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新聞戲仿”并不是單純地制造一條條的假新聞,混淆視聽,而是通過“戲仿”這樣的形式求得人們對于熱點事件的關注,進而發(fā)掘事件背后的根源。
關鍵詞:新聞戲仿;新聞娛樂化;新聞真實
戲仿新聞是將“戲仿”引入到新聞實踐之中,對傳統(tǒng)新聞進行“惡搞式”的摹仿,特別是針對社會熱點事件與輿論焦點。戲仿新聞最為直接的兩個特點是“假”和娛樂性。“假”是建立在一定事實依據之上,并非憑空杜撰,“假”只是呈現給受眾的表象,傳達的是新聞背后的社會問題及其根源;同樣,戲仿新聞以一種娛樂化、戲謔調侃的方式“說新聞”,在娛樂大眾的同時暗含對社會嚴肅的思考。
李普曼“擬態(tài)環(huán)境”理論表明大眾傳媒由于受到媒介屬性的限制、新聞專業(yè)主義的規(guī)范等,經過一層層的“把關”之后向受眾提供新聞信息。大眾傳媒所提示的環(huán)境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并重新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huán)境,并不是環(huán)境的全部。與此同時,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各種社會矛盾的不斷涌現,新媒體的不斷興起,人們越來越重視意見的表達,越來越關注自己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新聞戲仿”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用一種調侃的方式“說出”在新聞媒體中不敢說、不能寫的事情,彌補了傳統(tǒng)新聞的“縫隙”。針砭時弊,反映新聞背后的社會問題、社會矛盾。
有觀點認為戲仿新聞就是假新聞,就是單純娛樂大眾,但是究其本質,“戲仿新聞”又與新聞真實性原則、新聞娛樂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當傳統(tǒng)新聞被“戲仿”,衍生的戲仿新聞是更加注重“戲仿”的成分,還是新聞的成分,值得深入的思考與研究。
一、從“戲仿”到“新聞戲仿”
“戲仿”的定義首先出自于英國文人撒繆爾·約翰遜在《牛津英語辭典》中,首先認為這種摹仿可以造就戲劇效果、滑稽效果以及荒謬效果;其次這是一種低劣的摹仿。“戲仿”之風從電影藝術開始,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蔓延到文學、音樂、繪畫等領域。人們運用“戲仿”這一手法,在自己作品中借用其他作品,通過營造一種“熟悉的陌生化”氣氛,使其具有戲謔、滑稽的審美效果,以達到調侃、嘲諷,有時甚至是致敬的目的。當“戲仿”被借用到新聞實踐之中,產生了一種全新的媒介現象——“新聞戲仿”,由此衍生出戲仿新聞。
但“戲仿”并不是新聞的表現手法之一,戲仿新聞也沒有成為新聞體裁之一,在業(yè)界并沒有“新聞戲仿”或者“戲仿新聞”這種說法。因此“新聞戲仿”只能說是一種興起的媒介現象,與“惡搞”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但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有學者說:“使用戲仿這種敘事手段的新文本否定母本的價值取向,新文本總體上有一定的價值追求。使用惡搞這種敘事手段的新文本對母本態(tài)度曖昧,沒有明確的、更高的價值立場,因而惡搞是‘空心的戲仿’[1]”,由此說明,“戲仿”是對模仿對象的批判與否定,而惡搞則不一定,也許是否定,也許是褒揚。
在西方國家,最著名的新聞戲仿節(jié)目是在美國喜劇頻道每周一至周四晚間十一點播出喬恩?斯圖爾特的《每日秀》。“戲仿新聞”的研究就源自美國學界在討論關于喬恩?斯圖爾特的《每日秀》節(jié)目的論文中所用到的“News Parody”。
在國內,新聞戲仿節(jié)目并不多見,也沒有引起較大的反響。2000年伊始,各大中文論壇曾出現過一批源自“黑通社”(黑色幽默通訊社)的“假新聞”,以標準的新聞體或者訪談體播報,但其內容缺乏真實性。此外,還有南方報業(yè)集團旗下網站奧一網開創(chuàng)《愚人日報》;《南都周刊》2006至2008年制作的年末評點特刊《反向新聞》。它們所制造的“假新聞”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假新聞,而是暗含著對社會熱點事件的調侃與諷刺。
2010年春節(jié),《壹周立波秀》火熱熒屏,周立波以特有的方式對2009年重大新聞事件進行趣談盤點,如重慶打黑、房市樓市的跌跌漲漲、奧巴馬訪華等等,其中“立波夢話”的板塊秉承了“新聞戲仿”的創(chuàng)作手法,周立波與另一名女主持人互相搭檔播報新聞,嚴肅認真的表情儼然新聞主播,文本模仿“新聞聯播體”對當下社會熱點事件進行播報,整個過程中極盡戲謔與諷刺,例如“近日幾百萬觀眾走向街頭向各電視臺抗議,強烈抵制在廣告時間插播電視劇,他們聲稱現在大多數電視劇還不如廣告好看,我們要想看到一條精彩的廣告,經常要等上四五十分鐘……”是對廣電總局要求電視劇中不允許插播廣告這條新聞的“戲仿”。而“面對國際燃油價格居高不下的狀況,有專家撰文透露,他已經發(fā)現了一種新型汽車燃料,該燃料不僅價格便宜,無污染,還可以飲用……”是對油價上漲此類新聞的“戲仿”。
由此,得出新聞戲仿的定義,所謂新聞戲仿是通過對傳統(tǒng)新聞文本的戲謔性摹仿,以批判者的姿態(tài)與傳統(tǒng)媒體建構的新聞事實保持適當距離,并在對事實的有差異的重復中創(chuàng)造出調侃、嘲諷的效果[2]。