聲字讀作陽平,這是中原官話受到西南官話影響的明顯證據。筆者調查過山陽城關、牛耳川、申家垤等處方言,感到山陽方言的混合特征也很明顯。如邢向東《陜西省的漢語方言》[11]指出陜南地區的“關中片”方言還包括山陽縣城及部分鄉鎮、鎮安縣城及東部等處。看來,對有的地點方言要去孤立地認定其特征往往會失之偏頗。
從整體語感來看,雖然山陽等地方言具有混合特征,但是,應當屬于中原官話陜南片。商州、丹鳳、洛南方言是典型的關中方言,北京前鼻韻[an]組在這的實際讀音是[a~]組,北京前鼻韻[n]組在丹鳳、洛南讀作[ei]組韻母;山陽、鎮安則不太具備這些特點。山陽不少地方還把北京后鼻韻[]組并入前鼻韻[n]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根據古漢語聲調的今調類,商洛七區縣的主體方言可以劃分為中原官話和贛語和江淮官話,假如要對柞水、陜南以外的方言進行再劃分,商州、丹鳳、洛南為中原官話關中片,山陽、鎮安屬于中原官話陜南片。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是,已知商洛一帶清代中葉以后有廣東移民,也就是說,商洛一帶有粵語或粵籍客家話存在。關于商洛一帶的廣東話,至今尚無具體的研究報告問世,應當是一個比較大的缺憾。比如我們曾經特別關注的陜南安康一帶的湘語,其主要表現特征因為受到當地主流方言(西南官話和中原官話)特別是西南官話的影響,在語音方面以古全濁仄聲今讀不送氣清聲母為主要標志。但是,如何看待變異了的陜南湘語,或者說,陜南地區的清代湖南移民發展到了今天,其方言特征到底應當怎么看,看作湘語好呢還是看作非湘語好呢?大家都可以來討論。商洛一帶這個漢語方言的情況,尚待深入調查和細致挖掘。
二、商洛七區縣方言的聲母特點
對古漢語[]聲母的普遍保留。漢語多數方言保留了古[]聲母,商洛7區縣亦然。例如:“挨矮礙愛艾”等字,商州讀作ai;“娥俄鵝蛾餓”等字,商州讀作;“安按庵暗”等字,商州讀作a~;“歐鷗偶藕”等字,商州讀作ou;“熬襖鏊奧澳”等字,商州讀作ao。
商洛七區縣方言很復雜,其語音系統并非我們這樣一篇文章可以概括其全貌。看來學術界很有必要加強對這一帶的方言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客觀地看,用現代化描寫手段研究漢語方言以來的八九十年間,對于今商洛七區縣方言的調查研究,出生于商州區張家塬的著名語言學家、青海師范大學年近八旬的張成材教授,半個多世紀以來,篳路藍縷、苦心經營,在研究工作地方言——青海方言的同時,心系故鄉,有關商州方言研究的標志性成果很為豐碩,而商洛其他6個縣方言的調查研究基本上沒有重要成果問世。有鑒于此,商洛本土的學者有對商洛七區縣方言特別是商州區以外其他6個縣的方言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的必要,尤其是在人類日益重視文化研究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